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茜茹;孙德志;沈磐;黄从书;李永芳;高月;周维;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对复杂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其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不明,且缺乏科学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研发。随着人工智能、仿生生物学等前沿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细胞画像、器官芯片等技术和产品的涌现,有望实现基于模型宏、微观性状或特征变化的中药及其组分功效的高通量鉴别,为中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因此,作为全新药物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表型药物筛选在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表型药物筛选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显著提升了新药早期发现率及后期研发成功率,逐渐成为全新药物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通过探讨中药创新药物发现的潜力及挑战,结合表型药物筛选在新药发现中的优势,详细阐述了在细胞画像、深度学习和器官芯片等前沿技术的支持下,表型药物筛选技术的应用如何推动传统中医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4年12期 v.49 3125-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40 ] - 李莞婷;夏欢;楚心雨;夏桂阳;卫晓红;林生;
中药单味制剂又称“单方成药”,是指由传统单味中药、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含有效成分)作为处方,通过现代化研究、生产制成的中成药。其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是中药新药研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优化,中药新药研发动力十足,中药单味制剂的发展也呈现出利好的趋势。但因同时存在构成比例不均衡、适应症有待拓展、基础研究尚待继续深入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现有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尚存在较大开发空间。该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单味制剂,检索查阅相关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专利申请、产业化等信息,分析研究中药单味制剂发展现状、特点和难点,为中药单味制剂的开发提供方向。
2024年12期 v.49 3132-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76 ] - 张成才;覃明;王红阳;郭秀芝;闫滨滨;张燕;周利;李阔;王升;郭兰萍;
苍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被大众熟知的中药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倍半萜类和多烯炔类化合物是苍术的主要活性物质,尤其是根茎中的苍术素、苍术酮、β-桉叶醇和茅术醇,具有抗病毒、抗炎、降血糖、抗缺氧、保肝和利尿等药理活性。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进步,在生物学特性和繁殖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因此,该文从生物学特性的角度,对苍术形态学特性、细胞遗传学、生态种植、有效成分及组织培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充分合理地开发苍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2期 v.49 314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583 ] - 吴一峰;王子千;万鑫浩;胡恢权;杨怡琴;艾兵;杨明;伍振峰;
近年来,数值模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离散元法(DEM)是数值模拟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非连续介质模拟的有效手段。参考近年来DEM和中药固体制剂发展研究的相关进展,该文将对DEM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中药固体制剂中应用存在的挑战,以期为推动中药制剂高质量制造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2024年12期 v.49 3152-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54 ] - 王雨;林志健;张冰;
尿酸生成和/或排泄异常均可导致尿酸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尿酸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既往多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是2种不同的疾病,尿酸性肾病属于高尿酸血症的并发症。新近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及痛风性关节炎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提出尿酸盐沉积是其共性病理特征。基于此,该文通过综述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疾病认识,阐述尿酸盐沉积参与尿酸代谢紊乱发展的前沿认知,并结合中医药防治尿酸代谢紊乱的优势作用,为尿酸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有效干预与药物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4年12期 v.49 3160-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2962 ] - 罗云菲;梅志刚;张文丽;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R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室的物理形态(大小、组织构造、顺应性)发生变化的病理过程,是心肌细胞受损后产生病理生理反应和自我修复过程。VRAMI典型病理特征是心肌纤维化(MF),纤维化的心脏组织失去主动收缩及舒张的功能,最终诱导心力衰竭(HF),严重影响心肌梗死(MI)患者治疗预后。内皮间质转化(EndMT)是内皮细胞在胚胎发育期或缺血缺氧等多种病理因素刺激下造成自身物理形态变化和内皮功能缺失,并逐渐获得间充质细胞的典型特征,最终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当EndMT持续进展,将造成胶原过度累积而引发心肌结构受损,进一步加剧VRAMI和MF进程。新近研究显示,EndMT在VRAMI病理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靶向干预EndMT,可有效抑制VRAMI,从而保护心脏功能,有望成为VRAMI防治的新靶点。该文系统复习了新近国内外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EndMT在VRAMI中发挥的作用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中西医创新药物靶向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2024年12期 v.49 3168-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69 ]
