综述

  • 虚拟筛选技术在酶抑制剂类化合物研究中的进展

    王蓓;孟瑛瑛;罗满平;王康旭;李媚媛;李德民;张新国;

    酶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酶为靶点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然而如何获得对目标酶有强效抑制作用的化合物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天然产物种类总量的持续增加,以及新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难度加大,传统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已经越来越难满足新药研发的需求。虚拟筛选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逐渐成为新药研发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代表着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结合的典范,是未来创新药物筛选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该文主要围绕近年来虚拟筛选技术在酶抑制剂类化合物研发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其应用于发现新药的前景与优势,以期为相关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2023年24期 v.48 6533-6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156 ]
  • 大黄酸表观遗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朱子薇;周若楠;尚文斌;

    大黄酸(rhein)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调节糖脂代谢等作用。表观遗传是指在不改变DNA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参与了炎症、肾纤维化、糖尿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新方向。一系列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大黄酸多种药理作用的共同分子机制。该文对大黄酸调控表观遗传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其作用机制涉及到调节DNA甲基化、蛋白乙酰化和RNA甲基化等多种途径,这为大黄酸的进一步开发运用提供依据和思路。

    2023年24期 v.48 6545-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52 ]
  • 紫苏不同部位活性成分比较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良琦;李文姣;肖美凤;

    紫苏是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其全株富含多种化学成分,由于其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故《中国药典》将叶(紫苏叶)、果实(紫苏子)和茎(紫苏梗)划分为3种不同的药用部位。目前已经报道了350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三萜及甾醇类、脂肪酸类等。由于紫苏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其药理作用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抗菌、抗炎、抗过敏、抗抑郁、抗肿瘤等。目前国内外针对紫苏不同部位做了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机制在内的大量研究,但还没有较为系统地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比较概括。故该文主要对紫苏叶、紫苏子和紫苏梗的化学成分及结构进行统计,并对紫苏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紫苏提供参考。

    2023年24期 v.48 6551-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9K]
    [引用频次:52 ] |[下载次数:3328 ]
  • 中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唐茂艳;丁丹妮;解娅娅;申芳;李佳;刘芳媛;韩凤娟;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癌症之一。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多已进展至晚期,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5年生存率仍低于45%。血管生成是卵巢癌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抗肿瘤靶向治疗的新热点,具有不易耐药、特异性高、副作用小、抗瘤谱广等诸多优点。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降低肿瘤微血管的密度、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在卵巢癌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以发挥抗卵巢癌作用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卵巢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3年24期 v.48 6572-6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260 ]
  • 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赵欢欢;崔吉;张锦佳;陈佳欣;石安华;朱晓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基于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调控下游靶标可以改善NAFLD患者的肝脏功能和代谢状态,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靶点。最近几年聚焦FXR受体开发治疗NAFLD的药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中医药因其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等优势,有大量研究着眼于FXR受体,挖掘中医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NAFLD。该文对中医药基于FXR受体及其调控的下游靶标,在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治疗NAFLD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精准靶向的思路及方向。

    2023年24期 v.48 6582-6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012 ]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述评与展望

    熊兴江;王朋倩;姚魁武;侯敬乐;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卫生经济学负担。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中,高血压病排在第二位。由于高血压病本身的复杂性,很多患者需终身服用降血压药。虽然现代医学在降血压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因此带来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包括降血压西药的不良反应,长期服药导致依从性下降,高血压病相关临床症状与体质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等。近10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备受关注,是我国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在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除平稳降血压外,中医药还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逆转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护高血压病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等诸多优势。该文从指南/标准/共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4个方面,系统梳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总结中医药降血压循证证据,明确中医药降血压机制,以期聚焦热点、把握方向,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与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3年24期 v.48 6592-6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引用频次:36 ] |[下载次数:5579 ]

资源与鉴定

  • 蒙古黄芪茎叶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与价值评价

    王强雄;郭盛;申柯欣;李会伟;张浩宽;谢逸俊;尚尔鑫;段金廒;

