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之精英“九牛草”(宽叶山蒿)的品质研究专题

  • 基于热分析研究蕲艾和九牛草的不同储存年份灸绒品质

    易冰;乔嘉祺;赵立春;黄显章;刘大会;周利;康利平;张元;

    灸绒品质是影响灸疗的重要因素,传统灸绒以三年陈为佳,但缺乏科学数据。该文以一年陈、三年陈的九牛草绒和蕲艾绒(叶绒比10∶1)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Van Soest法和同步热分析方法,研究一年陈、三年陈的灸绒的燃烧热品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牛草绒燃烧为热能均衡型,三年陈在140~302℃集中释放热量9 998.84 mJ·mg~(-1)(占J_总的54%),产热效率为122 mW·mg~(-1),在302~519℃释放7 512.51 mJ·mg~(-1)(占J_总的41%);蕲艾绒燃烧释热特征属于热能突释型,三年陈在140~311℃释放热量16 695.28 mJ·mg~(-1)(占J_总的70%),瞬时效能为218 mW·mg~(-1),在311~483℃释放热量5 996.95 mJ·mg~(-1)(占J_总的25%);燃烧参数(-R_p、-R_v、D_i、C、D_b等)表明,三年陈灸绒的燃烧热品质较一年新绒更佳,具有更大的燃烧热量、产热效率、易燃性、燃烧温和持久性以及较高的瞬时燃烧效率。该文利用科学数据阐明了九牛草可作为优良的灸绒使用,三年陈灸绒的品质优于一年陈。研究结果为九牛草绒的深度开发及灸绒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14期 v.48 3693-3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56 ]
  •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宽叶山蒿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陈乐;朱芸芸;康利平;郭超伟;汪喻巧;李双鸽;杜鸿志;刘大会;

    基于对宽叶山蒿不同萃取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评价,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宽叶山蒿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和分子作用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定出宽叶山蒿32个化学成分,其中水组分7个、正丁醇组分21个、乙酸乙酯组分22个;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及铁离子自由基(FRAP)法测定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量为指标评价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为其最佳抗氧化、抗炎活性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鼠李秦素、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木犀草素、泽兰黄酮等黄酮类成分可作用于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关键核心靶点,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显示上述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该研究初步阐明了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抗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2023年14期 v.48 3701-3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3719 ]
  • 不同遮荫度对宽叶山蒿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李双鸽;赵亚臣;李慧;黄显章;吴婷;雷咪;刘大会;

    研究不同遮荫度对宽叶山蒿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宽叶山蒿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生长一致的宽叶山蒿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黑色遮阳网,设置4个遮荫水平(0、55%、85%、95%),进行遮荫处理,测农艺性状指标,产量,出绒率,绒总灰分,绒燃烧热解质量特性,挥发性、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宽叶山蒿的茎粗、叶宽、五叶间距、分枝数、产量在遮荫条件下显著降低,株高、叶长、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出绒率随遮荫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自然光下叶绒燃烧性能优于中度遮荫下和重度遮荫下。桉油精的含量随遮荫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葎草烯含量与遮荫度呈负相关,其他主要特征挥发性成分在各遮荫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夏佛塔苷和异绿原酸B的含量与遮荫度呈负相关,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随遮荫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综上所述,宽叶山蒿是喜光植物,遮荫会大幅降低产量、内在成分含量和叶绒燃烧性能,这是野外宽叶山蒿主要分布在中高山的林缘、疏林、路边和荒地草丛的主要原因;进行宽叶山蒿人工驯化栽培,宜选择光照充足地块。

    2023年14期 v.48 3715-3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19 ]
  • 野生和栽培宽叶山蒿生长和叶片品质的比较研究

    李双鸽;赵亚臣;李慧;黄显章;吴婷;杜鸿志;刘大会;

    比较野生和栽培宽叶山蒿生长和叶片品质的差异,为宽叶山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生长于不同海拔的宽叶山蒿野生品和栽培品,测定农艺性状,出绒率,叶绒燃烧热解质量,挥发性成分、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宽叶山蒿栽培品较野生品更加高大粗壮、叶片多、分枝多;野生品的叶片出绒率和叶绒燃烧热解质量高于栽培品;各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为栽培品高于野生品;而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含量则是野生品高于栽培品。高海拔下野生和栽培宽叶山蒿叶绒的点燃性能、燃烧的持久性、综合燃烧性能和燃烧过程中的释热量均为最优,中海拔下宽叶山蒿栽培品和野生品叶片所含主要特征挥发性成分和黄酮酚酸类成分含量均为最高,低海拔下栽培品的叶绒燃烧热解质量和上述成分含量均显著下降。从叶绒燃烧热解质量和内在成分含量考虑,宽叶山蒿人工驯化栽培适宜选择中、高海拔区域。

