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肝脏相关疾病研究专题

  • 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极化增强抗肝细胞癌作用研究

    卢林竹;黄振;郭倩倩;谭年花;吕长军;易纯;田雪飞;

    探讨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在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从而增强抗肝细胞癌疗效中的作用。采用CCK-8筛选附子多糖和仑伐替尼对RAW264.7细胞的无毒浓度;构建RAW264.7细胞与Hepa1-6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M2表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1型相关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2b(IL-12b)及M2型相关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水平;EdU染色、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评估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建立C57BL/6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瘤体生长、体质量、脾脏指数、肿瘤浸润巨噬细胞极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50~200 mg·L~(-1)附子多糖、1~5μmol·L~(-1)仑伐替尼对RAW264.7巨噬细胞无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及qRT-PCR结果显示,200 mg·L~(-1)附子多糖+仑伐替尼显著提高M1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及M1/M2比值(P<0.01),上调M1型相关基因iNos、IL-12b表达(P<0.01),降低M2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并抑制M2型相关基因Arg-1、IL-10表达(P<0.01);功能实验结果表明附子多糖+仑伐替尼组巨噬细胞可抑制Hepa1-6细胞增殖(P<0.01)、促进凋亡(P<0.01),并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在体内实验中,与仑伐替尼单药组相比,附子多糖+仑伐替尼组瘤体体积显著减小(P<0.05),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未引起体质量下降,瘤内M1型巨噬细胞比例及M1/M2比值显著升高(P<0.01)。综上,附子多糖联合仑伐替尼可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极化增强抗肝细胞癌效应。

    2025年18期 v.50 5005-5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8 ]
  •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沙苑子总黄酮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王洋;周瑞娜;雷莉妍;岳正刚;陈琳;

    基于肠道菌群视角探究沙苑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 TFACS)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构建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TFACS 50 mg·kg~(-1)组、TFACS 100 mg·kg~(-1)组,各给药组连续6周给予相应药物,末次给药16 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采用全自动血清生化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病变和胶原沉积;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成分;采用GC-MS技术分析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变化;采用荧光染色观察盲肠组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TFACS的干预下显著下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TFACS的干预下显著上升;属水平上,TFACS促进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增殖;种水平上,TFACS显著增加Roseburia faecis丰度,同时降低Alistipes onderdonkii和Clostridium leptum水平。此外,TFACS干预显著提升慢性肝损伤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丙酸、乙酸、异戊酸、异丁酸、己酸和戊酸等SCFAs含量,并上调肠道紧密连接关键结构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有效促进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的形成,进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综上,TFACS可改善慢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组成、促进SCFAs生成及增强肠道屏障完整性,为TFACS抗慢性肝损伤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2025年18期 v.50 5016-5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5 ]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研究仁青芒觉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轴PRMT1/H4R3me2a/PAI-1/MCP-1缓解肝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

    肖自青;马兆臣;邹洁;胥明珠;陈沛萍;张楚;杨怡新;黄凤玉;王海苹;刘颖;张彦琼;林娜;黄丰;杨竹雅;

    针对藏族药仁青芒觉(Renqing Mangjue)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整合的研究策略,通过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结合GEO数据库临床转录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其药效作用特点,并系统解析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仁青芒觉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连蛋白(LN)水平(其中,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分别降低37.8%、47.1%、36.6%,均P<0.05),并减少肝组织胶原沉积;机制研究发现其通过下调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组蛋白H4第3位精氨酸二甲基化(H4R3me2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抑制PRMT1/H4R3me2a/PAI-1/MCP-1信号轴,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该研究首次阐明仁青芒觉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藏族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18期 v.50 5026-5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92 ]
  • 柴胡-白芍配伍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陈子睿;张梦杰;刘云帆;曹娜娜;王雅静;温雅倩;王茜;柴天川;

    探讨柴胡-白芍配伍对利福平(RFP)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柴胡-白芍(C-B)组、RFP组、熊去氧胆酸+利福平(UDCA+RFP)组、柴胡+利福平(C+RFP)组、白芍+利福平(B+RFP)组、柴胡-白芍+利福平(C-B+RFP)组。灌胃给予RFP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炎模型,给药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持续干预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生理状态和体质量,实验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收集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的活性或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MGB1、RAGE、NF-κB p65、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RFP组大鼠体质量降低,精神萎靡,肝索结构紊乱,存在炎性细胞、凋亡细胞增多;血清ALT、AST、ALP、TBIL、DBIL、TBA活性或含量均显著升高;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因子和IL-1β、TNF-α、IL-6、GRP78、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提示胆汁淤积性肝炎模型制备成功;与RFP组比较,UDCA+RFP组、C+RFP组、B+RFP组、C-B+RFP组大鼠体质量升高,肝组织中异常病理情况有所改善,血清ALT、AST、ALP、TBIL、DBIL、TBA活性或含量降低,肝组织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因子和IL-1β、TNF-α、IL-6、GRP78、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C-B+RFP组比较,C+RFP组和B+RFP组ALT活性以及HMGB1、RAGE、IL-6、GRP7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柴胡-白芍配伍通过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缓解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反应,达到保肝目的。

