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数字中药药剂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伍振峰;杨书洁;杨怡琴;王子千;艾灵;朱根华;朱卫丰;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中药药剂学也在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渗透到药品研发、制造、评价以及应用等各个环节,促进各环节相交互,提高了中药制剂品质和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中药药剂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创新中药制药技术,加速中药药剂学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为世界科技提供更前沿的技术支持,带动中药产业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参考近年来我国中药药剂学发展研究的相关进展,该文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中药药剂学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中药药剂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9 285-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060 ]

综述

  • 黄芪及活性成分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马定财;王哲;王毛毛;张育贵;王彦钧;刘婷;张转红;高飞云;李越峰;

    肺癌是癌症死亡原因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其有效治疗是现代医学难题。肺癌属于中医“肺积”“息贲”“劳嗽”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肺癌方面已积累大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黄芪是补气药代表之一,黄芪治疗肺癌以“气虚邪滞”为主要证型,“扶正祛邪”为其基本治则。黄芪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抑制肿瘤侵袭和迁移、调控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血管生成、调节自噬、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增强机体免疫和抑制免疫逃逸、逆转顺铂耐药等。黄芪治疗肺癌的活性成分有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等。该研究从黄芪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成分基础治疗肺癌两大方面进行综述,为黄芪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并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9 294-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3082 ]
  • 稀有人参皂苷的应用基础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郭佳龙;刘畅;王瑶;袁成福;袁丁;何毓敏;

    稀有人参皂苷是一类天然含量稀少、生物利用度较高、生物学活性较突出的次生皂苷,其获得途径通常是由人参属植物中直接提取的原型皂苷经生物学或化学方法转化得到,近来年还出现了利用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的途径。稀有人参皂苷因其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方面的显著生物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稀有人参皂苷综述多数集中在转化制备、工艺优化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而在产业化分析方面有所不足。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总结了目前常见稀有人参皂苷的结构类型、药理活性、获取来源以及转化途径,并概括了目前已有稀有人参皂苷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与利用展望,以期为提升稀有人参皂苷的基础研究水平,并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2期 v.49 304-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2384 ]
  • 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变化机制研究现状

    李玉姗;邱勋荣;齐娅汝;万琴;高欢;王学成;杨明;李远辉;

    干燥是植物性中药材采收之后重要的加工工序,与中药材质量形成密切相关。干燥过程中植物多种抗胁迫机制的触发及其内部微生物的群落活动、物理化学变化等通常引起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其药用价值。因此,认识中药材干燥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变化机制,对调控其干燥品质、改进干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已有研究,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干燥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多种变化机制,以期为形成活性成分调控策略、提高中药材干燥技术水平、提升中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9 315-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072 ]
  • 中医药靶向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干预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昭;张军平;杨颖溪;

    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是中性粒细胞通过一种名为NETosis的程序后形成的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诱捕和杀死病原体。同时,NETs也广泛参与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癌症、再灌注损伤等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调节NETs已成为防治上述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突出的贡献。近年研究发现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和单味中药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癌症、再灌注损伤等重大疾病病理过程中的NETs,进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该文综述近五年国内外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和单味中药调节NETs的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9 325-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81 ]
  • 巨噬细胞极化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的干预

    梁晓;刘建勋;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是参与维持肺内微环境稳态的关键因素,由于其高度的可塑性,可在不同的条件下极化为不同的亚型: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和选择性活化巨噬细胞M2,两者分别具有促炎和抗炎作用。M1/M2表型与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信息分子和细胞因子在各种肺部疾病中均有重要的调控表型的作用,且在不同疾病中表型的转换也存在明显差异。该文主要通过综述巨噬细胞极化生物学特性,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中的作用特点和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为靶点的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对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挖掘巨噬细胞极化在调控肺部炎症方面的潜力,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4年02期 v.49 334-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774 ]
  • “禁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开发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邵芊芊;肖平;张霞;郭盛;段金廒;