    2023年14期 v.48 3722-3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53 ]
  • 宽叶山蒿与艾饮片及其叶绒的特异性PCR鉴别

    赵亚臣;李双鸽;李慧;刘义梅;赵婷婷;苗玉焕;刘大会;黄璐琦;

    宽叶山蒿为艾的近源种,两者饮片或叶绒混在一起很难鉴别。该研究旨在从分子层面建立一种快速鉴别宽叶山蒿与艾的方法。根据宽叶山蒿与艾的ITS2基因测序结果,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得到在ITS2基因202位存在C/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并依据此SNP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特异性PCR方法,以此方法进行混样检测验证可行性与稳定性。在特异性PCR条件下,使用特异性引物JNC-F与通用引物ITS3R,艾可以扩增出1条218 bp的特异条带,而宽叶山蒿不能扩增;使用特异性引物KY-F与通用引物ITS3R,宽叶山蒿可以扩增出218 bp特异条带,而艾不能扩增。建立的方法同时可以用于检测饮片及加工品叶绒,使用JNC-F/ITS3R体系可以检测宽叶山蒿中是否混有艾,艾饮片及叶绒的最低检测限均为3%;使用KY-F/ITS3R体系可以检测艾中是否混有宽叶山蒿,宽叶山蒿饮片及叶绒的最低检测限均为5%。模板检出限考察中2个体系对模板的检出限均为5 ng。构建方法可为两者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准确检测和判定市场上2种药材是否混用。

    2023年14期 v.48 3730-3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95 ]

综述

  • 刺激响应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富集分析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进展

    罗健伟;钟海艺;李春玲;

    分子印迹聚合物凭借特异性识别能力在有关微量成分的研究中脱颖而出。刺激响应性分子印迹聚合物(STR-MIPs)是在传统印迹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引入不同种类的响应基团,当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磁性、pH或光照后会做出可逆变换的响应性行为,此响应性能结合特异性识别性能使STR-MIPs在微量成分研究中表现优异。中药成分复杂且含量稀少,利用STR-MIPs对中药微量成分进行富集分析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从不同刺激因素的角度阐述各种刺激响应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中药微量成分富集分析中的应用,总结近五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拓宽分子印迹应用领域提供参考,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看法。

    2023年14期 v.48 3736-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72 ]
  • 中药单体防治放射性肠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王闯闯;宁洪鑫;李航;梁美婧;李梦艺;王帅;郭江洪;李祎亮;侯文彬;

    放射性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RIII)是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而引起的一种肠道不良事件,其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限制了放疗剂量及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防治RIII的主要手段有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中药因含有结构多样化的活性单体成分在RIII防治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研究发现,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中药单体具有减轻肠道放射性损伤的功效,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调节线粒体凋亡途径、调节肠道菌群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作用。该文检索了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单体防治RIII方面的研究文献,以期为防治放射性肠损伤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2023年14期 v.48 3743-3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78 ]
  • 乌梅肉的药用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张颖;屈琼;赵小梅;赵佩媛;张新博;邱金清;段玺;宋逍;

    乌梅为药食两用药材,乌梅肉为其项下的炮制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涩肠止泻,生津安蛔之良药。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现代法典等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乌梅肉药用沿革,考证乌梅肉古代功效及主治病症,汇总国家和省级标准中乌梅肉饮片收录情况。历代本草中记载乌梅肉可通过焙干、炒或微炒、炒炭、单蒸、拌酒蒸、酒或醋浸后蒸等多种方法处理后制成丸、散、膏剂应用于虚劳、消渴、疟疾、痢疾、蛔虫病等疾病的治疗,9版《中国药典》及19个省份的相关炮制规范中收载了乌梅肉这一炮制品,确定将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的乌梅肉炮制方法。通过从炮制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影响及其现代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以下问题,乌梅肉古代应用方法多样但现代沿用较少;炮制工艺缺乏规范化研究;对乌梅炮制前后生熟差异引起的变化研究相对薄弱等。故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药效活性的相关性,规范炮制工艺,为乌梅分部位用药及其质量控制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023年14期 v.48 3753-3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722 ]
  • 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陈晓峥;程菊;石小艺;杨立苑;谢小冬;