- 朱煜文;邓翔;陈莉;申宝德;薛玉叶;杭凌宇;袁海龙;
该实验采用微沉淀法制备波棱瓜子自组装纳米粒(micro-precipitation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MP-SAN),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评价指标进行工艺优化,并对最终工艺的粒径、PDI、Zeta电位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试验考察MP-SAN中去氢双松柏醇(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DA)和波棱甲素(herpetrione, Her)的肠吸收机制。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搅拌转速800 r·min~(-1),搅拌时间5 min,旋蒸温度40℃。所制得的MP-SAN呈现类球状结构且形态均匀,其平均粒径为(267.63±13.27)nm、PDI为0.062 0±0.043 9、Zeta电位为(-46.18±3.66)mV。DA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显著高于空肠段(P<0.05),而Her在回肠段和空肠段的吸收无显著差异。当药物浓度升高时,DA和Her的肠吸收参数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浓度组MP-SAN中DA的K_a和P_(app)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1)。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的加入并未显著影响DA和Her的肠吸收。而加入吲哚美辛后,MP-SAN中DA和Her的吸收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DA和Her可能是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的底物。
2024年12期 v.49 3212-3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61 ] - 方可儿;张海瑞;竹炳;叶宇;陈磊;杜伟锋;葛卫红;
研究续断盐制前后指纹图谱与温补肾阳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寻找续断盐制前后抗肾阳虚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明确盐制对肾阳虚药效的影响提供依据。采用HPLC-DAD建立了续断盐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得到1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11个成分。检测大鼠血清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含量变化,比较续断盐制前后的药效差异。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续断盐制后能够增强肾指数,同一剂量下,生续断和盐续断组间有显著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环磷酸腺苷(cAMP)、皮质酮(CORT)、雌二醇(E_2)、生长激素(GH)、Na~+-K~+-ATP酶(Na~+-K~+-ATPase)、睾酮(T)、甲状腺素(T4)含量均有一定程度上升,环磷酸鸟苷(cGM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生续断高剂量组、盐续断中剂量组、盐续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血清中以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整体结果表明盐续断抗肾阳虚药效强于生续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熵值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续断药效进行评价,筛选出盐制续断抗肾阳虚药效的成分。根据关联度排序变化结果得,续断盐制前后排名上升的成分为马钱苷、绿原酸、续断苷A、川续断皂苷Ⅵ、咖啡酸、异绿原酸B,初步推测这些化合物可能是续断盐制前后治疗肾阳虚的潜在药效成分。确定了续断盐制前后变化的成分,证明了盐续断在治疗肾阳虚方面优于续断,建立了续断盐制前后与治疗肾阳虚的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为后续对盐制续断的药效成分及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12期 v.49 3220-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62 ] - 张颖;邱金清;魏玄;雷璇;唐莹莹;屈琼;赵小梅;张新博;孙静;罗伟;宋逍;
热炎宁合剂是“秦药”优势中成药品种之一,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对热炎宁合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以咖啡酸、虎杖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s),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 CPPs),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获取热炎宁合剂最优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84 g·mL~(-1)、提取温度81℃、提取2次。在最佳提取工艺下采用近红外光谱法(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提取过程中CQAs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 PLS)定量模型,结果显示,4个CQAs定量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_c)和验证集相关系数(R_p)均超过0.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744、6.71、3.95、1.53μg·mL~(-1),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709、5.88、2.92、1.59μg·mL~(-1)。表明该研究优化得到的热炎宁合剂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稳定可靠,所建立的NIRS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可用于提取过程中CQAs含量的快速测定,可为热炎宁合剂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