    在“禁抗”时代背景下,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是抗生素替代品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以药食两用中药资源为原料开发出既有益农畜又保障营养平衡且精准的饲料产品成为了难题。人工智能技术在饲料生产和提高智能养殖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开发中,在保证精准营养的基础上,也可以同时发挥药食同源中药的饲用价值和替抗价值。为了在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开发领域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饲料配方优化领域有较好的应用。然而,药食同源中药资源智能化利用研究尚处空白。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具有可行性。因此,该文首次提出药食同源中药饲料原料智能配方系统框架,以期为药食同源中药资源饲料化开发领域的研究和抗生素替代品开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能够为当代畜牧业和中药产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绿色产业链。

    2024年02期 v.49 34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00 ]

资源与鉴定

  • 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甘倩倩;杨萍;王红兰;朱文涛;王京城;刘腾;杜玖珍;蒋舜媛;

    该研究对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为生产高质量羌活种子提供理论依据。以花后不同发育阶段的羌活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形态结构观测和植物生理学的方法,对种子外部形态、营养物质、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羌活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种皮颜色从浅绿色变为褐色,含水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逐渐升高,蔗糖含量呈升降交替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花后7 d达到峰值4.52 mg·g~(-1),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花后14、42 d分别达到最高值6.00 mg·g~(-1)和最低值4.94 mg·g~(-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趋于平稳,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种子内4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IAA和ABA含量远高于其他激素,以IAA为代表的促进植物发育类激素含量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抑制类激素ABA则相反。研究结果明确了羌活种子发育进程中营养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对高质量羌活种子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24年02期 v.49 354-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60 ]

分子生药学

  • 菘蓝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全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张苛苛;谭宇萍;徐欢欢;孙术富;肖建才;徐朝阳;王晨晨;朱哈修;杨健;李大勇;唐金富;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 4CL)是植物中类黄酮、可溶性酚酯、木脂素和木质素等苯丙烷类化合物上游途径的关键酶。该研究基于菘蓝基因组数据库,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13个4CL家族成员为参考序列,获取菘蓝4CL基因家族的候选成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CL基因表达模式及类黄酮代谢成分积累模式等研究。结果共获得13条菘蓝4CL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Ii4CL1~Ii4CL13,分别定位到1、2、3、4、6号染色体上。基因结构与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菘蓝4CL基因家族成员的内含子数目为1~12,蛋白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在菘蓝4CL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序列中存在多个响应元件,其中茉莉酸反应元件数量最多。共线性分析表明菘蓝4CL基因家族成员与同科植物拟南芥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qPCR结果显示,菘蓝4CL基因家族表达分析发现10个4CL基因在菘蓝的地上部分相对表达量更高。对菘蓝不同部位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菘蓝的类黄酮主要积累在地上部分。该研究为深入探索菘蓝4CL基因家族成员参与菘蓝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4年02期 v.49 36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94 ]
  • 洋地黄毒苷合成途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韩洋;夏梦;张逸风;苏平;黄璐琦;

    洋地黄毒苷作为中药洋地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临床中最常用的强心药物之一。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是洋地黄毒苷生物合成途径酶,属于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家族,起到氧化和异构前体化合物甾醇的作用,参与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该研究从洋地黄中首次克隆得到2个3βHSD基因,实验结果显示:Dp3βHSD1开放阅读框为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Dp3βHSD2开放阅读框为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Dp3βHSD1/2均具有TGxxxA/GxG辅因子结合位点和YxxxK催化位点基序,含有SDR酶的活性位点和NAD(P)结合位点。通过体外酶促试验证实Dp3βHSD1/2均能催化孕烯醇酮生成洋地黄毒苷前体化合物黄体酮,且Dp3βHSD1较Dp3βHSD2具有更强的催化能力。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表明Dp3βHSD1基因在叶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p3βHSD2,而洋地黄毒苷在叶中特异性富集,基于以上结果推测洋地黄毒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孕烯醇酮脱氢生成黄体酮过程主要由Dp3βHSD1催化完成。该研究成功解析了功能性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为进一步解析洋地黄中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2024年02期 v.49 37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4 ]
  • 穿心莲TC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张龙;徐世强;李静宇;胡学博;顾艳;王继华;

