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林竹;黄振;郭倩倩;谭年花;吕长军;易纯;田雪飞;
探讨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在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从而增强抗肝细胞癌疗效中的作用。采用CCK-8筛选附子多糖和仑伐替尼对RAW264.7细胞的无毒浓度;构建RAW264.7细胞与Hepa1-6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M2表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1型相关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2b(IL-12b)及M2型相关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水平;EdU染色、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评估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建立C57BL/6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瘤体生长、体质量、脾脏指数、肿瘤浸润巨噬细胞极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50~200 mg·L~(-1)附子多糖、1~5μmol·L~(-1)仑伐替尼对RAW264.7巨噬细胞无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及qRT-PCR结果显示,200 mg·L~(-1)附子多糖+仑伐替尼显著提高M1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及M1/M2比值(P<0.01),上调M1型相关基因iNos、IL-12b表达(P<0.01),降低M2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并抑制M2型相关基因Arg-1、IL-10表达(P<0.01);功能实验结果表明附子多糖+仑伐替尼组巨噬细胞可抑制Hepa1-6细胞增殖(P<0.01)、促进凋亡(P<0.01),并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在体内实验中,与仑伐替尼单药组相比,附子多糖+仑伐替尼组瘤体体积显著减小(P<0.05),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未引起体质量下降,瘤内M1型巨噬细胞比例及M1/M2比值显著升高(P<0.01)。综上,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可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极化增强抗肝细胞癌效应。
2025年18期 v.50 5005-5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8 ] - 王洋;周瑞娜;雷莉妍;岳正刚;陈琳;
基于肠道菌群视角探究沙苑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 TFACS)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构建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TFACS 50 mg·kg~(-1)组、TFACS 100 mg·kg~(-1)组,各给药组连续6周给予相应药物,末次给药16 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采用全自动血清生化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病变和胶原沉积;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成分;采用GC-MS技术分析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变化;采用荧光染色观察盲肠组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TFACS的干预下显著下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TFACS的干预下显著上升;属水平上,TFACS促进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增殖;种水平上,TFACS显著增加Roseburia faecis丰度,同时降低Alistipes onderdonkii和Clostridium leptum水平。此外,TFACS干预显著提升慢性肝损伤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丙酸、乙酸、异戊酸、异丁酸、己酸和戊酸等SCFAs含量,并上调肠道紧密连接关键结构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有效促进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的形成,进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综上,TFACS可改善慢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组成、促进SCFAs生成及增强肠道屏障完整性,为TFACS抗慢性肝损伤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2025年18期 v.50 5016-5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5 ] - 肖自青;马兆臣;邹洁;胥明珠;陈沛萍;张楚;杨怡新;黄凤玉;王海苹;刘颖;张彦琼;林娜;黄丰;杨竹雅;
针对藏族药仁青芒觉(Renqing Mangjue)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整合的研究策略,通过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结合GEO数据库临床转录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其药效作用特点,并系统解析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仁青芒觉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连蛋白(LN)水平(其中,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分别降低37.8%、47.1%、36.6%,均P<0.05),并减少肝组织胶原沉积;机制研究发现其通过下调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组蛋白H4第3位精氨酸二甲基化(H4R3me2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抑制PRMT1/H4R3me2a/PAI-1/MCP-1信号轴,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该研究首次阐明仁青芒觉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藏族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18期 v.50 5026-5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92 ] - 陈子睿;张梦杰;刘云帆;曹娜娜;王雅静;温雅倩;王茜;柴天川;
探讨柴胡-白芍配伍对利福平(RFP)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柴胡-白芍(C-B)组、RFP组、熊去氧胆酸+利福平(UDCA+RFP)组、柴胡+利福平(C+RFP)组、白芍+利福平(B+RFP)组、柴胡-白芍+利福平(C-B+RFP)组。灌胃给予RFP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炎模型,给药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持续干预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生理状态和体质量,实验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收集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的活性或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MGB1、RAGE、NF-κB p65、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RFP组大鼠体质量降低,精神萎靡,肝索结构紊乱,存在炎性细胞、凋亡细胞增多;血清ALT、AST、ALP、TBIL、DBIL、TBA活性或含量均显著升高;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因子和IL-1β、TNF-α、IL-6、GRP78、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提示胆汁淤积性肝炎模型制备成功;与RFP组比较,UDCA+RFP组、C+RFP组、B+RFP组、C-B+RFP组大鼠体质量升高,肝组织中异常病理情况有所改善,血清ALT、AST、ALP、TBIL、DBIL、TBA活性或含量降低,肝组织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因子和IL-1β、TNF-α、IL-6、GRP78、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C-B+RFP组比较,C+RFP组和B+RFP组ALT活性以及HMGB1、RAGE、IL-6、GRP7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柴胡-白芍配伍通过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缓解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反应,达到保肝目的。
2025年18期 v.50 5036-5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0 ] - 刘珊;苏越蕊;李宏岩;周琨;韩波;任晋宏;李鹏程;魏砚明;
