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发挥中医药特色防治艾滋病——历史的重任

    肖培根;王階;

    <正>有世纪超级瘟疫之称的艾滋病(AIDS),自1981年发现第1例病人以来,目前全球AIDS/HIV人数已达3400万,2011年新感染人数为270万,因AIDS死亡人数为180万,比2001年下降显著。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其中病人约15.4万人,死亡8.8万人;2011年新发

    2013年15期 v.38 2413-2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0 ]

临床实验

  • 中医干预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TCRVβ基因CDR3区克隆片断的影响

    王阶;汤艳莉;李勇;刘咏梅;曾毅;

    目的:探讨中医干预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TCRVβ基因CDR3区克隆片断的影响。方法:以15例HIV抗体阴性健康献血员做对照,采集37例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PBMC,采用人类TCRVβ基因CDR3多样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基因扫描作图并计算Vβ家族中每个家族不同大小CDR3区片段的分布。结果:对比正常人,患者一些Vβ内出现了明显的CDR3区的单寡克隆扩增情况,治疗后各家族单寡克隆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其中9,11,21,224个家族的D值2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在21,22 2个家族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显著降低第18家族D值,而对照组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中药复方对于TCRVβ各家族单寡克隆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提示中医药可能促进T细胞部分受体基因重排,丰富受体库,帮助机体免疫细胞有效识别病毒,减少T细胞凋亡。

    2013年15期 v.38 2424-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97 ]
  • HIV/AIDS免疫异常激活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王阶;吴欣芳;李勇;曾毅;

    目的:分析我国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异常激活水平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免疫异常激活在HIV/AI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测287例不同病情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免疫异常激活标志物及血浆病毒载量,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IV/AIDS患者免疫异常激活水平显著不同,随着疾病进展,免疫异常激活水平显著升高。且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免疫异常激活标志物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感染HIV后诱导的免疫异常激活可能是导致CD4+T细胞计数逐渐降低及疾病进展的机制之一。

    2013年15期 v.38 2429-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84 ]
  • 大黄属药用植物抗HIV-1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马培;张鑫瑶;许利嘉;王哲;肖培根;

    目的:分析大黄属药用植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与抗HIV-1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HIV-1逆转录酶相关的核糖核酸酶H活性测定检测了大黄属16种22个样品的抗HIV-1活性;同时测定了22个样品的UPLC特征图谱;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谱效相关性;并采用UPLC-TOF-MS/MS指认样品主要成分峰。结果:藏边大黄、苞叶大黄和河套大黄提取物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谱效相关性研究表明4.74,7.99,21.18 min色谱峰与活性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了有抗HIV-1活性的大黄属药用植物及其活性组分,为大黄属植物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3年15期 v.38 2434-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587 ]
  •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TCRVβ基因多样性改变及药物干预研究

    汤艳莉;王阶;李勇;刘咏梅;

    目的:探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TCRVβ基因多样性改变及中药免疫2号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集37例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PBMC,另以15例HIV抗体阴性健康献血员做对照,采用人类TCRVβ基因CDR3多样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基因扫描作图并计算Vβ家族中每个家族不同大小CDR3区片段的分布。结果:HAART治疗后1年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TCRVβ多个家族的扫描图高斯分布被打破,并发生TCR谱系的偏移,经半年中药联合HAART治疗后,偏移的TCR谱系有所恢复。以试剂盒提供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的距离D(distance)值来量化评价,2组D值改变无明显差异,但联合中药能减少数据的变异性。CD4+T细胞计数与TCRVβ基因多样性改变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772,P=0.000)。结论:中药复方对于TCRVβ各家族单寡克隆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提示中医药可能促进T细胞部分受体基因重排,丰富受体库,帮助机体免疫细胞有效识别病毒,减少T细胞凋亡。

    2013年15期 v.38 2438-2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265 ]
  • 中药治疗HAART相关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

    倪量;王融冰;郭会军;谭行华;孙丽君;郑煜煌;段呈玉;胡大庆;王文静;王玉光;赵红心;

    目的:评价以消脂颗粒及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为组方的中药制剂与血脂康胶囊治疗HAART致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80例HAART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结果:在治疗后第1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Tch,LDL的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TG的变化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Tch,LDL下降优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HDL的升高值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HDL的升高优于对照组。结论:血脂康胶囊和以消脂颗粒及二陈汤和桃红为组方的中药配方颗粒制剂可以作为防治我国HAART致血脂异常患者的主要中药制剂之一。