2024年12期 v.49 3229-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70 ]
- 汪子镟;安帧;刘汉伍;谢锦艳;王浩然;闫喜涛;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C_(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岐山金丝桃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并采用IR、NMR、MS等波谱解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岐山金丝桃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Z)-8-O-β-D-吡喃葡萄糖基-5-辛烯酸甲酯(1)、4-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己酸甲酯(2)、byzantionoside B(3)、9-epi-blumenol C glucoside(4)、corchoionoside C(5)、(6S,9R)-roseoside(6)、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反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绿原酸甲酯(10)、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β-谷甾醇(12)、豆甾醇(13)、豆甾-4-烯-3-酮(14)、β-香树脂醇(15)、胡萝卜苷(16)、sitoindosideⅠ(17)、油酸(18)、α-亚麻酸甲酯(19)、甘油三亚油酸酯(20)、cassipourol(21)。其中化合物1和2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岐山金丝桃苷G、岐山金丝桃苷H。化合物3~5、7~9、17、20~21为首次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11具有显著的抗神经炎症活性,化合物1、3、19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2024年12期 v.49 3242-3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0 ] - 李泽文;李丹;李嘉星;崔颖;陆雅倩;刘志;
该文旨在对鲜人参Panax ginseng根中的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分离技术等方法,对鲜人参根中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人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分别鉴定为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4-烯-3β,12β,20S-三醇(1)和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4-烯-3β,12β,20S-三醇(2)。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人参根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a_1(malonyl ginsenoside-Ra_1)和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a_2(malonyl ginsenoside-Ra_2)。
2024年12期 v.49 3252-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7 ] - 刘青;刘珍伶;易立涛;
采用RP-18反相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桂枝Cinnamomi Ramulus水煎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4,5,10,11-tetrahydroxybisabol-7-ene(1)、4,5,10,11-tetrahydroxybisabolin(2)、1-苯基-1,2,3-丙三醇(3)、(+)-lyoniresinol(4)、苯甲酸(5)和decumbic acid(6)。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化合物2、3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对没药烷型倍半萜化合物2进行抗炎活性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在40μmol·L~(-1)浓度时对NO的抑制率为32.9%;在20μmol·L~(-1)时对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14.5%,未显示出明显活性。
2024年12期 v.49 3258-3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91 ] - 刘恃君;汤杨黔南;陆玉爱;侯师艺;戈玉莹;严婧;李亚梅;夏伯候;
大量研究表明金银花和山银花在有机物上的确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仍然缺少有关两者间无机元素方面的研究。该研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建立非靶向元素组方法,比较金银花和山银花在无机元素上的整体差异,并筛选其差异标志物。同时通过靶向方法定量分析这些差异标志物。非靶向元素组结果表明,得到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金银花和山银花在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2.0,P<0.01和倍数变化值(FC)>1.2或<0.80为筛选原则,确认了锰(~(55)Mn)、铋(~(209)Bi)、镉(~(111)Cd)、铷(~(85)Rb)等4种无机元素为两者的差异标志物。靶向定量结果表明,金银花中~(209)Bi的含量显著高于山银花,而山银花中~(55)Mn、~(111)Cd和~(85)Rb显著高于金银花。该研究所建立的基于ICP-MS的非靶向和靶向元素组方法可显著反映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无机元素的整体差异;从元素的角度探讨两者间差异,可部分反映两者药性上的差异,也为进一步研究金银花与山银花中无机元素质量控制模式的建立和其药理功效奠定了基础。
2024年12期 v.49 3263-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46 ]
- 魏柯健;潘斌辉;杜宇忠;胡月婷;陈素红;吕圭源;俞静静;