    小分子化合物由于来源丰富,结构与活性多样,在新药研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其中传统中药材中的诸多活性成分更是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新思路。乌头属植物是传统药用植物,多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具有抗炎镇痛、抗风湿、强心扩血管、抗肿瘤的作用。二萜生物碱作为乌头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可分为C20-二萜生物碱、C19-二萜生物碱、C18-二萜生物碱以及双二萜生物碱。多项研究证实二萜生物碱能有效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以及结肠癌等多种癌症,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抗癌前景的天然化合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从乌头属植物中提取的C20-二萜生物碱、C19-二萜生物碱、C18-二萜生物碱和双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构效关系,为进一步开发乌头属二萜生物碱作为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2023年14期 v.48 3765-3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645 ]

分子生药学

  • 滇重楼甾体糖基转移酶的克隆及功能表征

    何敏;郭思远;尹艳;张驰;张夏楠;

    该研究从滇重楼中克隆得到糖基转移酶基因PpUGT2,该基因ORF长度为1 773 bp,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为590个。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糖基转移酶归为UGT80A亚家族,经国际糖基转移酶命名委员会命名为UGT80A49。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pUGT2,通过诱导蛋白表达及蛋白提取,进行体外酶促实验,以UDP-葡萄糖为糖基供体,薯蓣皂素和偏诺皂素为底物,鉴定了其具有催化薯蓣皂素及偏诺皂素C-3羟基β糖基化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催化特性,对其进行了底物宽泛性研究,以UDP-葡萄糖为糖基供体,共选取了包括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在内的15个底物,发现其具有催化甾体类化合物睾酮C-17羟基糖基化的功能。通过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预测了PpUGT2与底物薯蓣皂素及偏诺皂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识别位点。并且通过对配体与多肽的氨基酸扫描,模拟突变,根据复合物的结合亲和力变化,在以底物为中心的5?范围内,寻找到了最佳突变体,对突变体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该研究为完整解析重楼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甾体类糖基转移酶的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年14期 v.48 3774-3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42 ]

制剂与炮制

  • 荧光内窥式共聚焦显微镜下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张筠昊;文武龙;张炜烨;梁霄;孙鑫;肖展;赵玉强;李安琪;赵佩然;白皓天;杨婧;王锐;

    应用荧光内窥式共聚焦显微镜(fluorescence endoscopic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FELCM)引导关节注射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sinomenin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in-SLN),并考察体外药效评估Sin-SLN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效果。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Sin-SLN,最佳处方工艺下制备的Sin-SLN包封率为64.79%±3.12%,载药量为3.84%±0.28%,测定平均粒径为(215.27±4.21)nm, Zeta电位为(-32.67±0.84)mV,初步稳定性考察中,Sin-SLN放置30 d后稳定性良好。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卵白蛋白建立兔RA模型,药效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Sin组(1.5 mg·kg~(-1))、Sin-SLN组(1.5 mg·kg~(-1))和地塞米松组(阳性药,1.0 mg·kg~(-1),ig),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穿刺不注射药物,各实验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给药后,每日测量家兔膝关节直径及局部皮肤温度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膝关节直径和局部皮肤温度均下降;使用FELCM观测软骨形态学变化,Sin-SLN组膝关节软骨表面光滑,骨组织结构紧密;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发现Sin-SLN组血清中IL-1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Sin-SLN组滑膜组织病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制备的Sin-SLN粒径均匀,性质稳定,通过关节注射给药形成药物贮库,Sin-SLN可有效减轻兔关节肿胀、减轻关节软骨损害,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关节滑膜上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证明Sin-SLN可以有效抑制RA。

    2023年14期 v.48 3786-3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59 ]
  •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附子甘草药对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

    彭伟;王潇;傅舒;吴明权;傅超美;涂禾;

    为探讨附子甘草药对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对比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对正常大鼠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心肌组织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血清代谢轮廓的影响,利用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构建甘草对附子增效、减毒的代谢物-靶点-通路关联网络,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网络中的代表性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合煎液均可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含量,改善心肌病理损伤,同时也均可使正常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含量异常升高,导致心肌病理损伤,在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组间表现出配伍减毒与配伍增效2种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附子单煎液相比,附子甘草合煎液回调模型大鼠体内代谢物种类更多,且回调作用更优,同时干扰正常大鼠代谢物水平的作用弱于附子单煎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增强附子抗心力衰竭药效网络共涉及112个代谢物,89个靶点,15条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甘草降低附子心脏毒性网络共涉及36个代谢物,59个靶点,11条通路,包括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三羧酸循环等,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关联分析的可靠性。该文通过研究说明,附子甘草药对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发生改变,同时其配伍增效与配伍减毒结果是基于不同代谢途径与生物通路得以实现。