    2025年18期 v.50 5036-5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0 ]
  • 基于脂噬探讨雷公藤甲素引起肝细胞脂毒性的机制研究

    刘珊;苏越蕊;李宏岩;周琨;韩波;任晋宏;李鹏程;魏砚明;

    旨在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脂噬的影响,探讨脂噬在雷公藤甲素引起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25、50、100 nmol·L~(-1)或0.4、0.6、0.8 mg·kg~(-1)雷公藤甲素分别处理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或C57BL/6J小鼠后,或Ras相关蛋白7(Rab7)双链小干扰RNA(siRNA)和50 nmol·L~(-1)雷公藤甲素共同处理HL7702细胞后,calcein AM/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油红O染色、尼罗红染色观察脂滴含量;试剂盒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Rab7及围脂滴蛋白2(Plin2)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体外条件下,25、50、100 nmol·L~(-1 )雷公藤甲素能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上调Rab7、LC3Ⅱ表达,下调p62、Plin2表达,降低TG、TC、GSH含量及MMP水平,升高FFAs、MDA及ROS含量。在体内条件下,0.4、0.6、0.8 mg·kg~(-1)雷公藤甲素升高血清中ALT、AST活性,引起肝组织损伤,上调Rab7、LC3Ⅱ表达,下调p62表达,降低TG、TC、GSH含量,升高FFAs及MDA含量。Rab7 siRNA能显著增加TG、TC及MMP水平,降低FFAs及ROS水平,提高细胞存活率。综上,一定浓度的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诱导Rab7介导的脂噬促进脂滴降解,引起肝细胞脂毒性,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和氧化应激。

    2025年18期 v.50 5045-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1 ]

综述

  • 人肠道细菌CAZymes对中药多糖利用位点的研究进展

    郭龙明;白光剑;田馨;胡惠萍;王雅琪;陈少丹;

    多糖作为中药的重要活性成分,其生物利用度与健康效应高度依赖于人肠道菌群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CAZymes)的代谢调控。该文系统总结了CAZymes的分类和在肠道菌群中的功能分布,以及其编码的多糖利用位点(polysaccharide utilization loci, PULs)通过动态调控机制识别并降解中药多糖的过程。肠道细菌CAZymes通过底物结合模块(CBMs)和催化域的协同作用,精准识别多糖的糖苷键类型及空间构象,将复杂多糖转化为寡糖和短链脂肪酸(SCFAs)等代谢产物,进而通过免疫调节、代谢稳态和肠道屏障修复等途径影响宿主健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析CAZymes-多糖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探索跨菌门协同代谢机制及开发菌群导向型中药多糖递送系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文系统揭示了肠道CAZymes介导中药多糖代谢的核心机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多糖创新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8期 v.50 5055-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1 ]
  • 中药衍生的外泌体样纳米囊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宁杭;黄心雨;郑玲;蔺晓源;朱莹;徐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现有治疗方案因药物生物利用度低及全身性副作用而受限。该研究系统探讨了UC患者的特殊性胃肠环境对口服药物递送的挑战,如极端pH、消化酶降解、肠道菌群代谢及肠黏膜屏障阻碍等,并总结了中药衍生的外泌体样纳米囊泡(Chinese herbal medicine-derived exosome-like nanovesicles, CHMELNs)作为新型递送系统的潜力。CHMELNs由中药植物细胞产生,主要成分为蛋白质、RNA、脂质及植物活性分子,具备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和天然靶向性等优势。其小粒径(30~500 nm)、负电荷及脂质双层膜结构可穿透肠黏液层,耐受极端pH与酶解,并通过静电作用黏附肠上皮细胞。CHMELNs的工程化改造能够显著增强靶向性及疗效,如表面修饰或药物负载,动物和细胞实验显示其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通路、促进黏膜修复等机制治疗UC。未来研究需聚焦于CHMELNs的系统表征、安全性验证、规模化生产及多模式联合治疗,以推动其临床转化。CHMELNs不仅为UC治疗提供高效递送平台,也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天然药物开发开辟新路径。