该文采用高脂饮食诱导(HFD)肥胖大鼠,研究多甲氧基黄酮对HFD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改善肥胖的作用和机制。实验选取30只正常SD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折麦布0.1 mg·kg~(-1)组、多甲氧基黄酮62.5 mg·kg~(-1)组、多甲氧基黄酮125 mg·kg~(-1)组,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同时各给药组灌胃对应剂量药物。给药期间,定期称量各组大鼠体质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脂、血糖含量,通过ELISA法检测胰岛稳态指标、血清肥胖因子含量,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等指标,称量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的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HE染色观察白色脂肪、棕色脂肪、胰腺的组织形态学,并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棕色脂肪中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多甲氧基黄酮可显著降低HFD肥胖大鼠体质量及Lee′s指数,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糖含量与胰岛素分泌量,提高胰岛素反应活性,缓解胰岛素抵抗;显著调节血清肥胖因子含量;显著降低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脏器湿重及脏器系数;减小白色脂肪细胞直径,减少棕色脂肪、胰岛细胞中脂肪空泡数。经多甲氧基黄酮干预后,HFD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在属水平上对HFD肥胖大鼠肠道中与糖脂代谢有关部分的有益菌丰度增加,有害菌减少。此外,多甲氧基黄酮可提高棕色脂肪中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解耦联蛋白1(UCP1)蛋白相对表达。综上所述,多甲氧基黄酮可能通过影响HFD肥胖大鼠体内胰岛素稳态、血清中肥胖因子含量、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棕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机体对糖、脂的利用,从而改善肥胖症状。
2024年12期 v.49 3270-3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123 ] - 胡朝妙;廖晗禹;姜盛铭;张丽芳;马琪;
基于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研究玉屏风散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作用,探究玉屏风散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潜在机制。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玉屏风散组,同时,另设空白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和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实验期间定期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实验末期测定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实验结束后测定血糖、胰岛素,血脂及相关肝脏功能指标水平;观察肝脏病理损伤变化,检测肝脏单胺氧化酶水平,qRT-PCR法检测IRS/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散组大鼠体质量增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指数降低;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下面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肝脏单胺氧化酶水平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水平降低,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升高;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肝细胞病理性损伤有所减轻。同时,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散组大鼠肝脏IRS1、PI3K和Akt mRNA表达明显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明显降低。以上表明玉屏风散可通过调控IRS/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进而发挥治疗T2DM的作用。
2024年12期 v.49 3280-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064 ] - 肖娜;钱依文;柴程芝;
探讨葛根汤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 HPOA)功能失调的调节作用。采用苯甲酸雌二醇-缩宫素联用构建周期性PD小鼠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葛根汤组和布洛芬组,检测各组小鼠扭体反应,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脏器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F_(2α)(prostaglandin F_(2α), PGF_(2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雌激素(estrogen, E_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垂体组织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R)、卵巢组织中促卵泡生成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和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 LHR)、子宫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 ER)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小鼠垂体组织中GnRH-R、卵巢组织中FSHR和LHR、子宫组织中ER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子宫组织ER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扭体评分,血清中PGF_(2α)、GnRH、FSH、LH、E_2含量以及卵巢及子宫系数,垂体组织中GnRH-R、卵巢组织中FSHR和LHR、子宫组织中ER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葛根汤能抑制扭体反应,降低血清中PGF_(2α)、GnRH、FSH、LH、E_2含量和卵巢及子宫系数,下调垂体组织中GnRH-R、卵巢组织中FSHR和LHR、子宫组织中ER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提示葛根汤对PD小鼠的HPOA具有调节作用,通过下调HPOA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而抑制E_2生成,可能是其发挥治疗PD的作用机制。
2024年12期 v.49 3288-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330 ] - 秦丽;栾振先;李敏;向盈;齐小荣;
