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中医芳香免疫的基础、内涵与临床应用

    向思睿;简芹;徐琦;林俊芝;张定堃;杨明;郑川;

    中医芳香免疫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医学认知,对于瘟疫防治、疾病治疗、养生康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支持和丰富的现代科学证据。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健康需求演替,如何践行中医芳香免疫的健康理念,高质量开发其健康服务资源,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概述了中医芳香免疫的认知过程,提出了中医芳香免疫的基本概念,探讨其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科学指导大健康产品开发,更好地推动中医芳香免疫服务于人民健康。

    2025年05期 v.50 1137-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34 ]
  •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刘欣;张若冰;李陈雪;李文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率高,发病隐匿,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主要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执行功能、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针对AD的中药治疗逐渐增多,其中有中药复方、中药外治法、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该文从中医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出发,全面总结中医药治疗AD的理论基础,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50 1146-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726 ]
  • 灵芝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进展

    宋鸿雁;杨湾;刘力维;程霞英;杨东风;杨宗岐;

    灵芝酸是灵芝属Ganodermae大型真菌中一类羊毛脂烷型三萜化合物,是灵芝中最主要的具有抗氧化、抗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及增强人体免疫等药理活性成分。灵芝中灵芝酸含量很低,传统提取工艺复杂,产量极低,成本较高。灵芝酸生物合成途径中从羊毛甾醇合成不同结构灵芝三萜的关键调控酶基因及其功能等分子调控机制目前尚未清楚。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灵芝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途径,挖掘与灵芝酸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调控酶基因及其功能,通过合成生物学及培养条件优化实现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规模化生产和制备。该文从灵芝酸及其衍生物构型、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灵芝酸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信号转导以及影响三萜类成分生物转化因素等方面,对灵芝三萜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为提高三萜类药用成分的高效生产与灵芝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2025年05期 v.50 1155-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8 ]
  • 林下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林下种植的影响

    文定梅;张洪彪;秦凤园;徐超群;李豆豆;郭宝林;

    药用植物林下种植是连接中草药与森林资源的新型种植模式,林下复杂多变的环境因子必将影响林下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该文基于林地类型及林内环境因子,从林下光照、空气温湿度、土壤等特点及林内作物的相互作用等角度,总结已有的药用植物林下种植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林下复杂多变的光照、温湿度及土壤因子(肥力、酸碱度、微生物等)会通过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不同程度影响药用植物的产量与品质,使之较大田栽培产量与品质明显提高或降低。此外,林内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的竞争或互利关系也会导致林下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与大田露地栽培的差异,合理搭配种植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通过开展林下环境因子对具有不同生长发育特性的药用植物产量和含量的系统研究,可为制定林下药用植物种植综合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借鉴,如选择适宜的药用植物品种、优化种植密度、进行合理的林地管理等,为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2025年05期 v.50 1164-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03 ]

资源与鉴定

  • 基于UHPLC-QTOF-MSE和Adaboost的鹿茸数字化鉴定

    郭晓晗;王献瑞;张宇;李明华;荆文光;程显隆;魏锋;

    鹿茸为中国传统名贵动物药,但市场上常存在非药典基原鹿茸混用的现象,扰乱用药安全,为加强鹿茸质量控制,规范用药安全。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E),结合自适应增强机器学习算法(Adaboost)构建数字化鉴定模型,以实现不同来源鹿茸的数字化辨识及真伪鉴定,对梅花鹿、马鹿、驼鹿、驯鹿密生茸毛的幼角进行处理,开展UHPLC-QTOF-MS~E多肽分析。然后通过数字量化,获取反映多肽信息的质谱数据。其次通过基尼指数特征筛选获取关键数据,并结合Adaboost算法构建数字化鉴定模型,并利用召回率、F_1综合分数、准确率等进行模型评价。最后,基于构建的数字化鉴定模型进行鉴定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当利用基尼指数筛选前100特征多肽数据时,基于Adaboost构建的数字化鉴定模型具有最佳效果,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_1综合分数均不低于0.953,且10批样品的鉴定验证分析的正确率高达100.0%。因此,基于UHPLC-QTOF-MS~E分析和Adaboost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实现鹿茸数字化鉴定,可为鹿茸的质量控制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和帮助。

    2025年05期 v.50 1172-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6 ]
  • 含铁矿物药赭石和禹余粮的矿物学研究

    卢闵;王晓飞;王程程;陈敬旭;朱航洁;李娟;曹艳;

    赭石和禹余粮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2种含铁矿物药,其主要成分相似,性味、归经和临床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考察赭石和禹余粮的表面特性、矿物组成、矿物解离度、元素组成和铁离子赋存状态,比较两者矿物学特性的区别。利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对赭石和禹余粮进行矿物学解析。结果显示,赭石表面棱角分明,具有颗粒状附着物,比表面积为17.04 m~2·g~(-1);禹余粮表面光滑平整,具有束状针晶结构,比表面积为46.29 m~2·g~(-1)。赭石由31种可检测矿物组成,含有18种元素,主要元素铁(44.5%的Fe~(2+)和55.5%的Fe~(3+))分布在赤铁矿、铁氧化物、锰铁橄榄石、菱铁矿、镁铁矿等17种矿物中;禹余粮由32种可检测矿物组成,含有17种元素,主要元素铁(14.5%的Fe~(2+)和85.5%的Fe~(3+))分布在褐铁矿、铁氧化物、绿泥石、锰铁橄榄石等19种矿物中。综上所述,赭石和禹余粮的元素组成并无较大差异,但矿物组成和铁元素赋存状态存在较大差异。禹余粮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能是其止泻作用机制之一。赭石和禹余粮中含有的Fe_2O_3和伊利石可能是其发挥止血作用的关键性物质。矿物学差异有望为解释矿物药科学内涵提供参考,为其作用机制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2025年05期 v.50 1179-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76 ]