    通过分析和评价蒙古黄芪茎叶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过滤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蒙古黄芪茎叶中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串联(UPLC-TQ-MS)法对蒙古黄芪茎叶核苷类、氨基酸类、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对蒙古黄芪茎叶资源性成分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蒙古黄芪茎叶中粗蛋白、粗纤维、总多糖、还原糖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5.11%、30.33%、11.03 mg·g~(-1)、31.90 mg·g~(-1);检测出6种核苷类成分、15种氨基酸类成分、22种黄酮类成分和1种皂苷类成分,平均总量分别为1.49 mg·g~(-1)、6.00 mg·g~(-1)、1.86 mg·g~(-1)、35.67μg·g~(-1);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蒙古黄芪茎叶各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产蒙古黄芪茎叶质量较优。研究结果可为蒙古黄芪茎叶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3年24期 v.48 6600-6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222 ]
  • 基于表型分类的半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刘莉;冯雪;王家禄;陈家雷;侯梦梦;张翔宇;李开阳;李西文;陈士林;

    种质评价是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前提。筛选优良种质,是实现半夏良种选育和有序生产的关键。该研究收集了全国主要产区的21份半夏种质材料,经过表型初步筛选后开展群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半夏群体具有丰富的变异,从器官性状变化主要分为5种表型。进一步对该群体的20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发现腺苷含量的变异系数(339.05%)最大,植株地下部分的高度的变异系数(16.35%)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52对性状间呈极显著(P<0.01)相关,19对性状间呈显著相关(P<0.05)。供试的21份种质可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种质含核苷类成分种类最多且含量高,适合选育高含量的半夏品种;第Ⅲ类群的种质产量较高,适合选育高产的半夏品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所有性状指标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6.04%。采用隶属函数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分析发现,株高、主叶长、植株地下部分的高度等9个性状可作为半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特征性指标。BX007、BX008和BX005为兼具高产和较高尿苷含量特性的种质,其中BX007的尿苷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479.51μg·g~(-1),属于双珠芽半夏种质,可作为潜在的良种进行培育。该研究在半夏表型分类的基础上开展资源系统评价,可为半夏遗传资源挖掘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2023年24期 v.48 6613-6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99 ]

分子生药学

  • 红花黄酮类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49功能表征及酶学特性分析

    蔡鑫博;刘楠;李佳;刘荣;骆云峰;张逸风;王家典;吴晓毅;黄璐琦;

    红花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黄酮糖苷是红花植物的主要生物活性组分,糖基转移酶作为活性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下游后修饰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基于红花转录组数据分析,挖掘到一条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49,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酶学性质考察。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416 bp,编码471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2 kDa。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糖基转移酶属于UGT73家族。体外酶促结果显示,CtUGT49可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樱桃苷和南酸枣苷;催化根皮素生成的主产物为根皮苷和三叶苷,并且具有良好的底物宽泛性。通过蛋白异源表达与纯化得到较为纯净的重组蛋白CtUGT49后,进行CtUGT49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的酶学性质考察。结果显示,CtUGT49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7℃,反应8 h后,底物转化率达到最高。采用米氏方程计算CtUGT49的酶活常数K_m=209.90μmol·L~(-1),k_(cat)=48.36 s~(-1)。该研究发现的新颖糖基转移酶CtUGT49对于丰富糖基化工具酶库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进一步解析红花黄酮糖苷的糖基化过程奠定基础。

    2023年24期 v.48 6624-6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77 ]

制剂与炮制

  • 基于可靠HPLC定量方法的β-烟酰胺单核苷酸降解动力学研究

    向定华;冯伟红;易红;李春;崔起平;刘晓谦;王智民;肖培根;

    为探讨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NMN)的稳定性特征,为NMN的生产制备和相关产品研发提供数据支撑,该研究建立简单基质下NMN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探讨NMN在不同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条件下的降解行为、降解产物和降解动力学特征。HPLC方法的色谱柱为Welch Xtimate AQ-C_(18)(4.6 mm×250 mm, 5μm),检测波长266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进样量5μL,流动相甲醇(A)-10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B),梯度洗脱(0~6.7 min, 0~4%A;6.7~13 min, 4%~18%A;13~14.2 min, 18%A;14.2~15 min, 18%~0 A;15~22 min, 0 A)。该方法下NMN与潜在杂质和降解产物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广,分析时间短,耐用性好,准确度高,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1%(RSD 1.2%),仪器精密度良好(RSD 0.26%),在考察范围内的线性良好(R~2≥0.999 9),可以应用于简单基质下NMN的含量测定。NMN水溶液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降解速率主要受高温和pH影响,在低温、中性或弱酸弱碱环境较为稳定;强酸、强碱可加速其降解,降解速率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影响小。在室温水溶液中符合动力学方程lg C_t=0.005 7t+4.817 2,t_(0.9)和t_(1/2)分别为95.58、860.26 h。结果提示:pH、温度是NMN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温、防潮和弱酸性环境更有利于NMN及其制品的贮存、应用。