研究黄芪-丹参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水平的影响。将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自噬抑制组、自噬诱导组、黄芪丹参组。除假手术组大鼠行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滴注脂多糖(LPS)5 mg·kg~(-1)制备ALI模型;造模手术前7 d,黄芪丹参组大鼠每天予以中药5 g·kg~(-1)灌胃给药,自噬抑制组、自噬诱导组大鼠每天分别予以氯喹10 mg·kg~(-1)、雷帕霉素15 mg·kg~(-1)腹腔注射给药;于LPS造模24 h后收集标本,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测定肺湿重/干重比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总蛋白浓度,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p62、PI3K、Akt、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湿重/干重比值、BALF中LDH活性和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自噬抑制组均进一步升高,而自噬诱导组、黄芪丹参组较模型组降低;且黄芪-丹参能够促进ALI大鼠肺组织中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减少p62表达,以及抑制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以上结果提示,黄芪-丹参能够减轻LPS诱导的ALI大鼠肺组织损伤和肺水肿,作用机制与其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增强自噬有关。
2024年12期 v.49 3295-3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661 ] - 杨澜;王秀文;周冰;杨恩华;巩文桥;姚景春;孙成宏;潘丽红;程国良;
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脉络舒通丸(MLST)对股骨骨折后肢体肿胀(SCFF)的作用机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MLST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其入血成分对SCFF的靶点和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进行验证。通过动物实验建立SCFF模型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MLST治疗,检测其肢体肿胀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肌肉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MLST与SCFF疾病作用靶点共计153个,关键靶点有IL-6、TNF等,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对主要入血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合能均小于-7.0 kcal·mol~(-1),说明网络分析结果可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MLST可以减轻SCFF大鼠后肢肌肉肿胀度及其病理损伤,降低SCFF大鼠血清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降低SCFF大鼠中p-AKT、p-PI3K、p-NF-κB、p-p38 MAPK、p-ERK蛋白表达。综上,MLST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与MAPK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改善大鼠SCFF。
2024年12期 v.49 3302-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390 ] - 张金英;周宁;王永祥;曹玉敏;郑晓珂;冯卫生;
基于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探究葶苈大枣泻肺汤(Tingli Dazao Xiefei Decoction, TLDZ)对过敏性哮喘大鼠的代谢调节机制。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TLDZ组,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联合雾化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通过UHPLC-Q-TOF-MS采集尿液样本代谢物,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建立各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t检验(P<0.05)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 VIP)>3筛选出模型组和TLDZ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利用HMDB、METLIN等在线数据库进行代谢物的鉴定,通过MeV 4.8.0软件对标志物在各组的相对定量信息进行热图绘制和聚类分析。最后结合MetaboAnalyst、MBRole、KEGG数据库富集相关代谢通路并构建代谢网络。结果表明,TLDZ可从整体上有效调节哮喘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紊乱状态;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在线数据库,共筛选出45个模型组和TLDZ组间显著变化(P<0.05)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多个通路。TLDZ可通过调节相关的代谢通路,干预免疫稳态气道炎症等病理过程进而改善哮喘。该研究从尿液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了TLDZ抗哮喘的分子机制,结合前期药理学研究,为TLDZ治疗哮喘的临床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2期 v.49 3312-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23 ] - 盛宋昊然;李玉斌;郭家成;孟晓岚;王晨;何淼;李玉强;孙宏治;