    2023年14期 v.48 3793-3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1699 ]
  • 基于AHP-CRITIC复合加权法优选厚朴姜炙工艺及姜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祁玉芳;范星晨;汪思晨;苏雨桉;张科卫;毛春芹;陆兔林;

    以外观性状、标准汤剂出膏率及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比较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 CRITIC)、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计算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姜汁用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姜厚朴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厚朴姜炙的最佳工艺参数,再以水代替姜汁,比较分析厚朴、姜厚朴、水厚朴三者差异,初步探讨厚朴姜炙的炮制机制。结果显示采用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确定外观性状、标准汤剂出膏率及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含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34、0.287、0.579。厚朴姜炙的最佳工艺为姜汁用量8%、闷润时间120 min、炒制温度100℃、炒制时间7 min。厚朴经姜炙后紫丁香酚苷和木兰花碱含量均降低,厚朴、姜厚朴及水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姜厚朴>厚朴>水厚朴,推测厚朴姜炙后临床疗效发生变化与内在成分变化相关。优化所得的厚朴姜炙工艺稳定、可行,可以为其现代化生产加工过程提供参考。

    2023年14期 v.48 3806-3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310 ]

化学

  • 广东紫珠化学成分及止血活性研究

    薛淑田;刘伟;袁涛;

    为了研究广东紫珠化学成分及其止血活性,采用MCI、反相ODS、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广东紫珠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多种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分别鉴定为3-O-α-L-rhamnopyranosyl-6-O-β-D-apio-furanosyl-4-O-E-caffeoyl-D-glucopyranoside(1)、3,6-O-α-L-dirhamnopyranosyl-4-O-E-caffeoyl-D-glucopyranoside(2)、β-OH-forsythoside B(3)、β-OH-poliumoside(4)、(+)-lyoniresinol-3α-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5)、(+)-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7)、kelampayoside A(8)、descaffeoylpoliumoside(9)、acteo-side(10)、alyssonoside(11)、poliumoside(12)、isacteoside(13)、acetyl forsythoside B(14)、forsythoside B(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4为首次报道其核磁数据。以小鼠断尾模型,云南白药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对广东紫珠提取物以及量丰成分化合物12和15进行了止血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广东紫珠提取物以及2个主要成分均表现出显著的止血效果。

    2023年14期 v.48 3815-3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95 ]
  • 基于UPLC-Q-TOF-MS结合UNIFI及数据库快速表征鉴定广藿香中非挥发性成分

    魏朝法;朱利婉;兰晓燕;周利;李翔;郝庆秀;邱子栋;康利平;

    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软件和自建数据库对广藿香中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整体表征和快速鉴定。广藿香50%甲醇提取液采用正、负离子MS~E的Continuum扫描模式采集数据,通过已有数据库和系统文献检索构建广藿香化合物库,利用UNIFI软件提取化合物信息并鉴定其结构,基于加合分子离子、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碎片离子、色谱峰强度并结合对照品的质谱裂解途径和色谱保留行为对软件鉴定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并对未鉴定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共推测鉴定出120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酚酸类、萜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苯乙醇苷类等,其中16个经对照品准确鉴定,53个化合物可能为首次从广藿香中发现。该研究首次系统表征鉴定了广藿香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为广藿香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及产品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3年14期 v.48 3826-3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674 ]

药理

  • 三七皂苷R1干预肾脏氧化应激和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IgA肾病模型鼠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吴晶魁;陈冬平;叶朝阳;

    为了探究三七皂苷R_1(notoginsenoside R_1,NGR_1)干预肾脏氧化应激和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IgAN)模型小鼠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通过连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灌胃、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_4)蓖麻油、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综合措施建立IgAN小鼠模型,成模后,将IgAN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GR_1低、中、高剂量组以及氯沙坦(losartan)组,并以C57BL6小鼠为正常对照。模型组、正常组使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灌胃,NGR_1各组使用不同剂量NGR_1灌胃,氯沙坦组使用losartan灌胃,连续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收集各组小鼠24 h尿液,动物实验结束时采集小鼠血清和肾组织标本。检测小鼠尿红细胞计数(urine red blood cell count, URBCC)、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的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半乳糖缺陷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 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水平,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水平,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检测肾小球系膜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 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 HO-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小球区域病理改变。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NGR_1高剂量组血清Gd-IgA1水平、URBCC、24 h尿蛋白水平、肾损伤指标(Kim-1、NGAL)明显降低,肾功能指标(BUN、Scr)明显改善;肾脏组织中SOD活性、GPX4表达升高,而MDA下降,Nrf2和HO-1蛋白表达升高;同时,肾组织HE染色提示NGR_1高剂量组肾小球损伤明显减轻。总之,该研究阐明,NGR_1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水平,而减轻IgAN模型鼠肾损伤。