    2023年24期 v.48 6635-6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43 ]
  • 仙灵骨葆口服制剂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与提取工艺的相关性研究

    彭俙仪;张林;于书伟;翟裕祺;郭兆娟;

    针对仙灵骨葆口服制剂致肝损伤风险问题,比较2种不同提取工艺致大鼠肝损伤情况差异,并从有关成分含量差别角度探明肝毒性与工艺相关性。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片剂工艺提取物不同剂量组、胶囊工艺提取物不同剂量组,每组6只,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通过考察大鼠体质量、肝功能血生化指标、肝脏系数、肝脏病理变化,综合评价不同提取物造成的肝损伤情况;建立同时测定提取物中淫羊藿苷、宝藿苷Ⅰ与补骨脂酚含量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比较2种工艺下3种成分的含量差别。结果显示2种提取物均引起大鼠肝损伤,与正常组相比,片剂工艺提取物在研究剂量下,造成体质量增长缓慢,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P<0.05),脏脑比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胶囊工艺提取物在研究剂量下,造成体质量增长缓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体质量、肝脏质量、脏脑比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2种工艺提取物相比,胶囊工艺提取物组引发肝损伤风险较高;在完成液相检测方法学内容的基础上,经检测胶囊工艺提取物中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含量分别为片剂工艺提取物中的0.83、0.81倍,补骨脂酚含量为片剂工艺提取物中的29.80倍,说明胶囊工艺提取物较高的肝损伤风险可能由补骨脂酚含量更高所引起。综上,2种提取物造成大鼠肝损伤差异与提取工艺密切相关,在制剂生产与临床应用中应予以重视。

    2023年24期 v.48 6645-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65 ]
  •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胆木提取物醇沉工艺研究

    裴晓婷;刘珂;彭雷;尹登科;曾纪锴;陈卫东;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胆木提取物的醇沉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水平,以醇沉体积分数、醇沉前药液浓度、醇沉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 CPPs),以异长春花苷内酰胺转移率与固体去除率的综合评分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s),采用Box-Behnken设计建立CPPs与CQAs之间的数学模型及空间设计,获得最优操作空间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操作空间为乙醇醇沉体积分数65%~70%,醇沉前药液质量浓度22~27 mg·mL~(-1),醇沉时间12 h。该实验基于QbD理念,将设计空间应用于胆木提取物的醇沉工艺中,为胆木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指导中药工艺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提供较好的参考价值。

    2023年24期 v.48 6653-6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12 ]
  • 基于UPLC-Q/TOF-MS的黄精不同炮制品干预AD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朱娜;朱徐东;杨毅生;严斐霞;张鹏;万林春;吴毅;黄丽萍;

    探讨黄精不同炮制品(黑豆黄精、炆黄精)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模型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影响。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黑豆黄精组、炆黄精组,每组12只,各组进行腹腔注射D-半乳糖(100 mg·kg~(-1)),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1次/d,持续给药7周。D-半乳糖注射3周后,进行双侧海马Aβ_(25-35)注射进行造模。第2周开始灌胃给药,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同体积的双蒸水,其余组给予对应的药物(10 mL·kg~(-1)),1次/d,连续灌胃35 d。观察各组大鼠记忆行为学以及海马组织病理学。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尿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物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数据以筛选差异代谢物、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AD大鼠经过黑豆黄精、炆黄精治疗后新物体识别指数升高,Morris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结果,给药组海马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相对降低,其中黑豆黄精组更为明显,具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筛选处理,得到潜在生物标志物15个,代谢物主要涉及2条代谢通路:双香豆素作用途径、吡罗昔康作用途径。因此,黑豆黄精、炆黄精对AD具有干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香豆素代谢、吡罗昔康代谢有关。

    2023年24期 v.48 6663-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22 ]