分子生药学

  • 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1-(4-羟基苯酚)-乙醇合成中药活性物质青心酮的研究

    袁希伟;田艳秋;王文宇;张亚伦;徐德宏;

    青心酮是秃毛冬青叶内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扩血管、护心脏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当前,天然提取和化学合成是青心酮获取的主要途径,但两者都存在固有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研究对重组大肠杆菌经绿色廉价培养基培养之后,在常温常压下全细胞转化1-(4-羟基苯酚)-乙醇合成青心酮进行了探索。首先,该研究成功构建了只含HpaBC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S1,以及含有Hped基因和HpaBC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S3。然后,通过全细胞转化实验鉴定了S1和S3从各自底物合成青心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4个因素(底物浓度、IPTG浓度、诱导温度、转化温度)对S3全细胞转化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转化温度>诱导温度>IPTG浓度>底物浓度,最佳组合为转化温度35℃、IPTG浓度0.1 mmol·L~(-1)、诱导温度25℃和底物浓度10 mmol·L~(-1)。最后,以最佳组合条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转化时间对青心酮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转化时间不断延长,青心酮产量会稳步增加。当转化时间达到72 h时,青心酮的最高产量为260 mg·L~(-1),产率为17%。总之,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1-(4-羟基苯酚)-乙醇合成青心酮的目的,这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物转化法合成青心酮奠定了前期基础。

    2025年05期 v.50 1187-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5 ]

制剂与炮制

  • 盐炙车前子调控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改善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沈鑫蕾;朱清如;余文凯;周莉;单琪媛;张易航;鲍旖旎;曹岗;

    探讨盐炙车前子对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选取36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盐炙车前子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手术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造模和灌胃给药周期均为14 d。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水平;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及Masson染色评价肾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纤连蛋白(fibronectin, F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测定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关键基因扭曲家族bHLH转录因子1(twist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1,TWIST1)、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1(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SNAI1)、E盒结合锌指蛋白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1,ZEB1),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体外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纤维化模型,考察盐炙车前子对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抑制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和Western blot进一步研究盐炙车前子缓解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盐炙车前子能明显降低UUO大鼠血清Scr、BUN水平,减少肾小管损伤和胶原沉积;也可显著抑制UUO大鼠肾脏组织及TGF-β刺激HK-2细胞中FN、collagenⅠ、vimentin、α-SMA的蛋白表达,以及SNAI1、ZEB1、TWIST1、IL-1β、IL-6、TNF-α的基因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盐炙车前子含量显著增加的成分主要富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且盐炙车前子能显著降低UUO大鼠肾脏组织及TGF-β诱导HK-2细胞中MAPK通路关键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的磷酸化水平。综上所述,盐炙车前子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发挥对肾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2025年05期 v.50 1195-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5 ]
  • 牡蛎(近江牡蛎)药材、煅牡蛎饮片及其标准汤剂的物相变化及量质传递分析

    张洪怡;周靖惟;刘佳雯;费文波;黄仕如;陈玉梅;李重阳;李菲菲;马巧伶;王福;胡媛;刘友平;陈士林;陈林;陈鸿平;

    该研究对17批牡蛎(近江牡蛎)“药材-煅制饮片-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物相变化及量质传递进行分析。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其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_3)含量,计算出膏率和转移率,牡蛎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的CaCO_3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94.39%~98.80%、95.03%~99.22%、84.58%~90.47%,药材-饮片得率范围96.85%~98.55%,CaCO_3转移率范围96.92%~99.27%,饮片-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2.86%~5.48%,CaCO_3转移率范围2.59%~5.13%。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 XRF)分析结果显示三者主要含钙(Ca)、钠(Na)、镁(Mg)、硅(Si)、氯(Cl)、溴(Br)、铝(Al)、铁(Fe)、铬(Cr)、锰(Mn)、钾(K)等元素,化学计量学结果显示药材-饮片差异性元素Cr、Fe、Si相对含量增加,饮片-标准汤剂Mg、Al、Br、K、Cl、Na等差异性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X-ray diffraction, XRD)技术建立了牡蛎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的XRD特征图谱,分析可见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过程中,三者主要物相均为方解石型CaCO_3,未见晶型的转变或新物相的产生。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技术建立了牡蛎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的FTIR特征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药材中存在O-H、C-H、C=O、C-O和CO_3~(2-)等基团的内部振动,煅制后因有机质成分损失,饮片及其标准汤剂未见C-H、C=O、C-O等基团对应的特征峰信息。综上,该研究通过测定CaCO_3含量,计算出膏率和转移率,比较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三者的元素变化,FTIR特征图谱及XRD特征图谱的差异,阐明了牡蛎药材-煅牡蛎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量质传递及物相变化,结果合理可靠,为后续煅牡蛎(近江牡蛎)配方颗粒的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为牡蛎等介类中药“药材-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2025年05期 v.50 1209-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79 ]

化学

  • 地胆草中1个新的三萜

    丁祖霄;谢红茜;陈林;郝俊杰;罗艳秋;江志勇;徐士奎;

