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国家传统药物合作专题

  • 本草惠澜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传统医药合作的新路径

    李志勇;李皓月;张小波;张子隽;穆婧;赵元晨;宋坪;黄璐琦;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我国与澜湄五国,即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医药。该文通过梳理我国与其他澜湄流域国家传统医药交流的历史,以及近现代研究进展,归纳整理了当前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多种区域合作机制长期并存,药用资源丰富但开发与利用程度各异,现代科学研究不足。澜湄合作为整合澜湄各国传统医药优势资源,携手共进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文聚焦药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知识产权与特色种源保护、各国通用草药典编撰、公共健康产品研发、传统药物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澜湄合作新路径,使传统医药能够更好地为守护民众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服务。

    2021年24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43 ]
  • 中国-泰国传统医药合作研发概况及前景浅析

    何金彪;祁燕;浦雪梅;何旭东;窦妍;邱斌;俞捷;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医药"交流互鉴"成为必然。医随民来,药与贸往,中国与泰国是友好邦邻、人文相依。近年来两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愈加密切,但由于两国文化与地区、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存在显著差异,使两国传统医药理论体系、药材质量标准控制、传统药物研发与使用具有"共性",也有各具特色的"特性"。该研究从泰国传统药物的发展历史沿革、资源及使用情况、现代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中国传统药物在泰国的传播及发展运用情况、泰国传统药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运用情况来描述中泰两国传统医药的异同及发展机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梳理总结两国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近况,并针对中泰两国共同使用、跨境流通的传统药物重要品种的联合研发和质量标准提升等传统药物合作开发前景进行浅析。通过两国传统医药的交流互鉴,求同存异,旨在推动两国传统医药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全局性了解中国-泰国传统医药合作提供参考,同时为保障两国居民用药安全、维护两国间政治与社会稳定提供有利条件。

    2021年24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29 ]
  •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传统医药知识研究——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

    杨久云;龙春林;

    该文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研究地域,调查和分析该区域的传统医药知识,并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前期研究表明,这一区域内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是对传统医药知识的报道非常少。该研究历经6年,采用关键人物访谈等实地调查方法发现,澜沧县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和药材资源,其中植物药达到67科121种;民间传统药物知识多样,该研究收集、整理了民间药方220个;传统知识通过口传身授传承。调查研究表明:用药和配方大多简单,药材加工与使用方法均简单易行,用药以鲜药为主;当地传统医药知识仍然停留在经验用药的层面,对活性成分的研究不多;传承方式保守,其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文字与文化作为支撑,诸多传统医药知识存续面临危机甚至已经消失;民间医生各自凭自学或祖传经验积累自成派系,治病经验多寡不一,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得到重视;民间医生使用的药物种类多,但药物使用缺乏规范和标准;针对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2021年24期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73 ]
  • 滇重楼民族民间应用及传统功效的物质基础研究

    晏秀祥;潘齐冬;孙浩云;高路;杨蓉;杨立新;

    该文综述了滇重楼植物的民族民间应用情况及其相关传统功效的物质基础,为滇重楼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共有8个少数民族使用滇重楼,整理分析62个验方的主治疾病、传统炮制方法、配伍药材和使用剂量,其中单方29个、复方33个。民间验方数量统计结果表明,在8个少数民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彝族(18个)、纳西族(13个)、白族(12个)。滇重楼在民族民间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9类疾病,目前在皮肤类疾病、中毒及损伤类疾病等相关领域已具较好规模。通过对滇重楼的传统功效物质基础整理发现,共有26个化合物与传统功效记载有关,其中有19个甾体皂苷。甾体皂苷是滇重楼植物的主要活性物质,很好地解释了其在传统功效中治疗肿瘤、疔疖肿毒,抗菌、消炎、止血等作用。该文通过对滇重楼传统功效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发现,其在抗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上,民族民间传统治疗功效确切,为相关基础研究和制剂研发提供了线索。

    2021年24期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098 ]
  • 澜湄五国传统药用植物防治虫媒传染病研究概况

    郝二伟;谢安然;韦棪婷;陈晓璐;杜正彩;侯小涛;邓家刚;