    2013年15期 v.38 2443-2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332 ]
  • 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候的随机对照研究

    岑玉文;谭行华;张坚生;周桂琴;万钢;徐立然;屈冰;孙丽君;蒙志好;陈志海;

    目的:为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64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1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问卷。比较2组治疗方案对中医症状改善的作用。结果:2组病例治疗前基线资料经一致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愈显率和无效率分别为44.55%,55.45%,对照组则分别为20.00%,80.00%,经卡方检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症候治愈率和显效率优于纯西医治疗组(P<0.05),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不同访视点2组病例中医症状进行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对于但热不寒、头痛2种症状的治疗缓解率中西医结合组优于纯西医组(P=0.022)。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尤其对于缓解发热(但热不寒)和头痛2个主要症状上具有明显优势。

    2013年15期 v.38 2448-2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549 ]
  • 免疫1号方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干预研究

    吴欣芳;王阶;李勇;

    目的:观察免疫1号方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2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14例,治疗组给予免疫1号方联合HAART治疗,对照组给予免疫1号方安慰剂联合HAART治疗,于疗后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CD4+T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免疫重建有效率。结果:对于CD4+T细胞在200~350个/μL的患者,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1号方联合HAART可显著促进部分HIV/AIDS患者(CD4+T细胞基线在200~350个/μL)的免疫重建,其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2013年15期 v.38 2453-2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276 ]
  • 中药免疫2号方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研究

    刘震;王阶;林洪生;李勇;

    目的:通过中药免疫2号方联合HAART干预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观察中药复方对免疫重建有效率、CD4细胞及亚群的影响,评价免疫重建效果。方法:在全国4个中心进行多中心随机盲法研究,选择HAART治疗1年以上,免疫重建不全的患者2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1例)和对照组(133例),分别采用免疫2号方(每天2次,每次1包,每包6.2 g)联合HAART治疗(AZT 300 mg+3TC 150 mg+NVP 200 mg,bid)和安慰剂(每天2次,每次1包,每包6.2 g)联合HAART治疗(AZT 300 mg+3TC 150 mg+NVP 200 mg,bid)。观察周期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5RA,CD45RO细胞绝对计数,CD4CD28,CD8CD28,CD8CD38,HLA-DR,CD4CD25的相对计数,评价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免疫重建有效率。结果:中药干预6个月后,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达34.48%,对照组有效率21.37%,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7)。CD4,CD45RA,CD45RO细胞绝对计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显著提高(P<0.05);CD8,CD3,CD4CD28绝对计数比较组间无显著差异;CD8CD28相对计数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CD4CD28,CD8CD38,CD8DR,CD4CD25相对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免疫2号方干预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艾滋病患者治疗6月后,能够提高患者CD4,CD45RA,CD45RO细胞绝对计数,提高免疫重建有效率,促进免疫重建。

    2013年15期 v.38 2458-2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引用频次:54 ] |[下载次数:616 ]
  • 中国恒河猴SIVmac239艾滋病模型亚急性期的实验观察

    陈静;李茂清;符林春;张清仲;陈剑涛;胡董仁;周红艳;

    目的:观察SIVmac239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亚急性期内T淋巴细胞亚群、病毒载量指标变化情况,探讨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亚急性期病毒学相关指标变化特征。方法:采用SIVmac239病毒株静脉接种健康中国恒河猴复制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后动物模型亚急性期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病毒载量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动物模型临床症状情况。结果:健康恒河猴接种病毒株后3个月体重及BMI指数比较稳定,各时间点差异不显著,在感染第10~14天病毒载量达到高峰(6.72±0.44)个lg,此后整体表现为水平波动下降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后出现显著改变,CD3,CD4,CD8计数和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变化;CD4/CD8比值感染后2周内明显下降,一般在病毒载量高峰时表现为最低比值为(0.86±0.29),随后比值缓慢波动上升。感染3个月内共有3只感染猴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只出现腹泻、2只出现摄食下降等临床症状。结论: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与国外印度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亚急性期相似,研究内容为中国恒河猴应用于艾滋病模型研究的标准化建立补充了更详尽的亚急性期变化内容。

    2013年15期 v.38 2463-2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6 ]
  • 485例HIV/AIDS患者基于专家判读的证型特征研究

    刘颖;邹雯;咸庆飞;董继鹏;王健;