    2023年14期 v.48 3839-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349 ]
  • 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后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姝君;漆国栋;漆伟;杨祝歆;余志娟;江琼;

    探讨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后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75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低剂量组(25 mg·kg~(-1))、川芎嗪中剂量组(50 mg·kg~(-1))、川芎嗪高剂量组(100 mg·kg~(-1)),每组15只,采用改良的Rivlin法建立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川芎嗪干预14 d后,采用脊髓损伤评分标准(basso mouse scale, BMS)评分法及斜板实验对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脊髓匀浆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情况,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与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补体C3蛋白的表达。川芎嗪治疗组对于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川芎嗪高剂量组BMS评分及斜板实验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川芎嗪高剂量组脊髓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经川芎嗪治疗后脊髓形态有恢复,尼氏体数目明显增加且形态规则,神经元丢失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高剂量组GFAP、C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综上,川芎嗪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胶质瘢痕的过度增生有关。

    2023年14期 v.48 3848-3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729 ]
  • 祛风骨痛巴布膏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陶雪莹;王超;黄凤玉;张昕卓;刘春芳;苏晓慧;林娜;

    旨在研究祛风骨痛巴布膏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大鼠的干预作用,并从改善肌肉炎症疼痛角度初步探索作用机制。将SD雄性大鼠分成6组,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活血止痛膏组以及祛风骨痛巴布膏低、中、高剂量组(75、150、300 mg·d~(-1))。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MPS动物模型,造模期间,外用贴敷祛风骨痛巴布膏进行干预,同时以活血止痛膏进行同种方式给药对照。标准VonFrey纤维评价机械痛阈值;丙酮检测冷痛阈值;检测触发点肌肉电生理活动,并进行触发点肌肉电分析;CatWalk步态分析仪检测疼痛诱导的步态适应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触发点肌肉和给药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触发点肌肉组织中辣椒素受体1(TRPV1)以及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33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触发点肌肉组织中TRPV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祛风骨痛巴布膏外贴后,各组大鼠机械痛敏阈值和冷痛阈值升高;模型组出现自发肌电活动,而祛风骨痛巴布膏能剂量依赖地减弱自发肌电活动;步态分析显示祛风骨痛巴布膏各组对站立持续时间、平均强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点、最大接触面积、爪印长度、爪印宽度、爪印面积都有明显提升;病理分析显示祛风骨痛巴布膏治疗后触发点处肌肉排列紊乱程度下降,肌纤维黏连及萎缩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有所缓解;此外,祛风骨痛巴布膏和活血止痛膏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MPS大鼠触发点肌肉组织中TRPV1、PI3K、Akt、p-Akt、IL-1β和TNF-α等相关蛋白表达,而给药皮肤位置病理结构及IL-33表达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证实祛风骨痛巴布膏能通过抑制MPS模型大鼠肌肉触发点中TRPV1/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最终减弱局部肌肉的萎缩黏连及炎性浸润,缓解MPS大鼠肌肉疼痛,且局部给药无皮肤刺激作用。

    2023年14期 v.48 3855-3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71 ]
  • 基于脂质组学研究瓜拉纳对肥胖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梁敏雁;王松;徐子薇;王晶晶;胡小蝶;刘红宁;黄丽萍;

    研究瓜拉纳对肥胖大鼠血浆脂类代谢物的影响,分析瓜拉纳改善肥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大鼠模型,通过测量体质量、白色脂肪、肝脏质量、血脂含量,观察肝脏组织形态,评价瓜拉纳对肥胖大鼠的治疗效果;利用UHPLC-Q-TOF-MS脂质组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样本脂类代谢物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酸合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1、甘油三酯合成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瓜拉纳治疗显著减轻了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体质量、白色脂肪和肝脏质量,缓解了血脂紊乱和肝脏脂肪变性;脂质组学结果显示,高脂模型组大鼠部分甘油三酯、磷脂显著升高,瓜拉纳治疗后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回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瓜拉纳抑制了肝脏脂肪酸与甘油三酯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了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异常是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主要血浆脂代谢特征,瓜拉纳可能通过抑制肝脏脂肪酸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肪酸β氧化调控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改善大鼠肥胖和脂代谢紊乱。