    澜湄五国呈现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疟疾、登革热等重要虫媒传染病是该区域频发的传染病,对区域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构成重大威胁。由于使用化学药治疗虫媒性传染病,存在疟原虫的抗药性、登革热病毒尚未发现特效药、化学驱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等诸多问题,单靠化学药治疗已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药用植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途径协同发挥的特点,在药物开发中具有极大的潜力。从传统药用植物中寻找治疗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药物成为关注热点。该文简述虫媒传染病在澜湄五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从《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的350种药物进行筛选,利用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分类汇总治疗疟疾、治疗登革热,以及灭蚊、驱蚊作用的传统药用植物,进而对它们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分析其物质基础,为更好地利用传统药用资源,开发安全、有效的防治疟疾、登革热等虫媒性传染病的药物,以及加强中国和澜湄五国进一步的研究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1年24期 v.46 6303-6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89 ]
  • 柬埔寨金边乌亚希草药市场草药分子鉴定及功效分析

    魏雪苹;董雨青;强亭燕;李文杰;宋奕辰;张本刚;张昭;HUOT Theang;刘海涛;齐耀东;

    柬埔寨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柬埔寨金边乌亚希草药市场收集植物类药材133种,药材类型包括全草、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树脂等。利用ITS和psbA-trnH对以上药材进行了鉴定,其中ITS序列共鉴定出46个样品,分别属于24科40属42种,psbA-trnH序列共鉴定出100个样品,分别属于42科77属84种,通过2种DNA条形码共鉴定出了103个样品。结合药材性状特征对鉴定结果进行了复查和核对,最终成功鉴定出120个样品,分别属于50科86属86种,数目最多的为姜科、豆科、爵床科药材。其中有比较多的药材是柬埔寨传统医药、阿育吠陀医药、尤纳尼医药以及我国中医药和民族药的习用药材,但同种药材在不同医药体系中所侧重的功效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在鉴定草药产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该研究为了解柬埔寨习用药材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1年24期 v.46 6312-6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3 ]

综述

  •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与组织“损伤-修复”平衡——病理特征、治疗与中医药特色

    杨满丽;杜欣珂;阚晓溪;郝腾腾;冉庆森;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病种,构成了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威胁。对其有效管控、科学施治,是保证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关键基础。呼吸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虽病原多样,进程复杂,但其发病的共通病理基础以病灶免疫微环境"损伤-修复"的功能失衡为突出特征,继而引发后续的重要器官结构功能破坏。于是,在治疗上则自然应以抗病毒与调免疫并重,加强免疫损伤保护,促进病损组织功能修复为核心。上述论断是宿主导向疗法(host-directed therapies, HDT)的科学内核,也与中医药"人-病同治,正-邪互作"的理论不谋而合。在中西医理论的共同支持下,将呼吸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感染-免疫-损伤"完整病理链条与中医药的"正-邪"的动态变化进行整合,将治疗视角从人得的病转向得病的人,通过加强人因干预,维系免疫稳态,加强组织器官损伤保护,促进病损组织修复新生,便能够从根本上修正疾病状态下"损伤-修复"的失衡状态,改变疾病滋生的土壤,实现患者受益。该篇文章将专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共通关键的病理学过程,特别以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损伤为聚焦,寻求有效的防治策略,总结相关理论进展,梳理有效候选药物,提示未来研发方向,进而凸显中医药的治疗特色。

    2021年24期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948 ]
  • 基于心理应激视角探讨中医七情内伤与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刘雪梅;刘慧敏;马乐乐;张定堃;马鸿雁;林俊芝;许润春;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一大慢性病,其确诊人数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世界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研究提示七情内伤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心理应激伴随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HPA)轴和内分泌失调以及免疫防御机制异常均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中医的七情学说与现代医学的心理应激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此,该文深入探究七情内伤与心理应激的关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应激影响乳腺癌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通过情绪调节合理预防乳腺癌等相关肿瘤和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2021年24期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614 ]
  •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改善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文馨月;唐雪阳;何丹;张海潮;张水寒;曾宏亮;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异常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以血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尿氮素(blood urea nitrogen, 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水平升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长期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肾脏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控制血尿酸水平可能是延缓和防治高尿酸血症及合并症进程的有效措施。中医药以整体辨证论治观为基础,具有一药多效、作用靶点广泛的优势,在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调控成为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调控并改善高尿酸血症,该文从中药活性成分、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角度,对其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抗高尿酸血症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24期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2862 ]
  • 近十年来中药鞣质的研究进展