    2025年18期 v.50 5069-5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02 ]
  • 从心阴虚致肌萎缩论慢性心力衰竭骨骼肌萎缩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李思静;李姿儒;张小娇;何星灵;陈嘉慧;董晓明;龙文杰;刘健红;廖慧丽;鲁路;杨忠奇;倪世豪;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其伴发的骨骼肌萎缩极大降低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并增加不良预后风险。现有针对CHF骨骼肌萎缩的治疗药物及干预手段有限。中医理论主张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对CHF共病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医“心阴虚”理论,深入探讨CHF骨骼肌萎缩的病理机制,提出心阴虚致络脉失濡、瘀毒互结及形神俱竭的病机模式,阐释其与神经内分泌紊乱、炎症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及蛋白代谢失衡等现代医学机制的内在关联,强调心阴虚在病程进展中的核心作用。从濡养心阴治疗策略出发,系统分析了中药复方与针灸疗法在改善心功能及缓解骨骼肌萎缩方面的多重效应,以期为CHF骨骼肌萎缩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025年18期 v.50 5081-5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1 ]
  • 基于“胞宫干血”理论探析PI3K/Akt信号通路在宫腔粘连纤维化中的作用

    洪丹丹;左文婷;王海丹;赵玉芹;商婷婷;徐馨琪;翟奕菲;郭红玉;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是因创伤和(或)感染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部分或完全损伤,最终导致子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一种疾病。它是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症及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目前IUA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子宫内膜纤维化是当前公认的假说,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参与IUA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可通过介导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自噬等参与纤维化进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以减缓纤维化过程可能成为IUA的潜在治疗策略。中医认为虚、热、瘀是宫腔粘连的主要病理因素,宫腔粘连这一病理特点又与中医理论中干血的病机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干血为宫腔粘连中医病机关键,因胞宫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性,进一步提出“胞宫干血”的中医理论。而PI3K/Akt信号通路所介导的子宫内膜纤维化过程又与“胞宫干血”致宫腔粘连的病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该文首次从中医“胞宫干血”理论角度,探析PI3K/Akt信号通路与IUA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层联系,为IUA的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2025年18期 v.50 5090-5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8 ]
  • 缺血性脑卒中线粒体损伤的关键靶点及中医药干预机制研究进展

    欧昌泽;陈彬彬;刘新利;王红斌;谢湖;龙华君;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严重的血管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涉及脑血管急性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复杂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线粒体功能紊乱是疾病进展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显著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凋亡信号异常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加剧以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等病理过程。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疾病进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增强、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激活。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关键通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异常产生大量活性氧,钙超载破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导致分裂-融合平衡紊乱。研究证实,从单味中药活性成分到复方制剂,乃至针灸干预,中医药在神经保护领域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治疗作用。该研究聚焦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剖析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分子病理机制,通过系统阐述中医药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多靶点、多机制干预策略,揭示线粒体损伤的复杂分子网络,突显中医药在调节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氧化应激、优化能量代谢和减轻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独特治疗优势,探索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分子靶标新体系,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2025年18期 v.50 5098-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5 ]

资源与鉴定

  • 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用于治理人参黑斑病菌抗药性的潜力评价

    于慧;周礼林;陈晓林;张恺新;邵帅;蒋明恩;郭舒柳;陈长卿;卢宝慧;赫荣琳;高洁;

    为了评价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SC)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人参黑斑病菌抗药性的治理奠定基础,该文在测定其对3种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A.panax、A.tenuissima的抑菌活性和对A.alternata生化活性的基础上,测定了离体条件下其对人参黑斑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1年3地的田间试验评价其对人参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评价其与防治人参黑斑病常用的8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丙硫菌唑-戊唑醇对3种人参黑斑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要好于孢子萌发;0.1、1.0、10.0μg·mL~(-1)的丙硫菌唑-戊唑醇可导致A.alternata菌丝畸形、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变短,DN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离体条件下,50~150μg·mL~(-1)的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对人参黑斑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5.45%~100.00%和65.58%~96.36%,明显优于相同浓度的戊唑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硫菌唑-戊唑醇与在人参上常用于防治黑斑病且已对黑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杀菌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异菌脲、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和代森锰锌之间无交互抗性;1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末次施药后7、15、30 d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异菌脲,且持效期较长。总之,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对人参黑斑病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生化活性,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已经产生抗性的常用防治黑斑病杀菌剂且与之无交互抗性,可以用于治理黑斑病菌的抗药性。