    穿心莲是我国岭南地区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TCP基因家族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的一类转录因子。为解析TCP基因家族成员在穿心莲非生物胁迫下的作用,该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穿心莲TCP基因家族,并进行了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穿心莲TCP基因家族共有23个成员,氨基酸长度为136~508 aa,相对分子质量为14 854.71~55 944.90 kDa,等电点为5.67~10.39,均定位于细胞核,不均匀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亚家族:PCF、CIN和CYC/TB1。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绝大多数TCP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相同排列顺序的motif 1、motif 2、motif 3和1~3个CDS。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穿心莲TCP基因家族的转录表达可能受光、激素和逆境胁迫的诱导;结合TCP基因家族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和qRT-PCR验证,预测到ApTCP4、ApTCP5、ApTCP6和ApTCP11可能参与响应干旱、高温和MeJA等多种非生物胁迫。该研究为深入挖掘穿心莲TCP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下的功能奠定基础。

    2024年02期 v.49 379-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25 ]

制剂与炮制

  • 黄连及其炮制品对实热型口腔溃疡大鼠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张振凯;郑亚娟;张冰贤;王永祥;张金英;曹玉敏;冯卫生;郑晓珂;周宁;

    采用UPLC-Q/TOF-MS技术,探究黄连及其3种炮制品对实热型口腔溃疡大鼠体内代谢的干预作用,揭示黄连3种炮制品的药效差异。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热型口腔溃疡模型组、生黄连组、酒/姜/萸/黄连组、阳性药黄连上清片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连续灌胃2周党参-黄芪水煎液,实热造模期间记录大鼠肛温和饮水量,实热造模完成后结合乙酸进行口腔溃疡造模。苏木精-伊红(HE)观察口腔溃疡黏膜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收集血清样本,利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代谢轮廓并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Mev软件对标志物相对定量结果进行热图绘制和聚类分析,最后结合MBRole、KEGG和MetaboAnalyst等在线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口腔黏膜病理损伤严重,血清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给药后各指标均有回调趋势,以酒黄连的改善效果最佳。非靶向代谢组学最终鉴定出48个差异代谢物,包括正源模式下27个、负源模式下21个,富集得到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5条共有通路。综上,黄连及其3种炮制品均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改善实热型口腔溃疡大鼠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其中酒黄连的治疗效果最显著。

    2024年02期 v.49 389-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446 ]
  • 基于QbD理念优化救必应药材的炮制工艺

    艾璟;余金凤;王佳;王星星;王振中;

    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救必应药材炮制工艺。参考《中国药典》中救必应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成分要求,以紫丁香苷含量、长梗冬青苷含量、醇浸出物、碎片率和含水量为关键质量参数(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s),采用单因素考察确定浸泡时间、闷润时间和干燥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 CPPs),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熵权法混合加权,确定CQAs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以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CPPs和CQAs之间的数学模型,构建救必应药材炮制工艺的设计空间并验证。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数学模型的P<0.05,失拟值>0.05,R_(adj)~2=0.910 5,R_(pre)~2=0.831 0,表明所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和良好的预测能力。结合生产因素,确定救必应药材炮制的最佳工艺为浸泡1 h,闷润4 h,切制成1 cm左右的片状,60~70℃鼓风干燥2 h。该研究优化所得的救必应药材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救必应饮片的规范化制备及质量稳定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9 403-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74 ]