    朱萱萱;白璐;刘晓谦;梁曜华;林丽美;冯伟红;王智民;李春;廖端芳;

    通过查阅近十年国内外有关鞣质的文献,该文对新分离得到的鞣质类成分进行整理归类,并综述了鞣质的提取分离、药理活性和及体内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鞣质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2种类型,现代研究表明鞣质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鞣质类化合物一般采用水、乙醇、丙酮提取,分离纯化多用大孔树脂和凝胶柱色谱法,常用的柱色谱填料有Sephadex LH-20、Diaion HP-20、MCI-gel CHP-20和Toyopearl HW-40等。鞣质的结构鉴定一般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圆二色谱(CD)等现代分析技术。鞣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仍是难点,还需要采用多种高通量筛选方法挖掘其药理活性,并通过体内实验等方法发掘其发挥作用的真正物质基础。

    2021年24期 v.46 6353-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425 ]

制剂与炮制

  • 不同基原芍药制备的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效对比研究

    杨婧怡;杜康;杨莉;王峥涛;王瑞;石燕红;

    黄芩汤为《伤寒论》中经典治痢名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黄芩汤中以芍药记载,未明确白芍或赤芍,临床上两者均有应用。虽白芍和赤芍基原相近,主成分类似,但两者药性与功效不同,是否能引起黄芩汤治疗UC药效差异未见系统比较研究。该研究以不同芍药(白芍、北赤芍和川赤芍)分别制备黄芩汤,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从动物行为学、病理切片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同步评价和比较不同芍药对经方黄芩汤整体药效的影响,从而来确定黄芩汤中芍药的确切基原。结果表明不同芍药制备的黄芩汤均能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UC小鼠相关症状,与黄芩汤(白芍)相比,黄芩汤(北赤芍)和黄芩汤(川赤芍)在UC小鼠体质量降低率、结肠长度、病理损伤评分上均有显著差异,但黄芩汤(北赤芍)和黄芩汤(川赤芍)间无明显差异。而黄芩汤(川赤芍)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善最为明显,黏膜缺损情况较黄芩汤(北赤芍)和黄芩汤(白芍)均有显著改善。结合前期成分表征及含量配比比较结果,认为黄芩汤中芍药在治疗UC上以川赤芍最佳,可能与川赤芍中含有大量芍药单萜苷和没食子鞣酸类成分有关。该研究可为黄芩汤中芍药基原的准确确定及临床的精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24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876 ]
  • 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志物预测及GC-MS定量分析

    朱丽云;柳小莉;郑琴;康勇杰;李文静;肖帅;熊艳芬;蔡可珍;吴梦琪;杨明;

    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志物预测及GC-MS定量分析。GC-MS检测陈皮挥发油获得共有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网络、蛋白与蛋白互作(PPI)网络、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阐明共有成分药理作用,分子对接考察共有成分生物活性,以确定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志物,GC-MS定量分析质量标志物。19批次陈皮挥发油GC-MS分析获得了3个共有成分为D-柠檬烯、γ-萜品烯和月桂烯,对共有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陈皮挥发油主要通过D-柠檬烯与γ-萜品烯作用于核心靶点GABRA1、GABRA6、GABRA5、GABRA3、GABRA2,通过5条重要通路尼古丁成瘾、γ-氨基丁酸能突触等,主要分布于嗅觉、大脑皮层、小脑、基底神经节、海马、杏仁核等组织中发挥药理作用,分子对接结果分析D-柠檬烯和γ-萜品烯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确定陈皮挥发油的质量标志物为D-柠檬烯和γ-萜品烯。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产地陈皮挥发油中D-柠檬烯的体积分数为0.77~1.03μL·mL~(-1),γ-萜品烯的体积分数0.04~0.13μL·mL~(-1)。预测的D-柠檬烯和γ-萜品烯确定为陈皮挥发油的质量标志物,为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准建立质量评价奠定实验基础。

    2021年24期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3551 ]
  • 基于智能感官分析技术探讨古代经典方法炮制过程中苦参的气味和味道变化规律

    代悦;于定荣;刘颖;肖永庆;李丽;