化学

  • 多籽五层龙的化学成分研究

    严欣宇;肖碟;牛琦;许浩楠;王浩鑫;何红平;江志勇;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多籽五层龙Salacia polysperma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28-羟基雷公藤内酯乙(28-hydroxy wilforlide B,1)、雷公藤内酯甲(wilforlide A,2)、1β,3β-dihydroxyurs-9(11),12-diene(3)、表儿茶素[(-)-epicatechin,4]、儿茶素[(+)-catechin,5]、(-)-4′-O-methyl-ent-galloepicatechin(6)、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 (7)、(-)-(7S,8R)-4-hydroxy-3,3′,5′-trimethoxy-8′,9′-dinor-8,4′-oxyneoligna-7,9-diol-7′-aldehyde(8)、香草酸(vanillic acid,9)。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齐敦果烷型三萜内酯,除化合物2、5、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8表现出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_(50)为37.2μmol·L~(-1),其他化合物未表现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023年24期 v.48 6676-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30 ]

药理

  • 基于Nrf2调控氧化应激研究麦味养肺汤对肺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魏云;王晶;韩迪;黄同杏;柏乐;陈立炜;徐泳;周贤梅;

    探讨麦味养肺汤(Maiwei Yangfei Decoction, MWYF)对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PF)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制备MWYF水煎液,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其主要成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MWYF低(MWYF-L)、中(MWYF-M)、高(MWYF-H)剂量组和吡非尼酮(PFD)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气管滴注法构建肺纤维化模型,次日起给予生理盐水或MWYF或PFD灌胃处理。每日观察小鼠饮水饮食、行动、毛发;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CT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Ⅲ型胶原(COL3)、纤连蛋白(fibronectin)表达情况;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α1(COL1α1)、COL3、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入核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RT-qPCR检测肺组织中Nrf2、过氧化氢酶(CAT)、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UPLC-MS/MS共检测出12种化学成分。动物实验显示,MWYF可以改善PF小鼠肺泡炎症、胶原沉积及纤维化,增加小鼠体质量,下调肺组织中HYP、α-SMA、COL1α1、COL3、fibronectin、vimentin等纤维化指标的表达。此外,MWYF可以提高PF小鼠肺组织和血清中SOD活力,上调Nrf2表达水平并促进其向细胞核内转移,上调下游抗氧化靶基因CAT、HO-1水平,进而减少脂质代谢产物MDA的积累。综上,MWYF能够显著改善PF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有关。

    2023年24期 v.48 6682-6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134 ]
  • 刺五加苷B介导PI3K/Akt/mTOR通路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和自噬

    曹雪婷;吴博雅;陈静;

    探讨刺五加苷B对肺癌A549和H460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colorimetric, MTT)检测5、10、15、20、25、30、35、40、45 mmol·L~(-1)刺五加苷B对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不同时间刺五加苷B对肺癌细胞A549和H460存活率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刺五加苷B对肺癌细胞A549和H460增殖的影响;acridine orange/ethidium bromide(AO/EB)荧光双染、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刺五加苷B对肺癌细胞A549和H460凋亡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探究凋亡相关分子机制;应用AO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泡以及自噬相关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刺五加苷B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肺癌细胞A549和H460的生长,并得到刺五加苷B对肺癌细胞A549和H460最佳作用时间均为24 h,最佳作用浓度分别为28.64、22.16 mmol·L~(-1);刺五加苷B能够抑制肺癌细胞A549和H460集落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在刺五加苷B的作用下能够促进凋亡小体的形成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同时诱导线粒体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在刺五加苷B的作用下肺癌细胞中酸性自噬泡增多,LC3Ⅱ表达增加、P62蛋白表达下降,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中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下降。研究表明,刺五加苷B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减少集落形成,并发现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肺癌细胞发生凋亡,此外还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mTOR通路有关。

    2023年24期 v.48 6693-6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400 ]
  •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研究黄精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焦亡损伤的作用机制

    傅馨莹;孙天松;朱丛旭;旷世达;谭军;陈丹;何清湖;刘露梅;