    该文选择我国艾滋病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的485例患者,采用专家判读的方式,探索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索艾滋病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气滞证,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在艾滋病期出现较高,肝郁脾虚证出现在经性传播和单用HAART患者中较多。初步总结出艾滋病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蕴结等为主要证型。

    2013年15期 v.38 2468-2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88 ]
  • 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的研究

    王健;刘颖;邹雯;李洪娟;何丽云;董继鹏;岑玉文;邓鑫;王莉;张国梁;胡建华;谢世平;王江蓉;王晓静;马艳萍;杨小平;李勇;刘水清;李霞;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2013年15期 v.38 2472-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463 ]
  • 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倪量;王融冰;杨小平;高辉;谭行华;王翠芳;李峰;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中医临床表现特点和证候要素,探讨证候的特点。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11例确诊的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中医证候的规律和特点。结果:常见的中医临床表现有:疲乏(229例,73.63%)、肠鸣(229例,68.81%)、便溏(194例,62.38%)、薄苔(201例,64.63%)、淡红舌(166例,53.38%)、腻苔、细脉(126例,40.51%)、沉脉(64例,20.58%)、滑脉。提取了17个公因子,常见的病位证候要素为脾、胃、肝、胆及大肠,病性证候要素有气虚、阳虚、气滞、湿浊和热邪。结论: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证候表现涉及多个脏腑,病性属于虚实夹杂。

    2013年15期 v.38 2476-2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94 ]
  • 中医药辨证施治对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影响的初步探讨

    徐立然;杨小平;郭会军;涂晋文;邓鑫;刘翠娥;伦文辉;王军文;王江蓉;谭行华;方路;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施治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影响,为改善HIV感染的生存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1 200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例约2∶1。受试者入组后,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服用相应药物,试验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对照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的模拟剂,每月辨证1次,每次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药物,使用PRO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HIV-BREF)的中文版调查符合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周期为18个月,根据不同时段,分别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其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PRO量表可看出,6个月后治疗组的情况呈稳定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WHOQOL-HIV量表分析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生存质量变化值显著升高,而对照组生存质量变化值下降,2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艾滋病无症状期防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2013年15期 v.38 2480-2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引用频次:48 ] |[下载次数:576 ]
  • 艾滋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规程的问卷调查

    潘菊华;黄世敬;郑军;吴巍;薛柳华;

    艾滋病复发性口腔溃疡(AIDS-ROU)的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手段单一,但与AIDS的发病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调节出发,对于病因、机制不清的疾病具有优势。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与专家论证,建立AIDS-ROU中医诊疗规程草案。基于该草案,采用2轮专家问卷调查接受程度及建议,修订该草案,进而提高专家认可度。结果显示第1轮调查的完整问卷回收率为96%,概述、病史和体检、阴虚火旺的辨证标准、心脾积热和阴虚火旺的辨证用药、西医治疗和调护等条目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发病率、脾胃气虚的辨证用药和疗效评价标准等条目的认识差异较大,Cronbach系数α(CCA)=0.998,分半信度R=0.91。第2轮调查的完整问卷回收率为100%,概述、病因病机、病史和体检、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心脾积热和阴虚火旺的辨证标准及辨证用药等条目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寒热错杂和脾胃气虚的辨证标准及辨证用药、调护、其他治法等条目的认识差异较大,CCA=0.428,分半信度R=0.96。第2轮的变异系数比第1轮小。2轮问卷中单个条目对总体评价结果所做出的贡献相差不大。通过2轮问卷调查,专家对AIDS-ROU的辨证分型、用药等关键问题达成了较好的共识。

    2013年15期 v.38 2484-2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38 ]
  • 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规程调查问卷的构建及分析

    张颖;薛柳华;陈宇霞;黄世敬;潘菊华;王阶;

    目的:为规范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行为和提高艾滋病咳嗽中医临床水平,构建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规程。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中英文文献和专家论证,结合临床,制订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专家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咨询,用德尔菲方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完整问卷的回收率为90.63%,问卷内容中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用药(痰热阻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治疗(肺脾气虚)、艾灸治疗和调护(护理、饮食和心理)均值(2.93~3.00)、满分率(93.10~100)、等级均值(9.91~10.67)、等级和(287.50~309.50)均为最高值,变异系数0.00,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为0.049,有统计学意义,问卷信度值α为0.788。讨论:初步规范了艾滋病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治疗,基本上得到了该领域专家的认可,为制定艾滋病咳嗽中医药诊疗规程奠定了基础。