    研究《雷公炮炙论》经典方法炮制过程中苦参的气味和味道变化规律。首先基于《雷公炮炙论》中对苦参炮制方法的记载制备苦参饮片及其炮制过程的供试品,然后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米泔水浸泡、清水漂洗及蒸制不同时间的苦参供试品进行气味和味道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采用古代方法炮制苦参,其中米泔水浸泡和清水漂洗过程对苦参气味无明显影响,蒸制过程使气味减弱;在味道方面,米泔水浸泡使苦参苦味增强,再经清水漂洗,苦味无明显变化,蒸制后苦味减弱,与苦参药材苦味相近。在蒸制6~8 h过程中,随蒸制时间的延长,苦参气味无明显变化,苦味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蒸制6 h和蒸制8 h的苦参供试品苦味相近。同时,还对上述方法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方法炮制的苦参饮片进行了气味和味道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按古代方法炮制的苦参饮片气味弱于现代方法炮制苦参饮片,苦味强于现代方法炮制苦参饮片。该研究通过探索苦参在古代经典方法炮制过程中的气味和味道变化规律及古今2种方法炮制的苦参饮片气味和味道差异,为进一步阐释苦参古代炮制方法的科学内涵,揭示苦参古今用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2021年24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260 ]

化学

  • 中药乳香中1个新的西松烷型二萜

    陈志超;陈芳有;黄伟明;卞玉婷;罗永明;

    运用MCI、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从乳香的醇提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比分别鉴定为(1S,3R,4S,7R,11S,12R)-1:12,4:7-二环氧西松烷-8(19)-烯-3,11-二醇(1)、boscartin A(2)、(+)-松脂素(3)、(+)-5-hydroxy-3,4-dimethyl-5-pentylfuran-2(5H)-one(4)、acerogenin A(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乳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的结构通过波谱学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确定。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PC12神经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均是安全性比较好的化合物。

    2021年24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68 ]
  • 基于nano LC-Q-Exactive-MS/MS技术分析阿胶中的蛋白多肽类物质

    褚夏燕;孙梦茹;贾贵华;王延涛;顾建军;刘海滨;葛广波;

    基于鸟枪法(shotgun)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对东阿阿胶成品中的蛋白多肽类物质进行系统分析。采用高pH反相色谱预分离的方法对酶解后的阿胶蛋白多肽类物质进行分级;采用Thermo Scientific EASY column预柱(100μm×2 cm, 5μm, C_(18))及Thermo Scientific EASY column分析柱(75μm×100 mm, 3μm, C_(18))为固定相对酶解后的阿胶蛋白多肽类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离,以0.1%甲酸乙腈水溶液(乙腈为84%)-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借助nano LC-Q-Exactive-MS/MS分析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阿胶多肽组的质谱数据。通过MaxQuant软件结合马属蛋白数据库、质谱数据分析及参考相关文献,从成品东阿阿胶中共分离鉴定出2 291个马属肽段,同时首次从阿胶成品中发现了255个含有美拉德修饰(AML、CML、CEL)的马属肽段;并借助数据库搜寻对上述肽段的蛋白归属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所检出的肽段源于678个马属蛋白。该研究借助nano LC-Q-Exactive-MS/MS分析技术和鸟枪法蛋白质组鉴定法实现了阿胶成品中的蛋白多肽类物质快速、准确分析,为深入了解阿胶的化学物质组和效应物质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关键信息。

    2021年24期 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5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279 ]
  • 基于HPLC-Q-TOF-MS和UPLC-QQQ-MS/MS的东革阿里生物碱成分分析

    陈秀明;林斌;方东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MS)对东革阿里提取物中的总生物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HPLC-Q-TOF-MS采用Welch Ultimate X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以乙腈(内含0.1%甲酸)-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UPLC-QQQ-MS/MS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2.1 mm×50 mm, 1.8μm),以乙腈(内含0.1%甲酸)-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均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采集。HPLC-Q-TOF-MS通过对照品比对及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鉴定了东革阿里中17种生物碱成分并解析了其裂解规律。UPLC-QQQ-MS/MS定量分析东革阿里中3种生物碱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回收率为108.8%~110.2%,RSD为2.9%~5.3%。该方法快速、可靠、高效,能较全面地反映东革阿里中的生物碱成分及其含量,可为深入阐明东革阿里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24期 14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192 ]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鹿鞭中13种类固醇激素

    陆雨顺;赵丽娟;张燕停;李珊珊;孙印石;