化学

  • 秦艽中1个新的苯并吡喃糖苷类化合物

    黄沛琦;亢凯雯;廖子斌;文燕;甘礼社;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RP-C_(18)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从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crophylloside G (1)、macrophylloside D (2)、5-formyl-2,3-dihydroisocoumarin (3)、(+)-medicarpin (4)、(+)-syringaresinol (5)、liquiritigenin (6)、(3R)-sativanone (7)、(3R)-3′-O-methylviolanone (8)、4,2′,4′-trihydroxychalcone (9)、latifolin (10)、gentioxepine (11)、6α-hydroxycyclonerolidol (12)、ethyl linoleate (13)。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苯并吡喃糖苷类化合物,化合物4、6~10、12和13均为首次从秦艽和龙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在10μmol·L~(-1)浓度下对用D-GalN诱导的AML12细胞肝损伤模型具有显著的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2比同浓度下的水飞蓟宾活性更加显著。

    2024年02期 v.49 41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86 ]
  • 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的中药荆芥穗化学成分表征与鉴定

    赵毅萌;张礼欣;杨舒昀;王泽琨;李长印;束雅春;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MS)对荆芥穗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_(18)色谱柱(3.0 mm×100 mm, 2.7μm),以0.1%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45℃,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通过对照品比对及PeakView软件分析鉴定化合物。从荆芥穗中共鉴定出97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28个,酚酸类化合物23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3个,萜类化合物15个以及其他类化合物8个。该研究建立的UHPLC-Q-TOF-MS/MS能快速、准确、较全面地鉴定荆芥穗药材的化学成分,为荆芥穗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2期 v.49 420-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2188 ]

药理

  • 越鞠丸干预DMBA诱导乳腺癌模型大鼠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胡文秀;王馨楠;刘祯宏;赵益;孙有智;

    探究越鞠丸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9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选14只为对照组;其余78只采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将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他莫昔芬组(1.9 mg·kg~(-1)·d~(-1))、越鞠丸低剂量组(17 g·kg~(-1)·d~(-1))、越鞠丸高剂量组(34 g·kg~(-1)·d~(-1))。每日观察大鼠精神、饮食、活动,隔日称量体质量,给药12周后处死动物,称量瘤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雌激素、孕酮水平;HE染色观察乳腺和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muscle, PFKM)、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er-κB,NF-κB)、磷酸化NF-κB表达情况;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微生物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越鞠丸高、低剂量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5.8%、64.5%,低剂量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雌激素、孕酮水平明显升高,越鞠丸给药后血清中雌激素、孕酮水平相较于模型组呈下降趋势,且越鞠丸低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越鞠丸给药组乳腺组织增多的腺体减少,乳腺导管扩张程度减轻,腺泡数量与腺泡腔面积减少,分泌物减少,乳腺上皮细胞的复层排列层次减少;同时研究发现越鞠丸干预后糖酵解相关蛋白GLUT1、LDHA、PFKM、PKM2、HK2和炎症因子NF-κB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并使乳腺癌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及群落丰度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越鞠丸对乳腺癌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雌激素、孕激素分泌,调控糖酵解和炎症因子以及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密切相关。

    2024年02期 v.49 43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38 ]
  • 免疫应激介导的朝藿定B协同补骨脂甲素导致特异质肝损伤的拟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林蒙蒙;李蓥滢;曹波;徐静;肖小河;李国辉;李春雨;