该研究探讨了槐耳清膏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结直肠癌线粒体途径凋亡的具体机制。将HCT116与SW480细胞使用槐耳清膏处理后,通过CCK-8、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Annexin-PE染色检测凋亡细胞。DCFH-DA染色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检测评估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水平。MitoSOX、JC-1探针分别靶向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tROS)与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 membrane potential, MMP)以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Western blot(WB)测定线粒体途径凋亡蛋白与PTEN诱导的推定蛋白激酶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蛋白的表达量。实验表明,在不同浓度槐耳清膏作用下,HCT116、SW480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都受到了抑制,且其可以激活线粒体途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槐耳处理组中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升高,MDA上升且GSH下降,提示其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槐耳处理组的结直肠癌细胞内mtROS上升,MMP下降,表明线粒体损伤。WB实验结果表明,槐耳清膏抑制PINK1/Parkin通路,阻碍了受损线粒体的清除并促进线粒体途径凋亡。该研究表明,槐耳清膏对结直肠癌细胞造成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抑制PINK1/Parkin通路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
2024年12期 v.49 3320-3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55 ] - 周巧;刘健;朱艳;汪元;王桂珍;万磊;黄旦;郭锦晨;齐亚军;胡月迪;
探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HQC)调控肿瘤抑制蛋白53(tumor protein p53,p5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p21)通路延缓骨关节炎(OA)大鼠软骨细胞衰老的机制。碘乙酸钠(MIA)联合外界风湿热环境刺激,诱导OA大鼠风湿热痹模型,分为正常(Con)组,OA模型(MIA)组,OA模型+风湿热刺激模型(MIA-M)组,MIA-M+HQC低(MIA-M+HQC-L)、中(MIA-M+HQC-M)、高(MIA-M+HQC-H)剂量组,MIA-M+氨基葡萄糖(MIA-M+GS)组,模型制备后灌胃30 d,苏木素-伊红(HE)和番红O固绿(SO)染色观察软骨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基质降解酶13(MMP13)、聚蛋白多糖酶5(ADAMTS-5)、Ⅱ型胶原(COL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p53/p21通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p16)、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Con组大鼠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平整,潮线光滑平整;MIA组和MIA-M组软骨层破坏明显,软骨基质减少,MIA-M组情况更严重。HQC高剂量组和MIA-M+GS组软骨表面基本完整,分层清晰。与MIA-M+HQC-H组相比,低、中剂量Mankin′s评分较高,MIA-M+GS组变化不明显。与Con组相比,MIA和MIA-M组软骨细胞G_1的比例升高,S期、G_2期比例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与MIA-M组相比,HQC各剂量组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增殖;与MIA-M+HQC-H组相比,高剂量较中、低剂量作用更显著,与MIA-M+G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on组相比,MIA和MIA-M组IL-1β和IL-6升高,MMP13和ADAMTS-5 mRNA水平升高,p53、p21、p16和Bax蛋白升高,COLⅡ、TGF-β mRNA水平下降;与MIA-M组相比,HQC和GS药物干预后IL-1β和IL-6下降,MMP13和ADAMTS-5 mRNA、p53、p21、Bax和p16蛋白水平下降,Bcl-2升高;与MIA-M+HQC-H组相比,这些指标改善优于HQC低、中剂量组,与MIA-M+GS组差异不明显。HQC延缓MIA诱导的OA大鼠软骨细胞衰老,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53/p21通路有关。
2024年12期 v.49 3330-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463 ] - 贾晓雨;张建军;
探究楹树皂苷对乙醇致大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SD大鼠实验前24 h禁食不禁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水,阳性药组灌胃雷贝拉唑钠溶液(40 mg·kg~(-1)),受试物组灌胃不同剂量的楹树皂苷溶液(3、10、30 mg·kg~(-1)),30 min后正常对照组灌胃1.5 mL水,其余各组均灌胃等体积95%乙醇造模,6 h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胃。统计出血面积,计算溃疡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胃组织病理改变;高碘酸-席夫(PAS)染色检测胃黏膜表面黏液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黏膜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碳酸氢根转运体、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染色检测分泌型黏蛋白和紧密连接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表面光滑无出血点,模型组大鼠胃溃疡指数为35±11,楹树皂苷在3、10、30 mg·kg~(-1)剂量下对大鼠胃溃疡的抑制率分别为46%(P<0.01)、85%(P<0.001)、100%(P<0.001)。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结构破坏严重,无法观察到黏液层。与模型组相比,楹树皂苷组大鼠胃黏膜表面黏液层完整,黏液中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显著增加,分泌型黏蛋白MUC5AC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碳酸氢根转运体SLC26A3和CFTR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应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核转录因子c-Jun磷酸化显著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表达量明显降低,同时检测到MMP-8内源性抑制剂(TIMP-1)表达升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楹树皂苷一方面通过上调分泌型黏蛋白MUC5AC以及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同时提高碳酸氢根转运体SLC26A3和CFTR的表达水平来增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阻止MMP-8过度活化,从而减少Occludin和ZO-1的降解来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即楹树皂苷在黏液屏障和黏膜屏障2个方面共同发挥抗胃溃疡的作用。