    该文基于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鹿鞭中13种类固醇激素(诺龙、雄烯二酮、甲睾酮、睾酮、炔诺酮、甲羟孕酮、孕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雌二醇、雌三醇、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的含量。样品经甲醇提取,QuEChERS前处理方法净化,经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2.1 mm×150 mm, 3.5μm)分离,分别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时期梅花鹿鹿鞭与马鹿鹿鞭及睾丸中激素含量存在差异。发情期的梅花鹿鹿鞭中睾酮和氢化可的松分别为10.88、12.82μg·kg~(-1),显著高于生茸期梅花鹿鹿鞭中睾酮和氢化可的松质量分数(分别为1.05、0.73μg·kg~(-1))。马鹿鹿鞭中孕酮检出量较高(6.07μg·kg~(-1)),显著高于梅花鹿鹿鞭。马鹿睾丸中孕酮最高达27.46μg·kg~(-1),是马鹿鹿鞭中的4.5倍。该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符合要求,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的检测。

    2021年24期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525 ]

药理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讨黄芪甲苷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张天琪;李传成;张铁峰;王明燕;崔赛男;霍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Ⅳ)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验证AS-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PD神经元损伤的潜在价值。借助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BTMAN-TA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对AS-Ⅳ作用于PD的靶点进行预测。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构建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结合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该研究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进一步的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验证。通过MPP~+构建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S-Ⅳ对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网络药理学共得到AS-Ⅳ治疗PD靶点122个,GO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504个,大部分与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相关。KEGG通路共筛选出20条相关信号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GABA能突触、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S-Ⅳ与PI3K/AKT信号通路上AKT1、AKT2、PIK3CG、PIK3CA有较好的结合力。体外实验表明AS-Ⅳ能有效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上调AKT1、PI3K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AKT、PI3K磷酸化表达水平。AS-Ⅳ作为中药黄芪的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PD的作用,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起到抑制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为AS-Ⅳ治疗PD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支持。

    2021年24期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8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592 ]
  • 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机制研究

    赖思佳;王达洋;李天力;蒲凤兰;王显;

    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和文献获取五指毛桃和贯叶金丝桃的主要成分,用本草组鉴(HERB)平台预测药物相关靶点,并以"microvascular angina""cardiac syndrome X"为关键词,通过GeneCards、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及HERB数据库搜集微血管性心绞痛疾病相关靶点。以STRING平台数据为基础,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药对与微血管性心绞痛共同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Metascape平台分析"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终通过筛选得到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药对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19个潜在有效成分和71个潜在作用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等信号通路与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分子机制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中的β-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成分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等靶点的亲和力强。结果表明五指毛桃-贯叶金丝桃可能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为其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体内外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24期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6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2234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少腹逐瘀汤治疗EMT痛经的作用机制

    陈元欢;张作良;武权生;冯鹏;乔新颖;张小花;毛海燕;蔡爽;周小静;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数据库(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对少腹逐瘀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进行检索,于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 CTD)、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 TTD)、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 GeneCards)、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中,分别以"endometriosis""dysmenorrhea"为关键词,获取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痛经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靶点"网络。借助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同时借助Cytoscape 3.8.0软件中Analyze Network插件计算网络中节点的拓扑参数,筛选出网络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将潜在治疗靶点导入RStudio软件,利用clusterProfiler包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预测少腹逐瘀汤主要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通过筛选得到少腹逐瘀汤有效成分136个,靶点380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靶点1 627个,痛经相关靶点142个,两者共同作用靶点107个,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潜在治疗靶点共42个,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靶点在少腹逐瘀汤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生物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涉及炎性相关、激素相关信号通路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可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活性化合物与IL6、PTGS2等关键靶点具有较高结合能力。表明少腹逐瘀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产生治疗作用,为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2021年24期 196-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2293 ]
  • 加味地黄汤调控Bcl-2相关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改善小鼠卵巢储备功能的研究

    张双;周惠芳;刘玉楠;刘贝;袁艺祯;单进军;纪建建;