    2025年18期 v.50 51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4 ]
  • 高寒藏区不同间作模式对羌活生长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

    王红兰;朱文涛;杨萍;王琪;杜玖珍;刘腾;蒋舜媛;周毅;

    筛选最佳间作模式以提高羌活药材品质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以羌活单作(CK)、蚕豆‖羌活(CD-QH)、莴笋‖羌活(WS-QH)和大蒜‖羌活(DS-QH)4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20 cm×20 cm、20 cm×30 cm及20 cm×40 cm行株距处理,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不同间作行株距对羌活生长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索合理间作间距和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CD-QH、WS-QH、DS-QH模式下羌活种苗移栽存活率提高70%以上(P<0.05);20 cm×20 cm行株距CD-QH模式下羌活株高、叶长、叶宽增幅最大,分别比CK处理提高127.11%、137.77%、92.37%;3种间作模式均有助于提高羌活地下部分鲜重、促进主根的伸长,其中20 cm×20 cm行株距CD-QH模式的效果最好,分别是CK处理的1.97、1.54倍;20 cm×20 cm和20 cm×30 cm行株距3种间作模式的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及二者之和均显著高于CK处理的对应值(P<0.05),CD-QH模式值最大。不同行株距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20 cm×20 cm行株距下CD-QH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亩2.78万元(1亩≈667 m~2),较CK模式高出157.41%。综上,间作作物有助于促进羌活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最佳间作作物为蚕豆,最佳行株距为20 cm×20 cm。

    2025年18期 v.50 512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0 ]

分子生药学

  • 杜仲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刘俊;程婷婷;练从龙;马蕊;冯伟萌;张宝;王利丽;陈随清;

    查尔酮合成酶(CHS)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为探究CHS基因在杜仲中的功能,该研究以杜仲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EuCH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面鉴定,并系统分析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保守基序、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表达模式,以期为EuCH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共鉴定出4个EuCHS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EuCHS1-EuCHS4,编码氨基酸数量为385~397个,相对分子质量为42 315.75~43 336.97 Da,理论等电点为5.72~8.06,不稳定指数为39.35~53.82,脂肪族指数为90.91~94.25,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EuCHS均定位于细胞质中。进化分析表明,EuCHS家族成员划分为GroupⅠ和GroupⅢ2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均包含2个EuCHS家族成员。基因结构分析显示,EuCHS均含有2个外显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EuCHS家族成员可能参与响应生长发育、激素调控、非生物胁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转录组及qRT-PCR数据分析显示,EuCHS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大部分基因在叶中表达水平最高,且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高量表达,参与杜仲胶和‘紫叶’杜仲叶色形成,以及花器官发育。干旱胁迫诱导EuCHS1、EuCHS2和EuCHS4上调表达,EuCHS3下调表达;赤霉酸(GA_3)处理抑制EuCHS3基因表达,诱导EuCHS4上调表达;脱落酸(ABA)处理下EuCHS1和EuCHS3表达下调,而EuCHS2和EuCHS4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模式。该研究鉴定出4个EuCHS基因家族成员,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分为GroupⅠ和GroupⅢ2个亚家族,EuCH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现出显著表达差异,参与杜仲非生物胁迫响应,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杜仲CHS基因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18期 v.50 5130-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8 ]
  • 基于转录组学挖掘巴戟天环烯醚萜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

    卢雪雪;黄飞宁;吕冰;李美欢;赵钰;黄鼎;田慧;

    该研究以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根(MG)、茎(MJ)和叶(MY)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各组织中主要环烯醚萜苷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结合转录组数据,通过代谢物和基因关联分析,深入挖掘环烯醚萜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候选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HPLC测定结果表明,巴戟天MG和MJ中环烯醚萜苷含量均显著高于MY,约为MY的2倍。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MG vs MJ、MG vs MY和MG vs MY 3个比较组中,分别鉴定到6 275、10 108、7 33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差异基因中注释到21个环烯醚萜苷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XS、IDI、GES、10-HGO、IS基因与环烯醚萜苷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8),推测这5个基因很有可能是环烯醚萜苷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候选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以上5个关键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综上,该研究为后续深入解析巴戟天环烯醚萜苷生物合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同时也为优质巴戟天药材的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50 5142-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5 ]
  • 百脉根中紫檀碱还原酶的催化机制研究