    采用硅胶柱色谱、C_(18)柱色谱、MCI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手段对地胆草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通过1D NMR、2D NMR、MS、IR等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β-hydroxy-6β,7β-epoxytaraxeran-14-ene (1)、3β-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2)、D-friedoolean-14-ene-3β,7α-diol (3)、3β-hydroxy-11α-methoxyolean-12-ene (4)、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e (5)、11α-hydroxy-β-amyrin (6)、betulinic acid (7)、3β-hydroxy-30-norlupan-20-one (8)、6-acetonylchelerythrine (9)、4′,5′-dehydrodiodictyonema A (10)。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除化合物2、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5年05期 v.50 1224-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7 ]
  • 桐叶千金藤中2个新的原小檗碱型生物碱

    代伟华;崔鑫涛;涂渝娇;蒋蕾;袁琳;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RP-18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桐叶千金藤Stephania hernandifolia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得到4个生物碱,分别为(-)-8-oxo-2,3,4,10,11-pentamethoxyberberine (1)、(-)-8-oxo-11-hydroxy-2,3,4,10-tetramethoxyberberine (2)、N-反式阿魏酰酪胺(3)、N-顺式阿魏酰酪胺(4)。化合物1和2为新的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化合物3和4为已知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酶与其底物4-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NPG)的体外酶促反应来检测化合物1、3、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和4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09±0.42)、(31.25±1.14)μmol·L~(-1)。

    2025年05期 v.50 1231-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8 ]

药理

  • 基于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胃复春胶囊的作用机制

    杜羽佳;任娅迪;庄严;李恩泽;苗俊豪;于春月;

    探讨核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胃复春胶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潜在分子机制。将9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和造模组,正常饲养组常规饮食;造模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综合造模法建立胃癌前病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120μg·mL~(-1) MNNG自由饮用、0.05%雷尼替丁饲料联合饥饱失常。15周后,正常饲养组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NF-κB激活剂组(C-BA组)和空白-NF-κB抑制剂组(C-PDTC组);造模组继续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胃复春胶囊组(WFC组)、模型-NF-κB激活剂组(M-BA组)和模型-NF-κB抑制剂组(M-PDTC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无菌水灌胃,每日1次;WFC组按照成人等效剂量(体质量60 kg)的6倍(432 mg·kg~(-1))给药,每日1次;C-BA组和M-BA组予NF-κB激活剂桦木酸(BA)腹腔注射,10 mg·kg~(-1),每周2次;C-PDTC组和M-PDTC组予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DTC)腹腔注射,50 mg·kg~(-1),每周2次;干预4周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胃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胃黏膜中NF-κB/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中NF-κB/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BA组和M-BA组黏膜炎症、炎症活动程度、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评分显著升高,模型组和M-BA组异型增生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WFC组黏膜炎症、炎症活动程度及腺体萎缩评分显著降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评分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C-BA组胃组织中IL-1β、IL-6、IL-18、TNF-α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IL-10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和C-BA组胃黏膜中NF-κB p65、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含有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表达均显著升高,NF-κB p65、NLRP3和ASC阳性表达面积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WFC组胃组织中IL-1β、IL-6、IL-18、TNF-α、IL-10水平显著降低,M-PDTC组胃黏膜中IL-1β、IL-18、TNF-α水平显著降低;WFC组和M-PDTC组胃黏膜中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NLRP3、caspase-1表达显著降低,NF-κB p65、NLRP3和ASC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降低。综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与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胃复春胶囊能够缓解黏膜炎症、改善腺体萎缩、部分逆转肠上皮化生、减轻异型增生,延缓“炎-癌转化”进程,并且能有效下调胃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及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5期 v.50 1236-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65 ]
  • 五苓散对TGF-β1诱导HK-2细胞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吴君;荆雪宁;孟繁伟;孔晓妮;苗久旺;张彩霞;李海伦;韩芸;

    观察五苓散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抗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体外培养HK-2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模型组、五苓散含药血清低剂量组(2.5%)、五苓散含药血清中剂量组(5.0%)和五苓散含药血清高剂量组(10.0%),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TGF-β1造模。采用CCK-8分析不同浓度五苓散在含有或者不含有TGF-β1刺激HK-2细胞活性的影响。qPCR法检测纤维化关键分子肌动蛋白α2(Acta2)、Ⅰ型胶原α1(Col1α1)、Ⅲ型胶原α1(Col3α1)、金属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纤连蛋白1(Fn1)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采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化试剂盒分析五苓散对TGF-β1诱导HK-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并通过qPCR和免疫荧光法分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表达。CCK-8结果显示,五苓散最佳给药质量分数分别为2.5%、5.0%、10.0%;与对照组比较,TGF-β1模型组纤维化关键分子(Acta2、Col1α1、Col3α1、Timp1、Fn1)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和IL-4)的水平显著升高;与TGF-β1模型组比较,五苓散给药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纤维化关键分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五苓散能够显著增加TGF-β1刺激HK-2细胞中GSH-Px、CAT和SOD的活性,并且显著抑制MDA的水平。此外,与对照组比较,TGF-β1模型组Nrf2、HO-1和NQO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五苓散干预后,能够显著增加Nrf2、HO-1和NQO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在TGF-β1刺激的HK-2细胞模型中抗氧化应激酶(GSH-Px、CAT和SOD)和Nrf2信号与纤维化关键分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五苓散能够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抑制TGF-β1诱导HK-2细胞纤维化。

    2025年05期 v.50 1247-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0 ]
  • 基于线粒体生物发生探讨人参总次苷对缺氧下H9c2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袁中杰;肖悦;刘真;张爱群;李彬;高尚先;