    探讨黄精调节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通路对糖尿病大血管焦亡损伤的影响。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利用血糖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大鼠血糖含量、血脂水平、血管厚度、炎症因子含量及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糖尿病大血管焦亡损伤,及药物抗糖尿病大血管焦亡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药物联合饮食诱导成功构建糖尿病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含量升高,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含量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含量显著降低,血管内膜增厚,血清与主动脉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增加,炎症小体NLRP3表达增加,主动脉血管细胞中caspase-1、GSDMD活化蛋白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黄精干预可降低血糖、血脂含量,抑制血管增厚,减少糖尿病大鼠血清及主动脉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8表达,抑制炎症小体NLRP3表达以及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GSDMD的活化。综上所述,黄精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减轻血管局部炎症,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焦亡损伤进程。

    2023年24期 v.48 6702-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227 ]
  • 基于脂质组学研究黄芩-黄连药对的降脂作用

    刘王振祖;钱晓婧;张家祺;梁琨;胡诚;王新宏;

    基于脂质组学研究黄芩-黄连药对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的作用机制。将36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黄芩-黄连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喂4周后,开始给予药物干预,12周后处理。使用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通过HE染色与油红O染色法评价肝组织的病理形态。使用LC-MS/MS技术检测大鼠脂质水平变化,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其中的差异脂质代谢物,并绘制脂质代谢通路。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脂质相关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γ-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黄芩-黄连干预后显著回调。HE染色与油红O染色表明不同剂量的黄芩-黄连均可逆转大鼠肝脏的脂肪性病变,且呈剂量依赖性。脂质组学分析发现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的脂质代谢存在明显差异,有54个脂质发生了显著改变,主要有甘油脂类、磷脂酰胆碱类、鞘脂类等。给药后,有44个脂质差异物趋于正常水平,这表示不同剂量的黄芩-黄连给药后显著改善了NAFLD大鼠的脂质代谢水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黄连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合成酶1(TG-synthesis enzyme1,DGAT1)、脂素1(recombinant lipin 1,LPIN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 1,ACC1)蛋白的水平,升高ACC1的磷酸化水平,这些变化可显著降低TG的合成,且提高其分解速度,提升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最终实现降脂的作用。黄芩-黄连能够通过抑制脂肪酸和TG的合成改善NAFLD。

    2023年24期 v.48 6711-6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165 ]
  • 基于多重生物信息整合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新型生物标志物的识别与验证

    李涛;陈文佳;张彦琼;刘维;林娜;刘雪婷;

    通过整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与临床独立样本集验证,识别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寒湿痹阻证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先收集临床诊断为RA寒湿痹阻证患者、RA非寒湿痹阻证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全血样本,开展转录组测序。以RA非寒湿痹阻证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筛选RA寒湿痹阻证的差异表达基因集;进而,开展GSEA和WGCNA的整合挖掘,获取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作为该病证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再利用临床独立验证样本(每组≥10例)对上述病证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等评价其辨证效能。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获得3 601个RA寒湿痹阻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包含106个上调表达基因和3 495个下调表达基因),其最显著富集于“免疫-炎症”调节、激素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其次是细胞功能调控和滑膜血管翳生成相关通路等。并通过GSEA和WGCNA表明,变异系数、作用通路和生物模块代表性均排名前50%的关键差异基因ATP酶蛋白酶26S亚基2(proteasome 26S subunit, ATPase 2,PSMC2)为RA寒湿痹阻证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利用临床独立样本集的验证结果显示,PSMC2针对RA寒湿痹阻证的辨证效能参数——F1检测值、特异度、准确度、精确度分别为70.3%、61.9%、64.5%、81.3%,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6。综上,该研究应用“GSEA-WGCNA-验证”整合策略,识别出PSMC2为RA寒湿痹阻证的新型候选生物标志物之一,有助于提高RA核心证候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辨证客观化水平。

    2023年24期 v.48 6721-6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42 ]
  •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当归四逆汤改善寒凝血瘀致肾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冯琳琳;唐思琪;农运园;何颖;王倩怡;覃静华;郭玥;苏志恒;