    2013年15期 v.38 2489-2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9 ]
  •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

    王丹妮;李真;徐立然;郭会军;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皮肤瘙痒患者,分析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该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核心药物为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药物,甘草等有解毒功效药物,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药物;核心处方为荆防败毒散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以祛风解表除湿止痒为治则。

    2013年15期 v.38 2493-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667 ]
  •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配伍精要

    王丹妮;李真;徐立然;郭会军;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将全部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以清热利湿活血为要。

    2013年15期 v.38 2497-2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633 ]

信息_会议纪要

理论探讨

  •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刘震;李勇;

    近年,中医治疗在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该文从疫毒是艾滋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疫毒侵袭,正气虚损"是艾滋病的病机关键入手,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治未病"理论和"扶正祛邪"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15期 v.38 2501-2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575 ]
  • 中西药治疗艾滋病疗效作用点比较分析

    王健;邹雯;刘颖;

    目前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作用靶点主要是抑制HIV(艾滋病病毒)复制,起效顺序是:病毒学(病毒载量下降)、免疫学(CD4细胞升高)、症状学(机会性感染减少);而中药的主要是通过调节或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延缓发病、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或者减轻抗病毒药的某些毒副作用;但对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不明显。中药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但病毒载量是否下降,免疫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不一致的现象如何解释,这是目前有关部门和学者关心的问题。该文从理论层面和文献2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中西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作用点之异同,对免疫功能、病毒载量与症状等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大量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实践表明: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变化不是1个直接的反向关系(即免疫功能改善后,病毒载量一定会降低);更多的实际情况是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但病毒载量不会很快降低;但长期而持续的免疫功能稳定或改善能否使病毒载量不上升或逐步下降,有待于今后大样本、长时间临床观察进行证实。

    2013年15期 v.38 2504-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220 ]
  • 培元通滞法在艾滋病中的应用

    黄世敬;张晓南;

    根据艾滋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易出现免疫系统缺陷和机会性感染,病机概括为虚气(元气亏虚)留滞(气滞痰阻血瘀毒聚),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从气血阴阳脏腑亏损之别,气滞血瘀痰阻毒聚之异,分别阐述了培元以补气为先、固本以脾肾为要,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解毒疗损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强调治疗本病,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解毒;解毒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辨证用药。

    2013年15期 v.38 2507-2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2 ]
  • 经典名方与艾滋病治疗

    熊兴江;杨晓忱;刘巍;冯博;段练;

    经典名方是指临床疗效卓著,历史悠久,并经临床不断重复验证的方剂。该文回顾了经典名方在艾滋病治疗中的运用,认为经典名方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具有改善HIV/AIDS相关症状,缓解HAART毒副反应等作用。临床运用经典名方的关键在于对其客观指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艾滋病方证、药证规律的深刻认识。

    2013年15期 v.38 2510-2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921 ]
  • 透邪在艾滋病发热中的运用

    刘巍;王阶;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容易并发一些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死亡。西医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所用药物不能将病毒完全清除,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仍持续存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药物耐药性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发热是艾滋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治疗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认为"艾毒"之邪为本病发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贯穿艾滋病发热始终。

    2013年15期 v.38 2513-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80 ]
  • 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

    王阶;滕菲;

    随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其防治中的伦理学问题日益激化,主要体现在疾病歧视与道德恐慌、个人权利与公众健康、隐私保密与知情权力及社会责任与行为引导4个方面。化解这些伦理冲突,保障艾滋病患者应有的权利,必须坚持仁爱与宽容、有利和公正、自主和协调的原则,从而推进艾滋病的防治,维护社会伦理正义,重建平等和谐的新型伦理关系。

    2013年15期 v.38 2516-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86 ]

综述

  • 艾滋病免疫重建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震;刘明;李勇;王阶;

    目前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治疗已成为抗病毒治疗之外的重要策略,是当今全球艾滋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干预方法,但因这些干预方法的临床疗效尚需考证和观察,毒副作用等亦需要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临床推广还有待时日。

    2013年15期 v.38 2519-2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95 ]
  • 中药复方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研究综述

    高国建;邹雯;刘颖;咸庆飞;王健;

    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中药复方在促进艾滋病免疫重建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发现中药复方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疗效确切。要充分发挥中药复方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实现艾滋病临床治疗的最优化。