    探讨人参总次苷对缺氧下H9c2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通过观察H9c2细胞活性和计算细胞凋亡率筛选出适宜的人参总次苷、抗霉素A复合物(AMA)、辅酶Q10(CoQ10)干预浓度和缺氧时长。将对数生长期的H9c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总次苷组、AMA组、人参总次苷+AMA组、CoQ10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加入相应的干预药物后缺氧培养。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化学发光法测试盒和肌酸激酶(CK)比色法测试盒检测各组细胞中ATP的含量和CK的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核呼吸因子(NRF)-1、NRF-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以及Na~+-K~+-ATPase蛋白的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NRF-2、PPARα和线粒体DNA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X1)、线粒体NADH脱氢酶第一亚基(ND1)、ND2 mRNA的表达。筛选人参总次苷、AMA和CoQ10的干预浓度分别为7.5μg·mL~(-1)、10μmoL·L~(-1)、1×10~(-4) mol·L~(-1)。选择缺氧6 h为干预时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9c2细胞中ATP的含量和CK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上升;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NRF-2、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线粒体DNA中TFAM、COX1、ND1、ND2 mRNA的表达以及Na~+-K~+-ATPase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人参总次苷组和CoQ10组细胞中ATP的含量和CK活性升高,凋亡率降低;人参总次苷组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下降,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上升,NRF-2蛋白表达上升,线粒体DNA中TFAM mRNA表达升高;AMA组ATP的含量和CK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上升,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NRF-2、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线粒体DNA中TFAM、COX1、ND1、ND2 mRNA表达以及Na~+-K~+-ATPase蛋白表达下降。与人参总次苷组相比,人参总次苷+AMA组细胞中ATP的含量和CK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上升,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NRF-2、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线粒体DNA中TFAM、COX1、ND1、ND2 mRNA表达下降。与AMA组相比,人参总次苷+AMA组CK活性升高,凋亡率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8、caspase-9表达下降,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PGC-1α、ERRα、NRF-1、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上升,线粒体DNA中TFAM、COX1、ND1、ND2 mRNA表达以及Na~+-K~+-ATPase蛋白表达上升。因此,人参总次苷能够提高缺氧下H9c2细胞中ATP的含量和CK活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GC-1α、ERRα、NRF-1、NRF-2、PPARα、TFAM的表达,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有关。

    2025年05期 v.50 1255-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74 ]
  • 钩毛茜草素C靶向cathepsin D诱导自噬体积累抑制胃癌的作用研究

    张亮;陈俊杰;顾曼香;钟一帆;司渊;刘莹;

    探讨钩毛茜草素C(RuC)抑制胃癌的分子机制。选取AGS和MGC803细胞株作为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RuC处理细胞后,通过CCK-8法、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TCA)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RuC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透射电镜检测亚细胞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C3荧光聚点;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溶酶体状态;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的表达及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TSD)的表达;SuperPred在线预测与RuC结合的靶点蛋白;通过分子对接分析RuC与CTSD的作用位点;采用靶点稳定性药物亲和反应实验检测RuC与CTSD的直接结合作用。结果发现,RuC在低浓度剂量下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RuC对AGS和MGC803细胞24 h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422、2.697μmol·L~(-1)。1、2、3μmol·L~(-1) RuC处理24 h后,AGS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1.0%±1.5%、28.0%±0.5%、18.2%±0.5%,MGC803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6.0%±0.5%、23.3%±1.0%、11.8%±1.0%,均明显减少。透射电镜检测显示RuC促进胃癌细胞自噬体增加;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胃癌细胞LC3荧光聚点随RuC剂量增加。RuC上调胃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的表达。吖啶橙染色表明RuC可致溶酶体酸性环境改变。SuperPred在线预测发现CTSD是RuC的潜在靶点蛋白。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RuC诱导胃癌细胞中CTSD的非活性前体表达上调。CTSD活性检测表明RuC可降低CTSD的活性。分子对接模拟发现RuC与CTSD的底物结合区域结合,与其中的Tyr205、Asp231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微量热泳动实验、靶点稳定性的药物亲和反应实验进一步确证RuC与CTSD具有直接结合作用。综上表明,RuC通过靶向结合下调CTSD表达而抑制溶酶体活性,进而诱导胃癌细胞自噬体积累。

    2025年05期 v.50 1267-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8 ]
  • 大黄蛰虫丸通过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细胞凋亡而延缓心脏衰老的作用机制

    刘文杰;涂玥;何伟明;刘思逸;潘刘云馨;温开智;李成娟;韩超;

    研究大黄蛰虫丸(DHZCP)延缓心脏衰老(HA)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DHZCP延缓HA的靶点和潜在作用机制,并采用DHZCP含药血清对D-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心肌细胞关键靶点和通路进行体外实验验证。通过TCSMP数据库筛选DHZCP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起作用的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整合HA相关靶点;将DHZCP活性成分靶点与HA靶点取交集后,通过STRING 12.0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基于degree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pac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预测作用机制;并通过AutoDock 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共筛选DHZCP活性成分靶点774个,HA相关靶点4 520个,取交集后共得到交集靶点510个,其中核心靶点有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和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A(HIF1A)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DHZCP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长寿信号通路和凋亡等发挥作用。结合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进行验证。CCK-8检测显示,D-gal能显著抑制H9c2细胞增殖,DHZCP含药血清能增加H9c2细胞活性;SA-β-gal染色检测显示,D-gal组蓝绿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DHZCP含药血清可以减少蓝绿色阳性细胞数量;TUNEL染色检测显示,DHZCP含药血清可以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经DHZCP含药血清处理后,Klotho、BCL-2、p-PI3K/PI3K、p-AKT1/AKT1和HIF-1α蛋白表达上调,P21、P16、BCL-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受抑制。结果表明,DHZCP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发挥延缓HA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2025年05期 v.50 1276-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06 ]
  • 基于“肠道菌群-甘油磷脂代谢-巨噬细胞极化”途径探讨黄蜀葵花总黄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抑郁共病机制