    杨超;王永江;黄建萍;黄胜雄;

    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根在中医中被用于治疗风热咳嗽、阴虚发热、湿疹、痔疮等多种疾病。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百脉根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如(-)-维斯体素,具有抗病毒、抗癌、抗炎等药理活性,但因植物中含量低以及化学合成难度高,限制了对其资源的发掘。为了指导植物中(-)-维斯体素等活性物质含量的提高,对其生物合成中的紫檀碱还原酶(PTR)的催化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和点突变实验,揭示了PTR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发现关键氨基酸残基Lys在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拔除底物的A环羟基氢形成过渡态,推动反应进行。此外,其他氨基酸残基如Ile、Phe、Tyr在反应过程中通过疏水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起重要作用,为理解其催化特性提供了结构基础。这些发现不仅为深入解析百脉根中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进一步指导中药材中黄酮类活性物质含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望推动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5年18期 v.50 5150-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 ]

制剂与炮制

  • 多源数据融合的黄柏润制终点研究

    花书桃;何双凤;戴诗琪;刘微;张爱玲;刘林峰;罗晓健;饶小勇;

    基于多种表征技术阐明黄柏润制机制,融合多源数据实现黄柏润制过程表征及终点判断。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测定黄柏润制过程中水分迁移和分布规律,采用质构分析技术测定黄柏润制过程中硬度变化,应用近红外技术采集黄柏润制过程光谱。结果表明黄柏润制过程水分由外向内渗透,润制过程中主要是半自由水含量发生变化,前5 h半自由水由16.68%上升到81.63%,硬度在5 h内明显下降,5 h之后逐渐稳定,盐酸小檗碱和盐酸黄柏碱的含量在润制中变化不明显。LF-NMR检测指标、硬度、含水量以及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可知总含水量、半自由水含量与硬度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构建了近红外光谱(NIRS)与含水量、硬度预测模型,模型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0,校正集均方差和预测集均方差值接近,说明模型鲁棒性较好。通过融合LF-NMR/MRI、质构及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了黄柏润制过程及终点判断预测模型,为中药材润制终点的无损监控提供了参考。

    2025年18期 v.50 5159-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5 ]
  • 四味姜黄汤超分子的分离表征及其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黄雪梅;罗玉婷;宗毅;彭家艳;米玛;次旦南卓;范刚;

    对四味姜黄汤中超分子物质进行分离和表征,并探究其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的改善作用和机制。采用离心透析法制备分离四味姜黄汤的超分子物质,运用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仪进行形态学表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葡萄糖胺诱导HepG2细胞建立IR模型。以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四味姜黄汤不同部位的药效差异。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四味姜黄汤中存在大小均一、呈球形的超分子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436.18±7.68)nm。超分子主要由小檗皮中的生物碱类,姜黄、余甘子中的多酚类,以及蒺藜中的黄酮类成分组成。与模型组相比,四味姜黄汤超分子物质能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可上调磷酸化PI3K(p-PI3K)/PI3K和磷酸化Akt(p-Akt)/Akt的表达,并具有和原汤液相当的药效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超分子是四味姜黄汤改善IR的关键药效物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

    2025年18期 v.50 5168-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11 ]
  • 麸炒苍术精制多糖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与肠道损伤

    聂文律;王东鹏;钟丽姣;柯畅;瞿领航;刘艳菊;

    以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和肠道损伤小鼠为模型,评价麸炒苍术精制多糖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肠道损伤的药效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麸炒苍术粗多糖组(1 200 mg·kg~(-1))、麸炒苍术精制多糖组(842 mg·kg~(-1))、阳性药组(盐酸左旋咪唑40 mg·kg~(-1)),每组10只,正常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他组灌胃相应药物,连续15 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在第8~10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1))构建免疫抑制和肠道损伤小鼠模型。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体质量,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脾脏、胸腺及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黏蛋白2(MUC2)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和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细胞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肠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代谢物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麸炒苍术粗多糖组和麸炒苍术精制多糖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杯状细胞数量、MUC2、TNF-α、IL-6、IL-1β、ZO-1、occludin和IgA分泌细胞、sIgA的表达显著升高。麸炒苍术精制多糖对胸腺指数、ZO-1、occludin、IL-6的调控能力显著强于粗多糖。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模型组、麸炒苍术粗多糖组、麸炒苍术精制多糖组鉴定出13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途径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二羧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15条代谢途径,其中亚油酸代谢为麸炒苍术多糖调节的主要代谢途径。与麸炒苍术粗多糖相比,精制多糖对小肠组织代谢物具有更好的调节能力。综上,该研究表明麸炒苍术粗多糖和精制多糖均能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和肠道损伤,且精制多糖药效更优,其作用机制与亚油酸代谢通路密切相关。