    补骨脂和淫羊藿是临床常用药对,既往研究显示两药可能引起特异质肝损伤,然而其物质基础以及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基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介导的免疫应激小鼠模型,以补骨脂及淫羊藿中2个主要化学成分补骨脂甲素和朝藿定B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量和小鼠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情况,分别在细胞及动物水平评估补骨脂甲素联合朝藿定B引起肝损伤的程度。借助拟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考察给药前后小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筛选差异代谢标志物,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使用TNF-α刺激2 h后,相较于正常组及单独给药组,补骨脂甲素可以使HepG2细胞中LDH释放量显著增加;补骨脂甲素联合朝藿定B后,LDH释放量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显著增加。在动物水平,对于正常小鼠,单独或联合补骨脂甲素均不引起肝损伤;对于免疫应激模型小鼠,单独给药补骨脂甲素或者朝藿定B均可引起肝损伤,补骨脂甲素或者朝霍定B联合给药时肝损伤进一步增强,表现为小鼠血浆中ALT、AST含量显著升高,并伴随肝脏组织大量炎性免疫细胞浸润。基于拟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得到7个共有差异代谢物,根据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其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大于0.9的包括D-氨基葡萄糖6-磷酸、N1-甲基-2-吡咯-5-甲酰胺、17β-硝基-5a-雄甾烷、葛花苷元-7-O-葡萄糖醛酸苷、N-(1-脱氧-1-果糖基)缬氨酸。因此,这5个差异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此外,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及亚油酸代谢通路可能是补骨脂甲素联合朝藿定B诱导特异质肝损伤的关键代谢通路。综上,在TNF-α介导免疫应激的条件下,朝藿定B联合补骨脂甲素导致机体代谢扰动可能是二者协同导致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DILI)的重要机制。

    2024年02期 v.49 44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06 ]
  • UPLC-Q-TOF-MS代谢组学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抗类风湿关节炎及并发骨丢失的机制

    沈燚;孙艺琦;李鹤鸣;张泉龙;赵琦明;徐金龙;秦路平;张巧艳;

    探讨巴戟天环烯醚萜苷(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 MOIG)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和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typeⅡ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ts, CIA),CIA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8周,每周根据足肿胀程度进行关节炎指数评价,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Masson染色观察CIA大鼠股骨微结构,UPLC-Q-TOF-MS检测血清代谢产物的变化,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血清样品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构建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CIA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血清IL-6水平和血清骨代谢相关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 OCN)、Ⅰ型胶原C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 CTX-Ⅰ)、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 DPD)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水平显著增加,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的比值显著降低,关节骨组织结构和软骨破坏;MOIG治疗显著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评分,减轻关节足趾肿胀,逆转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改善关节骨组织和软骨的微结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CIA大鼠血清中有24个代谢物发生变化;与正常组比较,CIA大鼠有13个与RA相关的显著变化的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与CIA模型组比较,MOIG治疗大鼠有15个代谢物显著回调,主要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因此,MOIG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减轻CIA大鼠足肿胀,改善软骨和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

    2024年02期 v.49 453-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268 ]
  • 六君子汤干预4NQO诱导食管癌模型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尚艺婉;陈星;武颖烁;周哲旭;刘洋;刘娅茹;胡啸博;陈玉龙;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六君子汤治疗4-硝基喹啉-N-氧化物(4-nitroquinoline-N-oxide, 4NQO)诱导食管癌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选取35~45日龄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六君子汤低浓度组、六君子汤中浓度组、六君子汤高浓度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自由饮用100μg·mL~(-1)的4NQO溶液16周,构建食管癌小鼠模型。六君子汤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用药物质量分数为18.2、36.4、54.6 g·kg~(-1)的定制饲料喂养,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脏器质量计算脏器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食管组织病理改变;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进行小鼠血清样本的代谢物采集,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脾脏、胃脏器指数明显降低,肺、食管、肾的脏器指数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六君子汤各浓度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HE结果显示,六君子汤能改善小鼠食管癌细胞浸润性生长及癌变情况;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9种六君子汤干预食管癌小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尿刊酸(urocanic acid, UCA)、1-油酰甘油磷酸丝氨酸(1-oleoylglycerophosphoserine)、11-脱氧前列腺素E1(11-deoxy prostaglandin E1)、多肽链Leu-Glu-Lys-Glu、(±)4-羟基-5E,7Z,10Z,13Z,16Z,19Z-二十二碳六烯酸[(±)4-HDHA]、脲基琥珀酸(ureidosuccinic acid)、泛酸[(2R)-2,4-dihydroxy-3,3-dimethylbutanoic acid]、犬尿酸(kynurenic acid)和双环前列腺素E2(bicyclo prostaglandin E2),涉及的通路包括组氨酸、嘧啶、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泛酸和色氨酸代谢及辅酶a生物合成等。六君子汤对4NQO诱导的食管癌模型小鼠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小鼠体内氨基酸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有关。