    研究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相关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在加味地黄汤改善小鼠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中的作用。成年雌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加味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芬吗通组。空白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组予12 mg·kg~(-1)环磷酰胺联合1.2 mg·kg~(-1)白消安单次腹腔注射制备模型。从第36天开始,加味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加味地黄汤64.74、43.16、21.58 g·kg~(-1),芬吗通组灌胃芬吗通(雌二醇片0.13 mg·kg~(-1)连续2 d,第3天起予雌二醇地屈孕酮片1.43 mg·kg~(-1)连续3 d,以此重复3个周期),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5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动情周期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 caspase-9)、活化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 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2, 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1, GPx-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巢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动情周期紊乱;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sing hormone, LH)水平升高,雌二醇(estradiol, E_2)、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抑制素B(inhibin B, INHB)水平降低;卵巢内生长卵泡数量及颗粒层明显减少,闭锁卵泡数量增多;卵巢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SOD-2、GPx-1蛋白表达下调,Bax mRNA表达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地黄汤作用后DOR小鼠体质量和动情周期逐渐恢复;血清FSH、LH水平降低,E_2、AMH、INHB水平升高;卵巢内卵泡数量明显增多,颗粒层增厚,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减少;卵巢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SOD-2、GPx-1蛋白表达上调,Bax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上调。研究结果提示,加味地黄汤可以通过提高DOR小鼠卵巢抗氧化能力,抑制Bcl-2相关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进一步抑制细胞凋亡,具有调节内分泌激素,改善卵泡生长发育,恢复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

    2021年24期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1192 ]
  • 基于脑内海马区SIRT1表达的变化研究交泰丸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的影响

    戴国梁;杨欣怡;陈闪闪;王一清;刘美琛;曹阳;李斐然;马程遥;居文政;

    研究交泰丸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建立CUMS抑郁模型小鼠,通过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小鼠的抑郁行为;运用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交泰丸中主要活性成分与SIRT1相互作用模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区SIRT1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区SIRT1、p-NF-κB p65、NF-κB p65及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水平;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检测小鼠海马及血清中多巴胺(dopamine, 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运动距离及穿越中心次数显著降低(P<0.01),悬尾不动时间和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交泰丸中6个主要活性成分与SIRT1间均存在较好的结合效应,海马区SIRT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海马区p-NF-κB p65/NF-κB p65及FoxO1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海马区和血清中IL-1β、IL-6、TNF-α及MDA水平显著增加(P<0.01),海马区和血清中SOD活性及GSH、DA、5-HT、NE和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1)。交泰丸高剂量组的治疗显著增加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运动距离和穿越中心次数(P<0.05),显著降低悬尾不动时间和游泳不动时间(P<0.01),增加海马区SIRT1表达水平(P<0.01),降低海马和血清中IL-1β、IL-6、TNF-α及MDA水平(P<0.01),提高海马和血清中SOD活性及GSH、DA、5-HT、NE和BDNF水平(P<0.05,P<0.01)。研究结果表明,交泰丸可改善CUMS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其机制与上调小鼠海马区SIRT1而发挥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2021年24期 223-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1515 ]
  • 粉防己碱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鲁鑫宇;王忠泽;万思成;赵二虎;崔红娟;

    胶质母细胞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不佳且复发率高,化学药物治疗是其治疗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粉防己碱(tetrandrine, Tet)是一种从中药粉防己根部提取出来的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包括抗肿瘤在内的广泛药理作用,但鲜有其在胶质瘤相关研究的报道。该研究以胶质母细胞瘤细胞LN229为实验对象,采用MTT法和BrdU实验检测Tet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在Tet作用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平板克隆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Tet对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研究Tet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调节,Western blot法分析Tet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在Tet的作用下,MTT实验、BrdU实验结果表明胶质瘤细胞系LN229的增殖活力受到抑制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平板克隆实验和Soft Agar实验显示Tet降低了LN229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实验说明Tet将细胞阻滞在G_1期并促进了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Tet可以抑制LN22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et可以下调CDK2、CDK6、cyclin D1、cyclin E1、snail、slug、vimentin和N-cadherin的水平,并且上调E-cadherin的水平。由此推测Tet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LN229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参与调节c-Myc/p27轴、snail信号通路有关。