    2025年18期 v.50 5177-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89 ]

化学

  • 千根草中1个新的jatrophane型二萜及其抗炎活性

    刘洋洋;梁长贺;曹江营;卢广英;赵东升;赵盼;邓志鹏;王世军;

    采用MCI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千根草干燥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随后采用UV、IR、1D NMR、2D NMR、MS等谱学方法确定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结构,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euphthymifolone A(1)、euphoscopin F(2)、helioscopid D(3)、euphoscopin L(4)、euphoscopin E(5)、helioscopinolide B(6)、2α-hydroxy helioscopinolide B(7)、helioscopinolide A(8)、anabellamide(9)、aurantiamide(10)。其中,化合物1~5为jatrophane型二萜,化合物6~8为abietane型二萜,化合物9和10为生物碱,且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细胞具有一定的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IC_(50)=(65.4±1.36)μmol·L~(-1)]。

    2025年18期 v.50 5190-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6 ]
  • 杜香化学成分、活性评价及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抗炎、抗氧化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

    肖苏萍;谢彬;李龙妹;李镓汕;贺晶欣;梁鸿;李建会;于爽;高永坚;王继永;赵润怀;屠鹏飞;

    基于GC-MS技术分析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的挥发性成分,结合课题组前期鉴定的非挥发性成分以及文献报道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杜香抗炎、抗氧化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核心靶点、信号通路和关键活性成分,对杜香挥发油和不同提取物的抗炎、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杜香叶和嫩枝挥发油中鉴定出峰面积占比大于0.1%的化学成分63、97个,共有成分41个。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NF-κB、HIF-1α、IL-1β、EGFR等为杜香抗炎、抗氧化和抗RA的核心靶点,对PI3K/AKT、HIF-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为杜香抗炎、抗氧化和抗RA的关键机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羽扇豆醇、阿斯利多、原花青素B_2、4-萜品醇共4个成分与NFKB1、KLF5、TOP2A、FPR1、FPR2共5个关键靶点具有较高亲和力。杜香提取物抗氧化、抗炎活性大小综合评价排序为杜香嫩枝油>叶油>叶水提物>嫩枝水提物>嫩枝醇提物>叶醇提物,其中杜香嫩枝油和叶油活性较维生素C强。该研究体现了杜香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深入阐释其抗炎、抗氧化和抗RA的作用机制提供可靠线索,为该物种后续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8期 v.50 5198-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31 ]

药理

  • 补阳还五汤通过RAGE/MAPK3途径调节氧化应激与脂代谢干预糖尿病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潘晓川;郭峻峰;周芮;蓝培书;杜全宇;

    糖尿病肺纤维化(DPF)是糖尿病的肺部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亟待开发。补阳还五汤(BHD)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纤维化、抗氧化应激等作用,是DPF的潜在治疗方剂。该研究采用BHD灌胃干预DPF大鼠3周,观察大鼠体质量、尾静脉随机血糖、血脂、氧化应激标志物、肺组织内胶原沉积的变化。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BHD调节氧化应激和脂代谢干预DPF的靶点与机制,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测试BHD活性成分对DPF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HD对DPF大鼠肺内关键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BHD可降低DPF大鼠随机血糖,减缓由高血糖导致的体质量减轻,以BHD中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疗效与二甲双胍组相当。BHD可显著降低DPF大鼠空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促进抗氧化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抑制氧化终产物丙二醛表达。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BHD干预后大鼠肺结构损伤得到恢复,肺内泡沫细胞聚积减少,胶原沉积减轻。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BHD调节氧化应激和脂代谢干预DPF的主要作用靶点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相关。富集分析表明,糖尿病并发症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等通路是BHD干预DPF的核心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黄芩素与PTGS2结合能力最强;6-羟基山柰酚、芒柄花素与MAPK3结合能力最强;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这4种复合物体系具有稳定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HD可显著抑制DPF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的活化,减少RAGE表达。结果表明BHD可能通过抑制RAGE进一步影响下游的ERK1/2通路活化,减轻氧化应激、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发挥抗DPF作用。

    2025年18期 v.50 5217-5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87 ]
  • 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杨著;贺诗涵;王书凡;曹文;吕秋月;吴江平;车慧;王国栋;韩军;