    2013年15期 v.38 2523-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912 ]
  • HAART毒副作用中医药研究进展

    刘颖;董继鹏;邹雯;高国建;王健;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迅速抑制HIV病毒、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本身存在诸如药物毒副作用、停药后病毒反弹、耐药病毒株出现等局限。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以期达到降低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目标。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中医药在治疗HAART相关毒副作用方面取得可喜效果。

    2013年15期 v.38 2527-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305 ]
  • 中医治疗HAART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咸庆飞;刘颖;邹雯;王健;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感染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普遍及长期应用,其相关不良反应例如高脂血症越来越引起关注。该文对近年来中医对HAART后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2013年15期 v.38 2530-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347 ]
  • 针灸疗法在缓解艾滋病相关症状中的应用

    杨晓忱;卢峻;汤艳莉;吴欣芳;李勇;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有效减少艾滋病致死率,但对患者的症状、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仍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文基于国内、外针灸治疗艾滋病相关文献,认为针灸治疗艾滋病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对艾滋病常见临床症状咳嗽、腹泻、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从临床角度深入探讨针灸治疗艾滋病相关症状诊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对建立以针灸为辅助核心的艾滋病综合治疗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3年15期 v.38 2534-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563 ]
  • 艾滋病相关性肿瘤研究进展

    龚宏霞;刘杰;林洪生;

    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侵入性宫颈癌被命名为艾滋病相关性肿瘤,该文介绍了上述肿瘤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抗病毒、免疫重建及抗肿瘤是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治疗的关键因素。中医药在减轻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配合化放疗减毒增效以及稳定肿瘤病灶等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根据患者免疫功能、治疗阶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2013年15期 v.38 2537-2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30 ]
  • HIV耐药的研究现状

    邹雯;刘颖;王健;高国建;董继鹏;咸庆飞;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然而在高速复制、高度遗传变异和药物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大大削弱了HAART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降低了抗病毒治疗效果。该文综述了HIV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制订抗HIV药物方案、指导研究和发展新的抗HIV-1策略带来指导意义。

    2013年15期 v.38 2542-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637 ]
  • 中药虎杖的药理研究进展

    樊慧婷;丁世兰;林洪生;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杂志中有关虎杖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综述了虎杖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保护心血管系统、肝保护、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提示中药虎杖是极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药物。

    2013年15期 v.38 2545-2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引用频次:208 ] |[下载次数:4310 ]
  •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樊慧婷;林洪生;

    蛹虫草是一种能寄生在多种鳞翅目昆虫蛹及幼虫上的虫草菌,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和抗感染等方面有很强的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该文分别从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最新研究进展。

    2013年15期 v.38 2549-2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引用频次:116 ] |[下载次数:3141 ]

  • 《中国中药杂志》现状简介

    <正>~~

    2013年15期 v.38 2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概况

    <正>世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10月,挂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任会长:王阶教授。副会长:王健、王融冰、樊移山、梁健、曾耀英、吕文亮、Tsai Weiyann(美国)、Odd Georg Nilsen(挪威)、Mostafa Nokta(美国)、Motlalepula Gibert Matsabisa(南非)共10人。秘书长:李勇。学会聘请艾滋病专家中国科学院曾毅院士为名誉会长。目前学会有理事

    2013年15期 v.38 2415-2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 ]
  • 中医药对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研究

    王阶;林洪生;曾毅;肖培根;

    <正>艾滋病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HIV特异性地攻击处于人体免疫系统中枢地位的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导致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相关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HAART的出现是艾滋病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由于其毒副反应、耐药性、机会性感染、免疫重建炎症综合症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使HAART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并约20%~30%的患者应用HAART后无法实现免疫功能的恢复,快速进展到艾滋

    2013年15期 v.38 2421-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313 ]
  • 编后语

    <正>作为重大医学难题,经过多年研究探索,艾滋病的免疫重建取得重大成绩,HAART疗法的出现曾作为艾滋病防治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毒性作用、耐药性、机会性感染、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价格昂贵等原因,以及约20%~30%的患者应用HAART后无法实现免疫功能的恢复,使HAART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在此基础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了重大成绩。中医药能够调整人体功能状态,加强机体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并对促进免疫重建起积极作用。同时中医药治疗AIDS还具有费用低、使用方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等优势。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运用中药扶正等方法,研发具有多靶点、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以重建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能够在有效填补HAART治疗不足的同时成为中医药的防治艾滋病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2013年15期 v.38 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