    2023年14期 v.48 3865-3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06 ]
  • 逍遥抗癌解郁方通过调控COX通路对乳腺癌并发抑郁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何璎;邹蔓姝;任廷婷;李萍;刘洋;韩远山;

    研究逍遥抗癌解郁方对乳腺癌并发抑郁模型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腋下接种4T1乳腺癌细胞联合皮下注射皮质酮(30 mg·kg~(-1))的方法构建乳腺癌并发抑郁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卡培他滨(60 mg·kg~(-1))+氟西汀(19.5 mg·kg~(-1))],逍遥抗癌解郁方组(19.5 g·kg~(-1)),每组6只,另取6只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21 d。采用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和新奇摄食实验评价小鼠抑郁行为;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 HE)染色和抑瘤率评价腋下肿瘤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小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环氧酶-2(cyclooxyganese-2, COX-2)、前列腺素受体(glutamyl-prolyl-tRNA synthetase, EPRs)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海马IL-1β、IL-18、COX-2、EPR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分子CD11b的平均荧光强度;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形态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消耗、矿场总活动数均显著降低(P<0.05,P<0.01),新奇摄食实验首次摄食时间显著上升(P<0.01),抑郁样行为显著;海马中IL-1β、IL-18、COX-2、EPRs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明显损伤。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和逍遥抗癌解郁方给药后小鼠抑郁行为均明显改善;海马IL-1β、IL-18、COX-2、EPRs含量均明显降低,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元损伤情况得以缓解;阳性药抑瘤率为40.32%,逍遥抗癌解郁方抑瘤率为48.83%,肿瘤生长速度都慢于模型组。综上所述,逍遥抗癌解郁方可能通过COX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乳腺癌并发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元损伤。

    2023年14期 v.48 3874-3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11 ]
  • 小续命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付雪琴;兰瑞;张勇;王漫漫;邹旭欢;王玮玮;

    探讨小续命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实验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小续命汤(60 g·kg~(-1)·d~(-1))组,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脑缺血1.5 h再灌注24 h的神经行为学,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 TTC)染色判定大鼠脑组织梗死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脑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神经元标记物(neuronal nuclei, NEUN)、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 synaptic density 95,PSD95)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梗死形成;与模型组相比,小续命汤干预可显著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轻脑梗死面积形成。病理学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细胞核皱缩呈空泡样改变,细胞排列紊乱,皮层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小续命汤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轻。透射电镜下模型组突触边界模糊,间隙较大,小续命汤组间隙完整;模型组NEUN、SYN免疫荧光强度明显下调,小续命汤组NEUN、SYN免疫荧光强度较模型组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皮层SYN、PSD95表达均明显下降,小续命汤可显著上调二者的表达。综上所述,小续命汤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缺血半暗带突触可塑性,可能与上调SYN、PSD95蛋白表达有关。

    2023年14期 v.48 3882-3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68 ]
  • 川芎-赤芍药对干预心肌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复合模型的circRNA/lncRNA表达谱研究

    袁蓉;李梓涵;黄美雯;李芃琪;缪宇;莫蕙;曾莉;鞠振宇;信琪琪;丛伟红;

    探索川芎-赤芍药对(Chuanxiong-Chishao herb pair, CX-CS)对心肌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myocardial infarction-atherosclerosis, MI-AS)小鼠复合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缺血心肌、主动脉组织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表达谱的影响。将6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X-CS高(7.8 g·kg~(-1))、中(3.9 g·kg~(-1))、低(1.95 g·kg~(-1))剂量组,阳性药组(美托洛尔26 mg·kg~(-1),辛伐他汀5.2 mg·kg~(-1)),每组12只。假手术组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给予高脂喂养10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术后继续给予高脂饲料2周,建立MI-AS模型。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手术时只穿线不接扎。药物干预组于高脂喂养第9周起给予CX-CS、阳性药灌胃4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取CX-CS中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脏和主动脉组织行全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CX-CS高、中剂量组小鼠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面积缩小,CX-CS中剂量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小。CX-CS处理可逆转复合模型中粥样硬化主动脉的circRNA_07227、circRNA_11464以及缺血心肌的circRNA_11505等circRNA的表达。主动脉CX-CS(ACC)组与主动脉模型(AM)组间的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脂质合成、代谢及转运、炎症、血管新生等过程。心脏CX-CS(HCC)组与模型(HM)组间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血管新生、血压调节等过程。CX-CS处理可逆转复合模型中粥样硬化主动脉的ENSMUST00000162209以及缺血心肌的TCONS_00002123等lncRNA表达变化。ACC组与AM组间的差异lncRNA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血管新生、自噬、凋亡、铁死亡等过程。HCC组与HM组间差异lncRNA主要富集在血管新生、自噬、铁死亡等过程。综上,CX-CS可调控多种circRNA及lncRNA的表达,其干预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调控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炎症以及AS主动脉的脂质代谢及转运、炎症、血管新生等过程有关。