    探讨金丝桃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改善作用及其对蛋白激酶C(PKC)/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左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2 h方法构建MIRI大鼠模型,利用缺氧12 h复氧4 h处理H9c2心肌细胞构建MIRI体外模型,再分别给予金丝桃苷或联合PKCα抑制剂双吲哚马来酰亚胺I(BisI)、PKCε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E)、mitoKATP抑制剂5-羟基癸酸盐(5-HD)或格列苯脲(GB)处理;利用TTC染色法评估心肌梗死面积;采用TUNEL和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腺苷三磷酸(ATP);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和H9c2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PKCε、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Kir6.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中钙离子(Ca~(2+))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金丝桃苷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心肌组织水肿、纤维断裂、炎症浸润减少,心肌组织凋亡水平显著下降。与在体实验结果相一致,与缺氧/复氧组相比,金丝桃苷处理可以显著减少H9c2细胞凋亡,减少Ca~(2+)浓度。在体和离体实验结果均表明,金丝桃苷处理能够明显减少MDA含量和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和ATP含量,增加Nrf2、PKCε和Kir6.2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而联用PKCα抑制剂(BisI)、PKCε抑制剂(CHE)或mitoKATP抑制剂(5-HD或GB)后,可显著抵消金丝桃苷的上述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金丝桃苷减轻MIRI的作用可能与其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18期 v.50 5228-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7 ]
  • 基于MAPK信号通路探讨生脉注射液干预脑缺血后炎症环节的作用机制

    刘憬曈;蔡晴晴;胡少伟;李兴洪;赵晔;唐力英;吴宏伟;

    该研究旨在评价生脉注射液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效应,并探究其干预脑缺血后炎症环节的作用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脉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2、4、6 mL·kg~(-1))和阳性药金纳多注射液组(4 mL·kg~(-1)),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造模后当天给药,并连续给药3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血流监测、脑梗死面积测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生脉注射液对MCAO/R大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生脉注射液治疗大鼠脑缺血的优势环节和关键信号通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其中主要指标和相关蛋白表达进行验证;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相关信号通路下游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显著升高,脑血流量和尼氏小体密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脑血流量和尼氏小体密度显著升高。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炎症反应为生脉注射液干预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环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为关键信号通路之一。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给药后可显著降低MCAO/R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量,并显著回调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JNK和p-p38 MAPK/p38 MAPK的表达水平;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给药后可显著降低花生四烯酸(AA)及其代谢物如前列腺素D_2(PGD_2)、前列腺素E_2(PGE_2)、12(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S)-HETE]、15(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5(S)-HETE]等促炎介质的含量,降低血栓素B_2(TXB_2)与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比值。故生脉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缺血损伤,其主要作用环节为炎症反应,且潜在机制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并影响下游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2025年18期 v.50 5238-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9 ]
  • 桂枝通络片激活PI3K/Akt通路减轻心脏炎症改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靖悦;姚美丹;庞淑瑾;李静;许芳;关卓骥;吴辉;方红城;王陵军;

    探究桂枝通络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炎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将60只SPF级C57BL/6J雄性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通络片低剂量组、桂枝通络片中剂量组、桂枝通络片高剂量组、尼可地尔组,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恢复血流,建立MIRI模型。术后1 d起,桂枝通络片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桂枝通络片0.51、1.03、2.06 g·kg~(-1)·d~(-1)灌胃,尼可地尔组小鼠给予2.28 mg·kg~(-1)·d~(-1)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持续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分析各组小鼠微血管再灌注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程度;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心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转录组学测序方法寻找差异基因,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富集相关通路;Jess全自动蛋白分析系统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著降低,心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IL-1β、IL-6、TNF-α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PI3K/PI3K、p-Akt/Akt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对比,桂枝通络片组小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脏结构有所恢复,心肌细胞凋亡率和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PI3K/PI3K、p-Akt/Akt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桂枝通络片能够有效防治MIRI,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激活PI3K/Akt通路减轻心脏炎症。

    2025年18期 v.50 5249-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96 ]
  • 麻黄碱通过抑制TLR8-MyD88-TRAF6轴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研究

    罗布琼青;米玛;次旦南卓;次旺仁增;