    陆长叶;袁晓敏;何林海;冒佳蓉;陈玉根;

    探讨黄蜀葵花总黄酮(TFA)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重塑甘油磷脂代谢,进而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与抑郁共病的作用机制。建立慢性束缚应激(CRS)与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抑郁共病小鼠模型。采用TFA干预后的粪菌移植(FMT)实验,FMT供体组小鼠经造模及给药后取粪便制备菌液,FMT受体组小鼠经抗生素干预后予供体组菌液灌胃,继而进行UC抑郁造模。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并检测小鼠脑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评估抑郁样行为,检测小鼠脑、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检测CD86、CD206 mRNA水平评估巨噬细胞极化状态;采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广靶脂质组学检测FMT后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将TFA显著调节的差异肠道微生物与脂质做关联分析;体外实验中,使用代表性甘油磷脂代谢物及甘油磷脂抑制剂干预Raw264.7巨噬细胞,检测TNF-α、IL-6、IL-1β、CD86、CD206 mRNA水平。结果显示,TFA及其干预后的FMT可明显改善UC抑郁共病小鼠抑郁样行为及肠道炎症,明显下调脑、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及明显下调脑、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及CD86 mRNA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显著上调CD206 mRNA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高剂量组效果更加显著。TFA干预后的FMT显著纠正了UC抑郁共病小鼠甘油磷脂代谢紊乱,差异肠道菌群与甘油磷脂存在显著相关性。体外实验显示,甘油磷脂代谢物尤其是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显著上调促炎细胞因子及CD86 mRNA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甘油磷脂抑制剂效果反之。结果表明,TFA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重塑甘油磷脂代谢,进而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有效治疗UC抑郁共病。

    2025年05期 v.50 1286-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62 ]
  • 桂枝通络片通过抑制CD72hi巨噬细胞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何星灵;李思静;李姿儒;刘东华;张小娇;何欢;董晓明;龙文杰;张维维;廖慧丽;鲁路;杨忠奇;倪世豪;

    探讨桂枝通络片(GZTL)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model)组,GZTL高、中、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ATV)组,取同周龄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control)。除control组外,ApoE~(-/-)小鼠通过高脂喂养建立AS模型,持续灌胃给药8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血瘀表现,记录体质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sson和油红O染色评价主动脉斑块病变及稳定性;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获取单细胞测序数据,分别分析CD72hi巨噬细胞(CD72hi-Mφ)在AS患者与小鼠主动脉中的表达差异;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中CD72hi-Mφ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主动脉IL-1β、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主动脉斑块病变、坏死核心与脂质沉积的面积占比均明显增加,胶原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增多;血清TC、TG、LDL-C含量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主动脉组织IL-1β、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model组比较,GZTL各剂量组及ATV组体质量均有降低趋势,GZTL中、高剂量和ATV组主动脉斑块病变、坏死核心与脂质沉积的面积占比均显著改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细胞凋亡减少;血清TC、TG、LDL-C含量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单细胞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动脉组织比较,AS患者颈动脉斑块病变处CD72hi-Mφ信号明显升高;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CD72hi-Mφ和一系列促炎因子在AS小鼠主动脉中的表达显著升高,GZTL干预可使其表达量降低。综上,GZTL可能通过抑制CD72hi-Mφ缓解AS。

    2025年05期 v.50 1298-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97 ]
  • 半夏泻心汤重塑色氨酸代谢抑制结肠癌进展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蒋义芳;黄渝清;赖恒周;李雪珂;龙柳伊;由凤鸣;旷歧轩;

    探究半夏泻心汤通过重塑色氨酸代谢抑制结肠癌进展的效应及机制。将Balb/c小鼠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半夏泻心汤低剂量(BXD-L)组和半夏泻心汤高剂量(BXD-H)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皮下注射CT26-Luc细胞建立结肠癌模型,并予以半夏泻心汤进行干预。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和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肿瘤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CD8~+ T细胞浸润情况和数目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变化;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血清中色氨酸(Trp)代谢变化,并测量肿瘤组织中色氨酸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原癌基因MYC、溶质载体基因家族7成员5(SLC7A5)蛋白及mRNA水平变化。同时,在体外建立“CT26结肠癌细胞+CD8~+ T细胞”共培养模型,予以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干预,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CT26细胞活性,分别测量CT26细胞和CD8~+ T细胞Trp含量、CD8~+ T细胞IFN-γ和IL-2的分泌情况;采用RT-qPCR法检测CT26细胞中MYC、SLC7A5 mRNA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干预后,可明显抑制小鼠结肠癌肿瘤增长,减轻瘤质量、缩小肿瘤体积;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细胞排列稀疏,且有不同程度的片状坏死区,且肿瘤组织中增殖标志物Ki67水平表达降低;半夏泻心汤可升高肿瘤组织中IFN-γ、IL-2含量,同时上调CD3~+/CD8~+ T细胞比例,并且降低Trp、IDO1、MYC和SLC7A5含量。体外共培养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可降低CT26细胞对Trp的摄取、增加CD8~+T细胞Trp含量,并增强CD8~+T细胞IL-2、IFN-γ的分泌,同时降低CT26细胞中MYC、SLC7A5 mRNA含量。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MYC/SLC7A5通路重塑结肠癌Trp代谢,调复CD8~+ T细胞对Trp摄取而增加其细胞毒性,从而抑制结肠癌发展。