    2023年14期 v.48 3890-3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144 ]
  • 月见草素B通过调控P53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罗茂红;何娅;李红;陈腾祥;雷珊;张金娟;王璐;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月见草素B(oenothein B,OEB)对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外细胞实验发现OEB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并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和凋亡小体的形成,同时OEB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OEB的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乳腺癌作用靶点,在Venny 2.1软件中分别录入OEB与乳腺癌的作用靶点,获得OEB与乳腺癌的共同作用靶点韦恩图。在STRING数据库中,输入OEB与乳腺癌共同靶点,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将PPI网络录入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根据蛋白关联强度筛选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OEB和筛选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发现OEB与P53的活性口袋稳定结合,同时OEB促进P53蛋白的表达;沉默P53后MCF-7、MDA-MB-231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增加,加入OEB处理后逆转了这种变化。因此该研究表明OEB可抑制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凋亡,这可能与靶向调控P53有关。

    2023年14期 v.48 3904-3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14 ]
  • 基于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研究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黄桂东;周至品;庞智;覃乐;吴瑞胜;陈勇;叶晓雪;

    研究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活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将LPS诱导的HSC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秋水仙碱含药血清组、LPS+空白血清对照组、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阻断剂组、TLR4阻断剂+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组。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检测HSC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HSC中Ⅰ型胶原蛋白(typeⅠcollagen, 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HSC中TLR4、IκBα、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核因子-κB(NF-κB)p65、gasdermin D(GSDMD)、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HSC中TLR4、p-IκBα、NF-κB p65、NLRP3、ASC、GSDMD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可抑制HSC细胞增殖活性,并对HSC中COLⅠ、COLⅢ、α-SMA、TGF-β1、caspase-1、MCP-1、VCAM-1、ICAM-1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与LPS模型组比,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组、秋水仙碱含药血清组及TLR4阻断剂组p-IκBα、NLRP3、NF-κB p65、GSDMD、ASC表达显著下调,IκBα表达显著上调;与TLR4阻断剂组比,TLR4阻断剂+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组TLR4、p-IκBα、NLRP3、NF-κB p65、GSDMD、ASC表达显著降低,IκBα表达显著升高。综上,三叶香茶菜含药血清通过抑制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下调HSC的活化。

    2023年14期 v.48 3913-3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306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和血清脂代谢异常相关生物标志物发现及人参皂苷Rb1干预机制研究

    冷雪;马艺鑫;

    通过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及血清内源性物质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异常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并探寻人参皂苷Rb_1(ginsenoside Rb_1)改善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生化指标含量;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大鼠的肝脏组织和血清代谢质谱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正常组、高脂血症组、人参皂苷Rb_1组的代谢数据,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构建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高脂引起大鼠血脂紊乱,而人参皂苷Rb_1治疗缓解了大鼠血脂紊乱情况;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中含有297种差异代谢物,血清样本中含有294种差异代谢物,人参皂苷Rb_1干预高脂血症大鼠的差异性代谢物共有560种,其中回调肝脏和血清样本共同代谢物是紫苏酸(perillic acid)和N-鸟氨酰基-L-牛磺酸(N-ornithyl-L-taurine),二者可作为人参皂苷Rb_1改善高脂血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对其肝脏和血清的通路富集发现人参皂苷Rb_1可以共同参与肝脏和血清中胆碱代谢通路,此外还通过参与ABC转运蛋白,丙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代谢,蛋白质消化和吸收,β-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蛋氨酸及半胱氨酸代谢等10条通路改善大鼠血脂紊乱。

    2023年14期 v.48 3922-3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515 ]

临床

  • 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

    于滨洋;杨静;许嘉芯;吕行;王一名;代欣玥;高蕊;