    2021年24期 23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586 ]
  • 基于UPLC-LTQ-Orbitrap-MS和网络药理学探索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卢雯雯;裘一婧;范小芬;余国友;吴国琳;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对黄芪桂枝五物汤(HQGZ)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共鉴定出活性成分50种,基于鉴定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得到潜在作用靶点108个,其中关键靶点87个;在此基础上,对活性成分进行靶标预测、功能研究及疾病富集。关键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能主要通过鞘脂信号传导途径、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途径,以及核糖核酸(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作用。在HQGZ的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点,该研究对TNF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进行细胞学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HQGZ可以显著降低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CASP3、TNF、RELA和IKBKB蛋白表达。UPLC-LTQ-Orbitrap-MS、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HQGZ中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TNF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从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及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021年24期 v.46 6454-6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2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2156 ]
  • 甲基丁香酚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匡柏成;侯帅恒;张季;王梦琴;张佳思;孙凯伦;王志恒;李晴雯;宫念樵;

    探讨甲基丁香酚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影响及机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不同浓度甲基丁香酚对正常培养的及经H/R处理后的HK-2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甲基丁香酚对HK-2细胞形态的影响;2′-7′-二氯荧光素乙酸盐(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 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 Nox4)蛋白的表达,共聚焦荧光染色检测Nrf2胞质及胞核浓度改变。结果显示,甲基丁香酚浓度为0~40μmol·L~(-1)时,对HK-2细胞活性无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甲基丁香酚可增加HK-2细胞活性,细胞形态较正常。进一步实验表明,甲基丁香酚可抑制H/R损伤后HK-2细胞内活性氧的释放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促进Nrf2、HO-1表达及Nrf2向细胞核转位,抑制Nox4表达,进而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特异性Nrf2抑制剂ML385可逆转甲基丁香酚的保护效果。初步证明甲基丁香酚对HK-2细胞H/R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及抑制Nox4有关。该研究从抗氧化应激的角度探讨甲基丁香酚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保护器官功能的可能机制,对相关中药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24期 v.46 6502-6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06 ]

临床

  • 新风胶囊通过调控lncRNA MAPKAPK5-AS1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凋亡与炎症的影响

    文建庭;刘健;王馨;王杰;

    探究新风胶囊(XFC)通过调控lncRNA MAPKAPK5-AS1(MK5-AS1)对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成纤维细胞(FLS)凋亡和炎症的影响。收集健康人(正常组)和RA脾虚湿盛证患者(RA组)各30例,RA患者入院后予XFC口服治疗(XFC组),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MK5-AS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XFC治疗前、后MK5-AS1的表达;建立RA-FLS细胞系,制备XFC含药血清,构建MK5-AS1过表达质粒,转染至RA-FLS中,观察XFC含药血清通过MK5-AS1对RA-FLS炎症和凋亡的影响。MK5-AS1在RA脾虚湿盛证患者PBMCs中表达降低(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8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K5-AS1与ESR、CRP、RF、CCP和脾虚湿盛证证候积分呈负相关,XFC治疗后MK5-AS1表达升高(P<0.001)。关联规则结果显示,XFC治疗与MK5-AS1、ESR、CRP、RF及脾虚湿盛证证候积分下降的支持度均大于83%、置信度均大于80%和提升度均大于1。RT-qPCR结果显示,经TNF-α刺激后RA-FLS中MK5-AS1 RNA表达降低(P<0.01);XFC含药血清干预后MK5-AS1 RNA表达升高(P<0.05);经转染pcDNA3.1-MK5-AS1后MK5-AS1 RNA表达升高(P<0.01)。ELISA结果显示,经TNF-α刺激后RA-FLS中促炎因子IL-17表达升高、抑炎因子IL-4表达降低(P<0.01);XFC含药血清干预后IL-17表达降低、IL-4表达升高(P<0.01);经转染pcDNA3.1-MK5-AS1后IL-17表达降低、IL-4表达升高(P<0.01)。免疫荧光(IF)结果显示,经TNF-α刺激后RA-FLS中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升高(P<0.01);XFC含药血清干预后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P<0.01);经转染pcDNA3.1-MK5-AS1后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P<0.05)。MK5-AS1在RA-PBMCs和RA-FLS中表达均降低,XFC可通过调控MK5-AS1,抑制RA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凋亡,治疗RA。

    2021年24期 254-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805 ]
  •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麦冬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曾子玲;佟琳;刘思鸿;张磊;高宏杰;陈广坤;张华敏;