    2025年05期 v.50 1310-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5 ]
  • 香青兰总黄酮对缺氧缺糖/复氧损伤和内质网应激诱导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天;刘砥威;王桐叶;张兴宇;邢建国;郑瑞芳;

    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TFDM)对大鼠H9c2细胞通过缺氧缺糖/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 OGD/R)损伤和衣霉素(tunicamycin, TM)建立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OGD/R或TM)组,TFDM低、中、高(12.5、25、50μg·mL~(-1))剂量组。体外构建OGD/R损伤模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TFDM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 CKMB)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lucose regulatory protein 78,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 CHOP)、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protein, Bax)的表达。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TM诱导ERS模型中,Western blot检测TM组中ERS通路相关蛋白GRP78、CHOP、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X-框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NA-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 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ATF6、磷酸化ATF6(phospho-ATF6,p-ATF6)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半胱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2,caspase-12)、活性caspase-12(cleaved caspase-12,cleaved caspase-1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GRP78、CHOP、PERK和ATF6的基因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OGD/R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上清液LDH和CKMB水平显著升高;与OGD/R组相比,TFDM组细胞上清液LDH和CKMB水平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ERS相关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OGD/R组相比,TFDM组ERS相关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UNEL法显示TFDM处理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TM诱导ERS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TM组ERS相关基因的表达及ERS相关蛋白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TM组相比,TFDM组ERS相关基因的表达及ERS相关蛋白和凋亡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果提示,OGD/R损伤H9c2细胞模型中存在ERS,且TFDM能有效抑制ERS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S通路相关蛋白和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2025年05期 v.50 1321-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23 ]
  • 灵仙新苷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

    赵梓彤;涂鹏程;孙孝先;潘娅岚;郭杨;王礼宁;马勇;

    明确灵仙新苷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免受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采用骨片法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鉴定BMSCs;在正常培养状态(37℃,5%CO_2)和缺氧状态(37℃,90%N_2,5%CO_2)培养BMSCs,同时使用灵仙新苷进行干预,将BMSCs分为空白组(正常状态培养)、灵仙新苷组(正常状态培养+灵仙新苷)、缺氧24 h组(缺氧状态培养24 h)、灵仙新苷缺氧24 h组(缺氧状态培养24 h+灵仙新苷)、缺氧48 h组(缺氧状态培养48 h)、灵仙新苷缺氧48 h组(缺氧状态培养48 h+灵仙新苷)、缺氧72 h组(缺氧状态培养72 h)、灵仙新苷缺氧72 h组(缺氧状态培养72 h+灵仙新苷)8组,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MitoTracker?Red CM-H2XRo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总量,DCFH-DA荧光探针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和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灵仙新苷可以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空白组相比,缺氧组的BMSCs凋亡率显著增加,线粒体数量显著减少,ROS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OPA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相同缺氧时间下的缺氧组相比,灵仙新苷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线粒体数量显著增多,ROS水平显著下降,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OPA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由此得出,灵仙新苷可能通过调控OPA1来维持BMSCs线粒体稳态,从而发挥对缺氧环境下的BMSCs的抗凋亡作用。

    2025年05期 v.50 1331-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2 ]
  • 基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探讨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戴国梁;陈泽瑀;王艳军;边欣芳;陈瑜洁;孙冰婷;王晓勇;居文政;

    基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探讨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运用UHPLC-Orbitrap Exploris 480对交泰丸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基于在线数据库获取交泰丸成分作用靶点及抑郁症疾病靶点,利用STRING和Cytoscape 3.7.2构建交泰丸治疗抑郁症核心靶点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及“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构建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抑郁小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交泰丸,观察小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运用UHPLC-Orbitrap Exploris 120对抑郁模型小鼠血清代谢谱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并构建“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网络进行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整合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交泰丸相关成分34个,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核心靶点143个,上述靶点主要涉及鞘脂、神经营养因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交泰丸可显著改善CUMS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及海马组织病理形态。此外,交泰丸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血清中参与鞘脂代谢、卟啉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的32种代谢物具有显著回调作用,进一步整合分析显示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卟啉代谢可能是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关键通路。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初步阐明交泰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进一步为交泰丸抗抑郁的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50 1340-1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93 ]
  • 基于凋亡和氧化应激研究四逆汤减轻大鼠坐骨神经冷冻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康;刘俊;周麟岚;刘云霄;杜春林;梅孝枝;黄英如;

    冷冻保存是目前用于同种异体组织体外保存的主要技术,但往往因保存过程中的低温、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冷冻保存失败。该研究基于四逆汤抗氧化、抗凋亡的药理特性,探讨其减轻大鼠坐骨神经冷冻保存损伤的可能性。按照《中国药典》煎煮四逆汤,经CCK-8法评估四逆汤对Rsc96细胞的毒性,选取质量浓度4、8、16 mg·mL~(-1)作为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用于大鼠坐骨神经冷冻保存,并设置空白组和新鲜神经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检测冷冻保存后神经组织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冷冻保存后神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半胱天冬蛋白酶8(caspase-8)]的表达水平,以及促进神经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体外表达;通过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评估冷冻保存后神经组织氧化损伤。最后将冷冻保存后的神经用于同种异体移植,移植术后1周,CD4~+、CD8~+ T淋巴细胞表面蛋白荧光双染评估移植神经段炎症细胞入侵,ELISA法评估受体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移植术后20周,电生理和神经丝蛋白NF200染色评估移植后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显示,低于32 mg·mL~(-1)的四逆汤对Rsc96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在体外神经冷冻保存中,与空白组相比,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ROS和MDA的产生明显减少,高剂量组NGF和BDNF蛋白体外表达水平及ATP、SOD、GSH的生成明显增加;移植术后1周的排斥反应方面,与新鲜神经对照组比较,四逆汤低、中剂量组移植段神经CD4~+、CD8~+ T细胞入侵和受体血清IL-1、IFN-γ、TNF-α表达均下调;移植术后20周神经的再生方面,与空白组和新鲜神经对照组相比,四逆汤中、高剂量组电生理检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神经传导速度(NCV)、神经丝蛋白NF200荧光染色结果均较好。结果表明,四逆汤对大鼠坐骨神经冷冻保存发挥了保护作用,在组织、器官体外保存领域具有潜力。