旨在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脂噬的影响,探讨脂噬在雷公藤甲素引起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25、50、100 nmol·L~(-1)或0.4、0.6、0.8 mg·kg~(-1)雷公藤甲素分别处理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或C57BL/6J小鼠后,或Ras相关蛋白7(Rab7)双链小干扰RNA(siRNA)和50 nmol·L~(-1)雷公藤甲素共同处理HL7702细胞后,calcein AM/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油红O染色、尼罗红染色观察脂滴含量;试剂盒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Rab7及围脂滴蛋白2(Plin2)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体外条件下,25、50、100 nmol·L~(-1 )雷公藤甲素能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上调Rab7、LC3Ⅱ表达,下调p62、Plin2表达,降低TG、TC、GSH含量及MMP水平,升高FFAs、MDA及ROS含量。在体内条件下,0.4、0.6、0.8 mg·kg~(-1)雷公藤甲素升高血清中ALT、AST活性,引起肝组织损伤,上调Rab7、LC3Ⅱ表达,下调p62表达,降低TG、TC、GSH含量,升高FFAs及MDA含量。Rab7 siRNA能显著增加TG、TC及MMP水平,降低FFAs及ROS水平,提高细胞存活率。综上,一定浓度的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诱导Rab7介导的脂噬促进脂滴降解,引起肝细胞脂毒性,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和氧化应激。
2025年18期 v.50 5045-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1 ]
- 郭龙明;白光剑;田馨;胡惠萍;王雅琪;陈少丹;
多糖作为中药的重要活性成分,其生物利用度与健康效应高度依赖于人肠道菌群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CAZymes)的代谢调控。该文系统总结了CAZymes的分类和在肠道菌群中的功能分布,以及其编码的多糖利用位点(polysaccharide utilization loci, PULs)通过动态调控机制识别并降解中药多糖的过程。肠道细菌CAZymes通过底物结合模块(CBMs)和催化域的协同作用,精准识别多糖的糖苷键类型及空间构象,将复杂多糖转化为寡糖和短链脂肪酸(SCFAs)等代谢产物,进而通过免疫调节、代谢稳态和肠道屏障修复等途径影响宿主健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析CAZymes-多糖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探索跨菌门协同代谢机制及开发菌群导向型中药多糖递送系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文系统揭示了肠道CAZymes介导中药多糖代谢的核心机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多糖创新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8期 v.50 5055-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1 ] - 宁杭;黄心雨;郑玲;蔺晓源;朱莹;徐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现有治疗方案因药物生物利用度低及全身性副作用而受限。该研究系统探讨了UC患者的特殊性胃肠环境对口服药物递送的挑战,如极端pH、消化酶降解、肠道菌群代谢及肠黏膜屏障阻碍等,并总结了中药衍生的外泌体样纳米囊泡(Chinese herbal medicine-derived exosome-like nanovesicles, CHMELNs)作为新型递送系统的潜力。CHMELNs由中药植物细胞产生,主要成分为蛋白质、RNA、脂质及植物活性分子,具备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和天然靶向性等优势。其小粒径(30~500 nm)、负电荷及脂质双层膜结构可穿透肠黏液层,耐受极端pH与酶解,并通过静电作用黏附肠上皮细胞。CHMELNs的工程化改造能够显著增强靶向性及疗效,如表面修饰或药物负载,动物和细胞实验显示其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通路、促进黏膜修复等机制治疗UC。未来研究需聚焦于CHMELNs的系统表征、安全性验证、规模化生产及多模式联合治疗,以推动其临床转化。CHMELNs不仅为UC治疗提供高效递送平台,也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天然药物开发开辟新路径。
2025年18期 v.50 5069-5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02 ] - 李思静;李姿儒;张小娇;何星灵;陈嘉慧;董晓明;龙文杰;刘健红;廖慧丽;鲁路;杨忠奇;倪世豪;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其伴发的骨骼肌萎缩极大降低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并增加不良预后风险。现有针对CHF骨骼肌萎缩的治疗药物及干预手段有限。中医理论主张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对CHF共病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医“心阴虚”理论,深入探讨CHF骨骼肌萎缩的病理机制,提出心阴虚致络脉失濡、瘀毒互结及形神俱竭的病机模式,阐释其与神经内分泌紊乱、炎症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及蛋白代谢失衡等现代医学机制的内在关联,强调心阴虚在病程进展中的核心作用。从濡养心阴治疗策略出发,系统分析了中药复方与针灸疗法在改善心功能及缓解骨骼肌萎缩方面的多重效应,以期为CHF骨骼肌萎缩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025年18期 v.50 5081-5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1 ] - 洪丹丹;左文婷;王海丹;赵玉芹;商婷婷;徐馨琪;翟奕菲;郭红玉;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是因创伤和(或)感染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部分或完全损伤,最终导致子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一种疾病。它是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症及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目前IUA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子宫内膜纤维化是当前公认的假说,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参与IUA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自噬等参与纤维化进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以减缓纤维化过程可能成为IUA的潜在治疗策略。中医认为虚、热、瘀是宫腔粘连的主要病理因素,宫腔粘连这一病理特点又与中医理论中干血的病机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干血为宫腔粘连中医病机关键,因胞宫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性,进一步提出“胞宫干血”的中医理论。而PI3K/Akt信号通路所介导的子宫内膜纤维化过程又与“胞宫干血”致宫腔粘连的病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该文首次从中医“胞宫干血”理论角度,探析PI3K/Akt信号通路与IUA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层联系,为IUA的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2025年18期 v.50 5090-5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8 ] - 欧昌泽;陈彬彬;刘新利;王红斌;谢湖;龙华君;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严重的血管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涉及脑血管急性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复杂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线粒体功能紊乱是疾病进展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显著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凋亡信号异常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加剧以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等病理过程。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疾病进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增强、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激活。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关键通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异常产生大量活性氧,钙超载破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导致分裂-融合平衡紊乱。研究证实,从单味中药活性成分到复方制剂,乃至针灸干预,中医药在神经保护领域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治疗作用。该研究聚焦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剖析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分子病理机制,通过系统阐述中医药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多靶点、多机制干预策略,揭示线粒体损伤的复杂分子网络,突显中医药在调节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氧化应激、优化能量代谢和减轻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独特治疗优势,探索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分子靶标新体系,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2025年18期 v.50 5098-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