    麦冬是重要的滋阴药,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并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科学知识图谱是可以定量、客观地展示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沿和方向的有效工具。该研究搜集Web of Science(WoS)及中国知网(CNKI)与麦冬相关的中医药研究文献,采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文献中涉及的研究机构、期刊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麦冬相关研究的共现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绘制麦冬-疾病-靶点网络图谱。并针对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进行内容分析,讨论当前研究热点,总结麦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其发展趋势。该研究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 403篇,英文文献292篇。发文机构分析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分析显示《河北中医》《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是麦冬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侧重于用药规律及临床观察研究,英文文献侧重于成分测定及药理研究,其中数据挖掘和基于细胞凋亡的药理机制或仍为将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2021年24期 2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1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2738 ]
  • 28种常用中成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

    官玥玥;余鑫源;李陈渝;舒建中;陶文强;米秀娟;罗晓琼;连志云;赵玉华;唐军;廖星;

    该研究应用证据图系统检索与梳理中成药治疗紧张型头痛(TTH)的临床研究证据,了解该领域证据分布概况、证据基础以及质量。检索建库至2021年6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的28种治疗TTH中成药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结合表格、气泡图分析证据分布特征。共纳入129篇文献,包括126篇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系统评价。对比分析28种中成药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文献发表的研究占比、发表趋势、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特征。结果表明,28种中成药根据功效分为扶正、安神、祛瘀、理气、治风、开窍六大类,由128种中药组成。国内对中成药治疗TTH研究呈现增长趋势,但研究证据相对较少,中成药治疗TTH临床定位尚未明确,临床研究未突显中医优势。在结局指标方面,无规范统一的核心结局,缺乏中成药治疗TTH远期疗效证据。该研究首次探索性地应用证据图对28种治疗TTH的中成药特点及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为未来TTH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研究的优先选题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24期 270-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410 ]

学术探讨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分析

    黄淑敏;廖晓倩;王梓仪;胡思远;胡志希;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头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以人体动脉压升高为主的心血管疾病。该病患病率高,控制率低,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故建立良好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对于其诊断及临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高血压病的中西医临床特点,对目前常见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基因相关性、手术性、药物诱导性及环境诱导性四大类。在模型评价中,基因相关性高血压病模型中的遗传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模型;手术性高血压病模型中的两肾一夹法、一肾一夹法、双肾双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模型;药物诱导性高血压病模型中的醋酸去氧皮质酮诱导模型;饮食相关性诱导高血压病模型中的高脂高嘌呤饮食模型等方法与临床吻合度较高。该文在分析高血压病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及其与中西医临床特征的吻合度的同时提出相应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评价和改进方向。为进一步完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使高血压病动物模型更贴近于临床,对高血压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2021年24期 286-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182 ]

药代动力学

  • 丹参葛根对药中8种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小艳;李晓媛;陈旭;黄志芳;刘云华;刘玉红;陈燕;谭正怀;易进海;

    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酚酮成分(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_A)和葛根黄酮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血药浓度的分析方法,以期从代谢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丹参葛根对药配伍的合理性。大鼠灌胃丹参酚酮提取物、葛根黄酮提取物和丹葛酚酮提取物后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以Eclipse plus C_(18)(2.1 mm×50 mm, 1.8μm)为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正负离子分段检测。结果显示,8种成分在相应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基质效应及回收率结果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要求。与灌胃单方丹参酚酮和葛根黄酮提取物相比,灌胃复方丹葛酚酮提取物后大鼠血浆中葛根黄酮和丹参酮成分AUC及C_(max)均显著增加,提示丹参葛根对药配伍有利于葛根黄酮和丹参酮成分在体内吸收,相关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2021年24期 v.46 6530-6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888 ]

指南与共识

  • 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曹烨民;王御震;裴晓华;杨博华;赵诚;方豫东;阙华发;姜玉峰;徐旭英;夏成勇;张建强;何春红;马立人;

    通塞脉片/胶囊由金银花、当归、牛膝、党参、石斛、黄芪、玄参、甘草共8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益气养阴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应用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和应用经验。相关研究证据均表明,该药在改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效益,同时该药也被多个专家共识、指南、教材所推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中成药之一。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起草该专家共识。该共识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通塞脉片/胶囊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依据PICO化的临床问题检索文献,采用GRADE系统,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通过名义组法形成推荐意见或共识建议。该共识明确了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用药时间、合并用药和注意事项等,并说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适用于全国各级医院的周围血管科(血管外科)、中医外科(普外科)、内分泌科等临床医师、药师。

    2021年24期 v.46 6568-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96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