    探讨麻黄碱(EPH)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8(TLR8)-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轴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分子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EPH通过巨噬细胞途径治疗RA的潜在靶点,并通过药物亲和力反应靶点稳定性(DARTS)实验验证EPH对关键靶点稳定性的影响。将人类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细胞)分为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TNF-α+EPH组,评估EPH对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及TLR8蛋白表达的影响。收集不同处理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CM)干预MH7A细胞,进一步分为M0型巨噬细胞CM(M0-CM)组、M1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1-CM)组、EPH+M1-CM组、阴性对照(siNC)+M1-CM组、TLR8敲低(siTLR8)+M1-CM组,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精氨酸酶1(Arg-1)浓度,以及MH7A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率。进一步上调巨噬细胞中的TLR8或者联合EPH干预,分为M0组、M1组、M1+EPH组、阴性对照(vector)+M1组、TLR8+M1组、TLR8+EPH+M1组,分析TLR8、MyD88、TRAF6蛋白表达水平。使用弗氏完全佐剂(FCA)构建RA大鼠模型,评估EPH对RA的治疗效果。TLR8被确认为EPH治疗RA的关键靶点。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MH7A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凋亡率降低,TLR8蛋白表达增加,EPH干预能够显著抑制这些异常改变。与M0-CM组相比,M1-CM组MH7A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提升,凋亡减少,而EPH干预或抑制TLR8表达能够显著逆转这一效应。此外,与vector+M1组相比,TLR8+M1组巨噬细胞中TLR8、MyD88、TRAF6蛋白表达上调,而EPH干预能够逆转这一结果。该研究发现EPH可改善RA大鼠关节损伤,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并降低软骨组织中TLR8、MyD88、TRAF6蛋白表达。

    2025年18期 v.50 5257-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38 ]

临床

  • 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张淇隆;王澳龙;崔入元;吴文俊;卫靖靖;查小虎;张军月;陶萧尤;朱明军;

    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4年12月15日收录的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237篇RCTs,总样本量22 730例,涉及17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疏血通注射液+常规西医、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常规西医、舒血宁注射液+常规西医;(2)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血塞通注射液+常规西医、参芪扶正注射液+常规西医、银杏达莫注射液+常规西医;(3)降低脑钠肽(BNP)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常规西医、参麦注射液+常规西医、疏血通注射液+常规西医;(4)降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生脉注射液+常规西医、益气复脉注射液+常规西医、心脉隆注射液+常规西医;(5)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参麦注射液+常规西医、心脉隆注射液+常规西医、参附注射液+常规西医;(6)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西医、益气复脉注射液+常规西医、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常规西医;(7)改善心排血量(CO)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参芪扶正注射液+常规西医、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西医、生脉注射液+常规西医;(8)改善6 min步行试验(6MWT)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丹红注射液+常规西医、参麦注射液+常规西医、参附注射液+常规西医;(9)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SUCRA排名前3的依次为参附注射液+常规西医、心脉隆注射液+常规西医、生脉注射液+常规西医。结果表明,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但鉴于纳入文献的质量及研究数量差异较大,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RCT予以验证。

    2025年18期 v.50 5268-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78 ]

指南与共识

  •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南

    王志飞;彭文茜;乔萌;詹思延;熊玮仪;王胜锋;谢雁鸣;任经天;

    安全性研究是药品上市后研究的核心任务,是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中成药因其药效明确且剂型稳定,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其上市后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起步较晚,为提升科学性与规范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牵头制订了《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归口管理,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实施。《指南》遵循国际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理念和经验,充分考量安全性研究特点、我国国情以及中成药自身特性,规范了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核心要素,包括基本原则(合规性、科学性、伦理性)、研究选题决策(启动时机、研究基础、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方案实施、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总结报告。为医疗科研机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方法学指导,促进研究过程标准化与证据规范化,服务于临床安全用药决策。

    2025年18期 v.50 5292-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3 ]

药事管理

  • 中药材种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李颖;池秀莲;王红阳;杨成民;曾燕;程蒙;郑博文;李晓琳;杨光;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中药材种业对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制度优化与产业演进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完善中药材种业管理制度、推动中药材种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该文梳理了我国中药材种业管理沿革,表明中药材种业从政策文件管理迈进有法可依的阶段,从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管理、生产经营、种子监督管理、进出口管理5个方面描述了中药材种业管理现状。经过多年发展,中药材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种业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中药材种业管理在配套法规、质量规范、监督管理、资源保护体制等方面仍有不足,为适应发展现代种业要求,保障中药材种业健康发展和中药材稳定供应,就中药材种业管理提出了健全管理法规、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品种管理和推广制度、推动生产经营规范化、扶持种业科技创新、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药材种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思路,推动中药材种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2025年18期 v.50 5299-5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