    2024年02期 v.49 46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52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究温下方正丁醇部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

    陈瑞杰;毕倩宇;施杰民;钟婧;韩晋涛;季旭明;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温下方正丁醇部位(n-butanol fraction of Wenxia Formula, NWXF)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 GEF)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潜在作用机制。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MS)检测NWXF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NWXF的活性成分,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NWXF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搜集NSCLC相关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运用SYBYL-X 2.0软件对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MTT法检测NWXF和GEF单用及联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PC-9)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NWX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作用,运用Q值评价两药联用的效果,TUNEL法检测NWXF和GEF单用及联用对A549、PC-9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NWXF和GEF单用及联用对A549、PC-9细胞EGFR、JNK、Bax 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WB)法检测NWXF和GEF单用及联用对A549和PC-9细胞EGFR、p-EGFR、JNK、p-JNK、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获取NWXF治疗NSCLC的77种活性成分、488个潜在靶点及49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WXF干预NSCLC可能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WXF干预NSCLC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及肿瘤中的microRNA等信号通路相关。NWXF中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91.9%的对接分值>5,表明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外实验表明NWXF和GEF联用可协同抑制A549、PC-9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凋亡率,抑制p-EGFR/EGFR、p-JNK/JNK蛋白表达水平和EGFR、JNK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综上,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阐明NWXF联合GEF可协同治疗NSCLC,其作用机制与调控EGFR/JNK通路进而促进细胞凋亡相关。

    2024年02期 v.49 47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93 ]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心舒宝片抗炎、血管舒张和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蔡晴晴;李煜;黄颖;王丽芳;张方博;杨洪军;

    通过实验研究心舒宝片全方及其单味药肠吸收液对抗炎、血管舒张和心肌保护的影响,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潜在核心靶点的表达情况。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观察抗炎作用,离体微血管活性实验观察血管舒张作用,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损伤H9c2细胞实验观察心肌保护作用。使用Herb数据库结合心舒宝片肠吸收液成分信息,获得心舒宝片化学成分,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成分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查询抗炎、血管舒张和心肌保护相关的靶点。药物靶点分别与各疾病靶点以及疾病总靶点取交集后,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最后将四者交集核心靶点导入Cytoscape 3.9.1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抗炎实验表明心舒宝片全方和各单味药均有抗炎作用,以郁金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作用最强,以丹参抑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作用最强。离体微血管舒张实验表明心舒宝片、郁金和山楂均有血管舒张作用,单味药以山楂最强。心肌保护实验表明心舒宝片全方、丹参、刺五加和白芍均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单味药以丹参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除全方外,抗炎作用以丹参活性成分最多,血管舒张和心肌保护作用以郁金活性成分最多,丹参次之。心舒宝片发挥抗炎、血管舒张和心肌保护作用的核心靶点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并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表明心舒宝片可显著增加OGD损伤H9c2细胞NOS3表达水平。GO生物学过程分析主要与细胞脂质输出、血压调节和炎症因子等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

    2024年02期 v.49 487-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369 ]

药代动力学

  • 防风多糖人工胃液代谢产物分析

    李洁;徐畅;孙萌;苏成园;靖淑瑾;姜艳艳;刘斌;

    为了深入了解防风多糖能否在胃液中代谢及代谢情况,该文以防风多糖的人工胃液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斑马鱼免疫活性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HPLC-IT-TOF-MS)技术系统分析了防风多糖的人工胃液代谢产物。根据所获得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色谱保留行为、质谱裂解规律、对照品比对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共分析鉴定了19种代谢产物。其中,代谢产生的单糖5种,寡糖14种。胃液代谢产物中可以准确鉴定出多种还原糖,包括甘露糖、葡萄糖、鼠李糖以及木糖。斑马鱼药效评价结果显示,防风多糖经过胃液代谢后仍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W3(人工胃液代谢2 h)提高免疫细胞密度的作用最为显著。其中,胃液代谢物M1和M3(Hex-Hex-Man)可能与药理活性关系最为密切,可将其作为潜在的活性片段进行进一步研究。