    为了分析当归四逆汤(Danggui Sini Decoction, DSD)改善寒凝血瘀证(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导致大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首先,将32只SD雌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和寒凝血瘀组大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正常+当归四逆汤组以及寒凝血瘀+当归四逆汤组灌胃5.103 g·kg~(-1)当归四逆汤,共计14 d。同时每日给予大鼠冰水浴建立寒凝血瘀模型,并于第14天对寒凝血瘀大鼠皮下注射0.8 mg·kg~(-1)肾上腺素。正常大鼠在37℃下水浴和注射等量的蒸馏水。接着,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的24 h尿、血清和肾脏,分别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生化指标检测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然后,该研究利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揭示DSD改善BSS导致大鼠肾损伤调控的代谢网络,结合网络药理学初步阐明DSD起效作用的关键靶点。病理及生化检测结果显示,在DSD干预后肾脏的炎症浸润,血肌酐、血尿素氮和尿蛋白的含量异常得到了显著回调;代谢组学分析发现,DSD降低BSS导致大鼠的肾损伤主要通过回调10个差异代谢物和3条主要代谢通路(牛磺酸与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的异常发挥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DSD减轻BSS导致大鼠的肾损伤可能与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和一氧化氮合酶2(NOS2)2个关键基因以及精氨酸生物合成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2条主要代谢通路有关。该研究基于网络调控视角初步揭示了DSD改善BSS导致大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起效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2023年24期 v.48 6730-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3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744 ]
  • 辐射防护中药复方归芪益元膏对12C6+束辐射右肺致左肺旁效应损伤大鼠保护机制

    马天星;李金田;李娟;张毅;梁建庆;

    观察辐射防护中药复方归芪益元膏(Guiqi Yiyuan Ointment, GQYY)对~(12)C~(6+)束辐射右肺致左肺旁效应损伤大鼠的作用,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 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通路探讨其机制。Wistar大鼠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抑制剂组[200 mg·kg~(-1),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西药组[140 mg·kg~(-1),氨磷汀(amifostine, AMI)],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灌胃GQYY 4.8、2.4、1.2 g·kg~(-1))。4 Gy ~(12)C~(6+)束一次性右肺(铅板屏蔽其余部位)照射建立辐射旁效应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肺组织活性氧(rea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NLRP3、ASC、caspase-1、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泡壁明显增厚、水肿,肺泡腔明显变窄,肺泡壁和肺泡腔充满红细胞、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左右肺组织ROS水平均升高,血清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NLRP3、ASC、caspase-1、p-NF-κB p65/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肺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其中抑制剂组和西药组肺泡腔体积增大,间质变薄,整体炎性改变程度降低,中药高、中剂量组存在少量肺泡壁断裂,中药低剂量组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也有所减轻;各给药组左、右肺ROS水平均降低,血清MDA水平下降,SOD水平上升;各给药组NLRP3、ASC、caspase-1、p-NF-κB p65/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GQYY能有效减轻辐射及旁效应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ROS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

    2023年24期 v.48 6740-6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47 ]

药代动力学

  • 基于U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的西黄丸入血成分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

    范琪瑞;陈美;董晓宜;陶蕊;王婧瑞;夏顺利;兰咏梅;韩涛;

    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西黄丸入血成分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并通过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增殖模型对西黄丸入血成分的药效和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为阐明西黄丸抗乳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首先采用UPLC-Q-TOF-MS对西黄丸入血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22个入血成分;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分子对接验证,最终筛选出3个关键靶点,分别为JAK1、SRC及CDK1;体外实验表明西黄丸可抑制MCF-10A细胞增殖,促进MCF-10A细胞凋亡,并降低细胞中JAK1、SRC及CDK1靶标的表达。综上可得,西黄丸能通过调控JAK1、SRC及CDK1表达,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乳腺增生作用,为阐明西黄丸抗乳腺增生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

    2023年24期 v.48 6749-6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529 ]
  • UPLC-Q-TOF-MSE整合网络药理学研究丹栀逍遥方入血成分及其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李孟莹;刘子维;栗俞程;权建野;聂颖兰;张海鸣;张美玉;练晓梅;杨丽;胡文青;孙健;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对丹栀逍遥方在大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复方提取物、给药后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成分,从大鼠血清中发现入血成分共49个,其中首次在血清中发现的有6-羟基香豆素、茯苓新酸F、去氧甘草内酯、30-降常春藤皂苷元、kanzonol R、3′,6′-di-O-galloylpaeoniflo-rin、16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16-deoxyporicoic acid B、3-O-acetyl-16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16α,25-dihydroxydehydroeburiconic acid。并通过悬尾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证实该方剂具有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作用,进一步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MAPK1、HRAS、AKT1、EGFR、ESR1等53个核心靶点,参与PI3K-AKT、AMPK、VEGFA、MAPK、HIF-1等165条信号通路。综合显示,丹栀逍遥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潜在作用与加快炎症修复、改善神经可塑性、影响神经递质、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机制有关。