    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RVGE)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10月22日所收录的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RVG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Stata 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纳入63项RCTs,包含醒脾养儿颗粒、胃肠安丸、秋泻灵合剂、儿泻停颗粒、肠炎宁颗粒/糖浆等11种口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肠炎宁颗粒/糖浆+常规西医、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常规西医、小儿双解止泻颗粒+常规西医;在止泻时间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参苓白术颗粒+常规西医、秋泻灵合剂+常规西医、双苓止泻口服液+常规西医;在止吐时间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肠炎宁颗粒/糖浆+常规西医、醒脾养儿颗粒+常规西医、小儿双解止泻颗粒+常规西医;在退热时间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参苓白术颗粒+常规西医、小儿双解止泻颗粒+常规西医、秋泻灵合剂+常规西医;在轮状病毒(RV)转阴率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脾养儿颗粒+常规西医、儿泻停颗粒+常规西医、苍苓止泻口服液+常规西医;在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胃肠安丸+常规西医、醒脾养儿颗粒+常规西医、小儿双解止泻颗粒+常规西医;在不良反应方面,所有研究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RVGE各有优势,其中肠炎宁颗粒/糖浆+常规西医侧重于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止吐时间;参苓白术颗粒+常规西医侧重于缩短止泻时间和退热时间;醒脾养儿颗粒+常规西医侧重于提高RV转阴率;胃肠安丸+常规西医侧重于降低CK-MB水平。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及文献质量等限制,结论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2023年14期 v.48 3934-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30 ]
  • 益气养阴类中成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网状Meta分析

    王文茹;张旭明;李纪新;杨嘉仪;余仁欢;谢雁鸣;

    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益气养阴类中成药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进行评价,以期探究疗效较优的中成药,为防止糖尿病及肾脏恶化、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进展提供参考。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益气养阴类中成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 4.2.1的BUGSnet程序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72篇,样本量6 344例,涉及8种中成药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改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方面,各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芪药消渴胶囊+常规治疗疗效相对较优;(2)降低血肌酐(Scr)方面,百令胶囊+常规治疗疗效相对较优;(3)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方面,肾炎康复片+常规治疗与金水宝胶囊+常规治疗疗效相当,以肾炎康复片+常规治疗略优;(4)改善空腹血糖(FBG)方面,肾炎康复片+常规治疗疗效相对较优;(5)改善总胆固醇(TC)方面,芪药消渴胶囊+常规治疗疗效相对较优;(6)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百令胶囊+常规治疗疗效相对较优;(7)安全性方面,7种干预措施均报道了不良反应,但由于临床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总体而言,益气养阴类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结果表明,益气养阴类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显著降低UAER、Scr、24hUTP等肾功能指标的同时,发挥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可为早期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但因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后期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023年14期 v.48 3949-3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2148 ]
  • 3种口服中成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吴雪;王忠;廖星;王永炎;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综合评价芍麻止痉颗粒、菖麻熄风片、九味熄风颗粒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价值,为医疗卫生决策及临床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通过检索8个数据库和3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筛选已发表的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后,从疾病负担与未满足需求、技术特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维度开展快速评估,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共纳入文献22篇(1篇英文、21篇中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8篇、临床对照试验(CCT)4篇,涉及芍麻止痉颗粒5篇(皆为RCT)、菖麻熄风片9篇(RCTs 6篇、CCTs 3篇)、九味熄风颗粒8篇(RCTs 7篇、CCT 1篇)。94.40%的RCTs总体偏倚风险为有一定偏倚风险,仅1篇(5.60%)总体评估结果为高偏倚风险,研究质量总体一般;4篇CCTs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的评分为5~6分,均低于7分,质量较低。芍麻止痉颗粒单用或联合硫必利片在改善中医证候和抽动症状方面相较单用硫必利片具有明显优势,日均费用79.44~119.16元;菖麻熄风片单用或联合常规西药相对于常规西药或安慰剂,能够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抽动症状,日均费用22.50~67.50元;九味熄风颗粒单用或联合常规西药相对于常规西药或安慰剂,能够有效缓解抽动症状,日均费用82.42~164.85元。3种中成药不良事件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呼吸与神经系统,均为轻症。芍麻止痉颗粒、菖麻熄风片及九味熄风颗粒能够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为目前该疾病领域仅获批准的中成药,其中芍麻止痉颗粒为2019年最新获批,其研究证据时效最新,且有发表于Q1区的高质量RCT。然而这3种中成药的对比分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厘清,基于多维度可获得的大样本数据开展3种中成药的综合对比评估,凸显药物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合理使用和药物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2023年14期 v.48 3965-3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98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