    2024年02期 v.49 498-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55 ]
  • 外翻肠囊法研究五味清浊散的肠吸收成分及其吸收特征

    廖翠平;董世奇;刘云璐;额尼日勒;高雅;樊慧蓉;蔡秋杰;代金刚;图雅;

    研究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以及其生物碱类成分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吸收特征。通过构建大鼠肠外翻模型,应用UPLC-Q-TOF-MS技术测定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透过的化学成分,以及采用UPLC-Q-TRAP-MS技术测定肠吸收液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含量,计算其吸收参数,并分析其在大鼠不同肠段、不同时间的吸收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建立的UPLC-Q-TOF-MS条件下,在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肠囊液中分别检测到27、27、8、6个吸收成分;且发现五味清浊散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均达到0.9以上,各肠段的吸收量胡椒碱>胡椒新碱>二氢荜茇宁>荜茇宁,但各成分在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及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在不同肠段五味清浊散提取液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并不是简单的半透膜渗透过程。

    2024年02期 v.49 509-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27 ]

临床

  • 不同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王澳龙;卫靖靖;孙阳;郭红鑫;张铭杰;卢健峰;张艺琳;彭广操;朱明军;

    运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建库至2023年7月5日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通过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82篇RCTs,总样本量9 298例,涉及11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改善临床有效率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振源胶囊+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2)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复方丹参滴丸+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3)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麝香通心滴丸+常规西医、通心络胶囊+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4)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复方丹参滴丸+常规西医;(5)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脑心通胶囊+常规西医、麝香保心丸+常规西医、复方丹参滴丸+常规西医;(6)改善6 min步行试验(6MWT)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振源胶囊+常规西医、芪苈强心胶囊+常规西医、芪参益气滴丸+常规西医。结果表明,不同中成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较常规西医能有效改善临床有效率、LVEF和6MWT,降低LVEDD、NT-proBNP和hs-CRP,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整体偏低,部分中成药纳入文献较少,缺乏不同中成药之间的直接比较等因素,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2024年02期 v.49 518-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464 ]
  • 鼻窦炎口服液治疗鼻-鼻窦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午玉琦;李辉;付译节;朱天民;龚心如;韩周彤;范红丽;

    系统评价鼻窦炎口服液治疗鼻-鼻窦炎(R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数据库,搜集鼻窦炎口服液治疗R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工具(RoB 2.0)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共纳入54篇RCTs(联合用药35篇、单独用药19篇),包含7 51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973例,对照组3 5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窦炎口服液+常规治疗在提高RS患者的总有效率(RR=1.19,95%CI[1.15,1.24],P<0.000 01),降低Lund-Kennedy评分(MD=-1.94,95%CI[-2.61,-1.26],P<0.000 01)、Lund-Mackay评分(MD=-2.14,95%CI[-2.98,-1.31],P<0.000 0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D_(总VAS评分)=-1.28,95%CI[-1.56,-1.01],P<0.000 01;MD_(鼻塞VAS评分)=-0.58,95%CI[-0.89,-0.27],P=0.000 2;MD_(流涕VAS评分)=-0.61,95%CI[-0.93,-0.29],P=0.000 2;MD_(嗅觉障碍VAS评分)=-0.43,95%CI[-0.52,-0.34],P<0.000 01;MD_(头面部胀痛VAS评分)=-0.41,95%CI[-0.57,-0.26],P<0.000 01),改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MD=1.64,95%CI[1.08,2.20],P<0.000 01),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1.95,95%CI[-2.57,-1.33],P<0.000 01);白细胞介素-6(IL-6)(SMD=-2.64,95%CI[-4.08,-1.21],P=0.000 3)}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RR=0.83,95%CI[0.44,1.57],P=0.57)。单用鼻窦炎口服液在提高总有效率(RR=1.25,95%CI[1.18,1.32],P<0.000 01),降低Lund-Kennedy评分(P<0.01)、Lund-Mackay评分(P<0.05),改善VAS评分(P_(总VAS评分)<0.01、P_(鼻塞VAS评分)<0.01、P_(流涕VAS评分)<0.01、P_(嗅觉障碍VAS评分)<0.05、P_(头面部胀痛VAS评分)<0.01),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P=0.03)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结果表明,单用鼻窦炎口服液或鼻窦炎口服液+常规治疗均能提高总有效率,降低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并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此外,鼻窦炎口服液+常规治疗还能改善患者的MTR,同时降低TNF-α、IL-6炎症因子的表达,且未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因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限,今后仍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提供证据支撑。