    2023年24期 v.48 6765-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777 ]

信息

  • 订阅《中国中药杂志》的重要通知

    <正>本刊自2023年起,纸质版的订阅发行合作单位产生变更,现改为《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自办发行,现将征订事宜通知如下,请订阅用户和读者密切关注。订阅流程和注意事项:1.邮箱订阅:发送E-mail: cjcmm2006@188.com, 留下邮寄地址、收件人姓名、联系电话,并注明订全年或者具体期卷杂志,同时邮件附件上传汇款凭证(图片即可)。如需发票请提供发票抬头单位名称及其税号。

    2023年24期 v.48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临床

  • 11种中成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网状Meta分析

    王卓溪;王贺;班纪芳;周亚滨;客蕊;

    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评估不同中成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5月口服中成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估文献质量,通过RStudio 3.6.3软件调用“gemtc”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纳入96篇RCTs, 8 452例患者,涉及11种中成药,包含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1)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除益心舒胶囊+常规西药、麝香保心丸+常规西药、心衰合剂+常规西药外,其余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均优于常规西药,其中参芪益气滴丸+常规西药效果最佳;(2)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除益心舒胶囊+常规西药、参松养心胶囊+常规西药外,其余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均优于常规西药,其中麝香保心丸+常规西药效果最佳;(3)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葛酮通络胶囊+常规西药、心衰合剂+常规西药、黄芪合剂+常规西药、通心络胶囊+常规西药、稳心颗粒+常规西药、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药均优于常规西药,其中稳心颗粒+常规西药效果最佳;(4)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方面,各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对比常规西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提高6 min步行试验(6MWT)方面,养心氏片+常规西药、益心舒胶囊+常规西药、参芪益气滴丸+常规西药、稳心颗粒+常规西药、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药均优于常规西药,其中参芪益气滴丸+常规西药效果最佳;(6)降低脑钠肽(BNP)方面,心衰合剂+常规西药优于常规西药;(7)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参芪益气滴丸+常规西药、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药优于常规西药,其中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药效果最好;(8)安全性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报道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综上,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更佳,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指标,可在临床中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用药。但受纳入文献质量与数量的限制,今后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023年24期 v.48 6778-6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495 ]
  • 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与试验序贯分析

    钟妮;宫文浩;万通;冯容;李智斐;蔡泽琦;甘俊元;艾军;

    系统评价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搜集有关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且辅以手工检索灰色文献。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TSA)、GRADE profiler 3.6.1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共纳入21篇RCTs,包含2 65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 330例,对照组1 3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复方芩兰口服液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12,1.19],P<0.000 01),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7,95%CI[0.47,1.25],P=0.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复方芩兰口服液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0,95%CI[1.05,1.14],P<0.000 01),减少症状改善时间(SMD=-0.76,95%CI[-1.02,-0.51],P<0.000 01),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6,95%CI[0.54,2.47],P=0.71);(2)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复方芩兰口服液+西医常规可提高总有效率(RR=1.20,95%CI[1.15,1.25],P<0.000 01),降低中医证候积分(MD=-0.58,95%CI[-0.75,-0.41],P<0.000 01),减少症状改善时间(SMD=-2.44,95%CI[-3.09,-1.80],P<0.000 01),减少体征改善时间(MD=-2.57,95%CI[-4.11,-1.04],P=0.001),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SMD=-2.16,95%CI[-2.61,-1.70],P<0.000 01),改善呼吸功能指标(SMD=1.48,95%CI[1.00,1.96],P<0.000 01),提高体液免疫水平(MD=0.94,95%CI[0.69,1.18],P<0.000 01),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7,95%CI[0.29,1.09],P=0.09)。TSA显示,总有效率的累积Z曲线穿过了传统界值和TSA界值,进一步肯定临床疗效。GRADE证据质量评价显示,上述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推荐强度为弱推荐。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症状改善时间;复方芩兰口服液+西医常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炎症状况,改善呼吸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鉴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有限,上述结论仍需高质量RCT提供证据支持。

    2023年24期 v.48 6798-6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5 ]

本草考证

  • 天竺黄本草考证

    孔祥河;任广喜;徐裕彬;姜丹;刘春生;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2023年24期 v.48 6812-6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6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