2024年12期 v.49 3340-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21 ] - 王虎平;胡韵韵;吕育洁;孟志鹏;陈怡琴;杨娇;
探究黑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自噬水平的影响。100只4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双侧海马注射1μL生理盐水,其余大鼠海马注射Aβ_(1-42)溶液复制AD模型,挑选造模成功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安理申组(0.5 mg·kg~(-1))及黑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15.30、7.65、3.82 g·kg~(-1)),每组10只,连续灌胃42 d。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oechst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变化,RT-qPCR检测p38MAPK、Beclin-1、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Beclin-1、Bcl-2、APP及相关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Aβ_(1-42)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LC3Ⅱ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1),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核形态呈蓝色高亮斑,排列紧密,p38MAPK mRNA表达上调、Beclin-1 mRNA、Bcl-2 mRNA表达下调(P<0.01),p38MAPK、p-p38MAPK、APP表达增高,Beclin-1、Bcl-2、p-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1),Aβ_(1-42)表达增高(P<0.01),LC3Ⅱ相对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P<0.05或P<0.01),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核形态逐渐清晰,呈淡蓝色,p38MAPK mRNA表达下调(P<0.01),Beclin-1 mRNA、Bcl-2 mRNA表达提高(P<0.05或P<0.01),p38MAPK、p-p38MAPK、APP表达下调,Beclin-1、Bcl-2、p-Bcl-2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Aβ_(1-42)表达均下降(P<0.01),LC3Ⅱ相对表达上调(P<0.01)。由此可得,黑逍遥散可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能力,其潜在机制可能与调控p38MAPK/Beclin-1/Bcl-2信号通路,提升自噬水平,减少Aβ_(1-42)积聚有关。
2024年12期 v.49 3348-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302 ] - 张永杰;闫志刚;林飞;刘慧兵;赵国安;
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 SAL)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 HASMC)表型转化,并对其药理机制进行探析。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筛选SAL的安全有效浓度。应用PDGF-BB诱导HASMC建立细胞表型转化体外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AL组。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对F-肌动蛋白(fibrous actin, 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表型转换标志物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由结果可知造模使HASMC增殖明显、迁移增加并促使HASMC由收缩表型转变成分泌表型,使其细胞骨架结构排列紊乱。加入SAL后HASMC增殖、迁移能力减弱,“收缩表型标志物”α-SMA表达增加,“分泌表型标志物”OPN表达减少、细胞骨架结构排列紊乱改善。机制研究细胞信号相关通路Akt、mTOR,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上下游相关蛋白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PTEN)、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PDGFR-β)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模型组HASMC信号通路Akt、mTOR蛋白磷酸增加,PTEN、HIF-1α、PDGFR-β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SAL组磷酸化Akt、mTOR表达减少,PTEN、PDGFR-β、HIF-1α蛋白的表达降低。综上所述,SAL对PDGF-BB诱导的HASMC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HASMC的PDGFR-β/Akt/mTOR/HIF-1α信号通路相关。
2024年12期 v.49 3356-3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8 ] - 王璐;罗然;赵音旭;邹宇;卜明;林宇;
探讨过氧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 EP)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0(空白对照)、2.5、5、10、20、40、80μmol·L~(-1)的EP作用于HepG2、SK-Hep-1细胞24、48、72 h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正式实验以0(空白对照)、10、20、40μmol·L~(-1)的EP与HepG2细胞共培养48 h后,使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荧光探针法检测EP对细胞内ROS的影响,使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染色检测EP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使用AO/EB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P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P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细胞色素C(Cyt-C)、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胱天蛋白酶9(caspase-9)、活化的胱天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P均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P药物处理组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细胞总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Cyt-C、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EP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024年12期 