    2024年02期 v.49 53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74 ]
  • 滋膵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代谢组学研究

    刘佳;张志丹;吕春晓;杜犀;黄宇虹;

    为分析滋膵饮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探究药物可能的作用靶点,收集2019年1—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或肾病科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8例,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8例),2组患者均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滋膵饮或黄葵胶囊,给药8周。该试验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3-01),全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显示,滋膵饮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对疾病发展程度较低(24 h尿蛋白定量<3.5 g)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均有改善作用。根据尿蛋白水平的差异将全部患者分为2个亚组(24 h尿蛋白定量<3.5 g为A亚组,≥3.5 g为B亚组)。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不同亚组患者基线血清样品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确定1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区分2个亚组代谢差异,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滋膵饮显效的A亚组中苯丙氨酸、伪尿苷、腺苷3个标志物受其干预显著回调[差异倍数(FC)<0.5,P<0.05]。结果表明,滋膵饮对糖尿病肾病发展程度较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作用靶点涉及苯丙氨酸代谢和核苷代谢。

    2024年02期 v.49 550-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51 ]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创伤救治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静;叶菁菁;杨磊;

    为梳理总结现阶段我国中医创伤救治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创伤救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经筛选共纳入315篇中文文献,34篇英文文献。文献主要发表在中医类杂志;发文作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分布呈现以医疗机构为主,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为辅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医及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中医创伤救治兴起较早,但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研究可围绕中医创伤救治的服务模式创新、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和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创伤救治领域,西医更为精准、有效,而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效果,能起到很好的补充,所以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发展潜力较大。

    2024年02期 v.49 559-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6 ]

学术探讨

  • 基于人用经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的药学变更考虑

    刘东华;何星灵;倪世豪;唐雅琴;汤慧敏;鲁路;杨忠奇;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作为我国特有的重要制剂形式,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用经验,是临床经验方和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之间的重要桥梁,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强调其“孵化器”作用。随着“三结合”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建设推进,基于人用经验的医疗机构制剂新药转化的思路日益受到广大药品研发单位的重视。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药学变更的多个方面。该文从制剂处方中的辅料、剂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包装材料和容器、制剂生产场地和注册标准等方面,论述基于人用经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的药学变更与对策。强调变更过程需要根据药品的特性和临床需求进行科学决策,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并通过恰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客观评估药学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提前进行布局,力求制剂关键药学信息保持稳定,从而为基于人用经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4年02期 v.49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12 ]

  • 华润(集团)——全球500强

    <正>999中药配方颗粒有奖征文通知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传统中药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为了传承发展好我们的民族医药,总结999中药配方颗粒持续不断积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更好地为以后提供临床应用指导参考,合肥华润三九医药有限公司发起此次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024年02期 v.49 56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9 ]
  • 《中国中药杂志》近况简介

    <正>《中国中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7月,现为半月刊,全年24期,每期288页。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是中医药最高科研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之一。名誉主编肖培根院士、王永炎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张伯礼院士、胡之璧院士。现任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

    2024年02期 v.49 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