    2025年05期 v.50 1351-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1 ]

药代动力学

  • 山茱萸抵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享锋;吴宇;杨超燕;廖华卫;陈艳芬;何新;王颖芳;梁晋如;

    探讨山茱萸抵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及其特征性成分的体内存留特性。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小鼠心肌缺血模型,以山茱萸水提物干预后,通过心脏组织病理学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来评价整体药效;通过心脏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山茱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代谢标志物,并富集效应代谢通路;通过心脏和血清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Ⅰ的药代动力学分析,获取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依据自定义权重系数进行整合,得到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在心肌缺血小鼠心脏和血清中的整合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小鼠经山茱萸干预后,心脏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减轻[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血清CK-MB和cTn-I的水平降低(P<0.01);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了心脏中31个、血清中35个造模后发生改变,给药后被回调的内源性代谢物,即山茱萸抵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代谢标志物;这些代谢物富集出了心脏中6条、血清中5条效应代谢通路;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的主要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心脏中T_(max)为1 h,t_(1/2)为(1.52±0.05)h;血清中T_(max)为1 h,t_(1/2)为(1.56±0.50)h;药-时曲线均呈现双峰现象。综上所述,山茱萸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能与其对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整合药代动力学可反映山茱萸特征性成分群在生物体内的整体存留特性。

    2025年05期 v.50 1363-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6 ]
  • 淫羊藿-川芎治疗骨关节炎大鼠的药效学及PK-PD模型研究

    吴恩慧;章建华;陈文钧;王娅红;尹华;

    研究淫羊藿-川芎中各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的相关性,阐明淫羊藿-川芎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采用Hulth法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各组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检测多成分的血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3、MMP-13、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作为药效学指标。结合权重系数,计算整合PK、PD数据,通过Sigmoid E_(max)拟合模型评价淫羊藿-川芎药对配伍增效作用,进行量-效-时相关性分析。淫羊藿组、川芎组、淫羊藿-川芎组的PK-PD模型分别为E=(1.926×C~(2.652))/(0.136 6~(2.652)+C~(2.652))、E=(1.618×C~(345.2))/(0.118 4~(345.2)+C~(345.2))、E=(2.305×C~(2.786))/(0.240 3~(2.786)+C~(2.786)),淫羊藿-川芎配伍后E_(max)较单用淫羊藿、川芎增大;EC_(50)较单用淫羊藿和川芎加和值减小。MMP-3、MMP-13、IL-1β、NO、TNF-α的浓度与淫羊藿、川芎各成分的质量浓度存在相关性,且配伍优于单用。淫羊藿、川芎、淫羊藿-川芎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MMP-3、MMP-13、IL-1β、NO、TNF-α来治疗骨关节炎。

    2025年05期 v.50 1377-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02 ]
  • 基于LC-MS/MS的金铃子散单味药及复方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胡楠;孟彦彬;单思雨;郑双双;王迎寒;王岚;刘玉玲;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探讨金铃子散配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血药浓度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测定大鼠灌胃金铃子散中单味药及复方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有效成分川楝素、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的含量,随后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比较金铃子散单味药及复方中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发现与单味药比较,复方中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曲线下面积(AUC_(all))、达峰浓度(C_(max))明显升高,川楝素AUC_(all)、C_(max)显著下降;复方中3种有效成分滞留时间(MRT)均高于单味药,清除速率(CL/F)均低于单味药(P<0.05)。结果表明配伍后促进了金铃子散中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在体内的吸收,有利于发挥其药理学作用;同时抑制了川楝素的吸收,避免出现毒性反应;同时延长了有效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该研究为探讨金铃子散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50 1385-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44 ]

临床

  • 中成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

    寇梦佳;焦扬;牛洁;

    该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证据图,对近30年中成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估现有证据的有效性及局限性,以期为后续临床实践、科研方向、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检索了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4年6月1日,对纳入文献的临床研究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最终纳入123篇文献,其中干预性研究108篇,观察性研究3篇,二次研究10篇,专家共识2篇。涉及33种中成药,其中丹红注射液使用最广泛,多数研究周期在1~3个月,样本量50~100例,常与激素或西医常规联合治疗,中成药使用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现象。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肺功能、血气分析、总有效率等,存在安全性报告不足、中医特色不明显、缺乏长期结局指标以及评价主观性过强等问题。方法学质量评价方面,随机对照试验(RCT)存在随机化及结局指标测量的偏倚,并有选择性报告的风险。Meta分析则在方案注册、文献排除清单列举、利益冲突披露等方面报告不足。专家共识在制订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方面缺乏规范。目前,中成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证据质量亟待提高,建议未来的研究应注重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提高研究的标准化与可重复性。同时,应结合中医药理论,建立适合中成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结局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发掘中成药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力。

    2025年05期 v.50 1392-1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93 ]
  • 阴阳攻积丸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与获益患者特征分析