v.49 3365-3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001 ] - 李艳明;马秀兰;黄仕琦;韦春昕;谭国伟;安耀荣;王小荣;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讨大补肝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获得大补肝汤治疗GAD的可能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建立GAD大鼠模型,随机分组后相应药物灌胃,连续干预28 d后检测各组大鼠焦虑状态,并检测大鼠海马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初步筛选共得到大补肝汤中化合物65种,作用靶点403个,GAD疾病靶点7 398个,“药物-疾病”共有靶点279个,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关键节点为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细胞肿瘤抗原p53(tumor protein 53,TP53)、IL-1β等;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是最主要途径。分子对接显示,药物核心成分与对应关键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显示,大补肝汤可有效改善大鼠焦虑行为,增加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开臂端运动距离及总距离、进入明箱次数及停留时间、进入旷场中央时间百分比及次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显示,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量增加,排列紧密,细胞体损坏改善,细胞中尼氏体增加,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表达下降,TP53、磷酸化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1(p-Akt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表达上升,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结果表明,大补肝汤对GAD起到很好的治疗调控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整体作用和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同时,初步探讨了大补肝汤治疗GAD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从而改善GAD状态,为大补肝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2024年12期 v.49 3373-3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39 ]
- 孙恒;邢作英;黄金雨;邱伯雍;王永霞;
系统评价参芍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7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12月关于参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RoB 2.0)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 5.4和Stata/SE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TSA)。共纳入RCTs 12篇,样本量1 128例,其中试验组567例,对照组561例。Meta分析显示,参芍胶囊+常规西药vs常规西药可提高临床疗效(RR=1.20,95%CI[1.15,1.26],P<0.000 01)、心电图疗效(RR=1.16,95%CI [1.04,1.30],P=0.01),减少心绞痛周发作频率(MD=-2.85,95%CI[-5.27,-0.43],P=0.02)、心绞痛日发作频率(MD=-0.30,95%CI[-0.57,-0.03],P=0.03)、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RR=-2.28,95%CI[-3.44,-1.12],P=0.000 1)。不良反应发生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CI[0.71,2.51],P=0.37)。TSA显示,临床疗效累计的研究穿过了传统界值,但未穿过TSA界值,表明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GRADE系统评价显示,除了临床疗效为低级证据,其余均为极低级。结果表明,参芍胶囊+常规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存在的局限性,尚需设计更为严谨、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024年12期 v.49 3385-3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00 ] - 王连心;杨硕;王萌萌;刘福梅;李军;林爱伟;向龙;王孟清;雷洁;钟柔;张宏艳;张爱华;谢雁鸣;
采用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注册登记式医院重点专科监测法,从热毒宁注射液上市后真实世界使用情况出发,监测100 249例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共发生不良事件83例,判定为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76例,ADR发生率0.076%,属于罕见不良反应。ADR症状主要为皮肤瘙痒、腹泻、腹痛、呕吐、高热、呼吸困难、抽搐和浑身发冷,报告类型均为首次报告,其中新发不良反应3例,已知不良反应73例;不良反应类别均为一般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均为轻度不良反应。ADR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例患者既往有药品不良反应史,不良反应药品为布洛芬混悬液。热毒宁注射液用量5~10 mL、滴速每分钟30滴及以下、溶媒类型5%葡萄糖注射液等情况下发生ADR例数最多。ADR患者表现最多的是皮肤瘙痒,其次为腹泻、腹痛、呕吐、高热、呼吸困难、抽搐、浑身发冷等,72例(占ADR患者94.74%)停药,3例(占ADR患者3.95%)给予吸氧。47例(占ADR患者61.84%)用药处理,其中用药最多的是地塞米松(24例,占ADR患者46.15%),76例ADR患者结局均为痊愈或好转。当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咳嗽,中医证型为风热证,合并用药为盐酸氨溴索和注射用盐酸溴己新、抗坏血酸/维生素C注射液时,发生ADR可能性较大,为热毒宁注射液在14岁及以下广泛儿童患者中应用时进行主动药物警戒提供安全性循证依据。
2024年12期 v.49 3396-3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