    王磊;姚超越;詹洁茹;孙晓霞;余忠信;梁晓亚;王建;龚雪;魏大荣;

    阴阳攻积丸具有扶正祛邪、散结消肿等功效,是治疗肠道积聚的常用中药方剂。为观察阴阳攻积丸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获益患者的临床特征,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注册登记的单臂临床试验。共纳入拒绝或无法耐受西医标准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采用阴阳攻积丸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的不良事件,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安全性,分析患者不同基线特征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所有入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3个月,其中30.1%的患者PFS超过12.0个月;分层分析显示,发病部位为结肠和直肠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8.4、4.7个月;肿瘤负荷高、中、低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0、4.7、10.8个月;RAS/BRAF野生型、突变型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9、6.9个月;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70分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9、6.5个月;阴阳攻积丸治疗≥6、3~6、≤3个月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8.0、5.2、4.2个月;中医脏腑辨证含脾、肾、肝、肺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8.3、6.7、7.3、5.6个月;中医病理因素含痰、湿、瘀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0、7.3、6.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白细胞减少、食欲低下、疲乏、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4.2%、34.6%、42.3%、32.7%、17.3%。结果表明,阴阳攻积丸联合卡培他滨片显示出潜在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其获益患者具有低肿瘤负荷、发病部位为结肠、KPS评分≥80分、口服中药时间长、中医辨证含脾或肝的临床特征。

    2025年05期 v.50 1404-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8 ]
  • 基于“心-脑”轴心脑同治理论探讨天芎颗粒在高血压病中的运用

    孟醒;王朋倩;熊兴江;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备受全球关注。随着心脑相关中西医理论的不断研究与进展,《Science》等国际期刊越来越关注现代医学心脏与脑之间的功能交互作用,即“心-脑”轴,又称“心血管-脑”回路。心与脑之间通过“心-脑”轴以相互调节和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调控的“心-脑”轴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医学中,心与脑之间存在以血同源、血脉相连、同主神明的特点,心系、脑系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以及中医病机特征,这也是中医学心脑同治的基础。传统心脑同治理论与“心-脑”轴不谋而合。现代研究发现,心脏、脑是高血压病的主要靶器官。长期高血压病容易引起以左心室肥厚和扩大为主的结构性改变,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可使脑部结构、血液供应以及功能发生变化,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脑病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历史悠久。团队基于高血压病阳亢血瘀的病机特点,以潜阳活血为核心治则治法,经大量临床探索及实验研究形成有效经验方——天芎颗粒,在平稳降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减轻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天芎颗粒对心脑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心脑相关症状与心室肥厚、脑保护的药理作用等方面。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天芎颗粒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靶向线粒体自噬调控NLRP3介导的炎性小体活化有关,而NLRP3炎性小体活化介导细胞焦亡是高血压病的重要机制。下一步,团队将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特异性下调NLRP3表达的腺相关病毒,病毒追踪技术,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构建心脏去交感神经模型,从在体、离体层面进一步揭示天芎颗粒对高血压病大鼠心-脑交互作用机制。综上,基于“心-脑”轴心脑同治理论探索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策略,很可能是高血压病新药研发的新方向,也是干预高血压病的新靶点与新依据。

    2025年05期 v.50 1412-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17 ]
  • 基于氧化应激从玄府-气液-三焦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

    窦玉珠;戴启刚;

    玄府是气升降出入的道路门户,人体基于玄府功能、脾胃升降、三焦升降的出入运化,具有实时性、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点,在脏腑精神、形体官窍等的生成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炎症反应和鼻黏膜上皮细胞病理损伤与免疫活性调控中作用广泛,是加重AR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影响机制,与玄府-气液-三焦功能失常而致病的病机高度一致。近年来,AR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剂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活性氧、呼出气一氧化氮、丙二醛等的增多成为AR早期诊断的有利依据。大量通过抗氧化发挥抗炎、抗过敏和免疫调控作用的经典方、经验方和新型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中医药治疗AR的积极作用,为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AR中医病机奠定基础。因此,该文通过系统讨论玄府-气液-三焦与鼻鼽关系,结合氧化应激机制认识玄府-气液-三焦病机,从而从外用中药制剂以开鼻玄府,配发散、搜剔、香窜、温通、通下,开玄防病与中土升降枢转,以及温阳化气行水并清风抑木,探究基于氧化应激从玄府-气液-三焦论治儿童AR的验法。

    2025年05期 v.50 1419-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9 ]

学术探讨

  • 基于产业化实践的500余种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剖析及应用思考

    刘勇;张军;董新海;周林;孙冬梅;毛福林;李振雨;黄磊;刘金来;

    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至今,国家药典委员会迄今已颁布国家标准296个,各省也陆续制定省级标准进行补充,促进了配方颗粒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实施国省标3年多来,对配方颗粒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有了不断深入的理解和生产实践积累,继而也涌现出一系列疑难问题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如何基于配方颗粒特点制定药材与饮片质控策略,高标准要求下如何控制制造成本、如何提升合格率及产品稳定性等。基于从事配方颗粒标准与工艺技术工作的经历,对已颁布的国家和江西省标准,从品种来源与炮制类别、出膏率与挥发油工艺特点、安全性指标控制、特征图谱/指纹图谱制定特点、含量测定制定特点、国家与省级标准制定差异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剖析,以期为配方颗粒产业同行一方面呈现配方颗粒标准的特点,加深对标准不同指标的认识理解,为建立配方颗粒工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从产业化实践的角度对配方颗粒生产质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提出建议。

    2025年05期 v.50 1427-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