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上市后评价专题(三)

  • 金叶败毒颗粒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

    刘峘;韩晟;谢雁鸣;于延顺;姜俊杰;

    为评价金叶败毒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该研究选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药物经济学设计,运用成本-效果分析对金叶败毒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肺热病热在肺卫证)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RCT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试验组服用金叶败毒颗粒,10 g/次,每日3次,以及复方双花颗粒模拟剂,6 g/次,每日4次。对照组服用复方双花颗粒,6 g/次,每日4次,以及金叶败毒颗粒模拟剂10 g/次,每日3次。疗程5 d。该研究纳入的总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医疗成本,采用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利用Treeage Pro软件构建药物经济学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来自10家医院的上呼吸道感染(风温肺热病热在肺卫证)患者纳入试验组304例,对照组30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入组时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以及重要体检指标的基线值具有可比性。经过5 d治疗,2组症状与体征总计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体征总计分第5天与基线差值、复常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 d后,人均成本试验组(388.06±94.17)元,对照组(378.47±95.46)元;人均直接医疗成本试验组(271.24±54.11)元,对照组(264.88±112.71)元;人均间接医疗成本试验组(116.82±82.75)元,对照组(113.59±87.77)元,全人群FAS数据集人均医疗成本、人均直接医疗成本、人均间接医疗成本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治疗5 d后症状和体征总计分差值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ICER=23.39元/分,小于通过专家访谈确定的支付意愿100元/分,试验组比对照组具有经济性优势,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53%。敏感性分析支持结果的稳健性。基于症状和体征总计分复常率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具有绝对的经济性优势,对应的概率为5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金叶败毒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复方双花颗粒在经济性结局方面差异不大。

    2020年15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902 ]
  • 真实世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临床应用特征分析

    石丹丹;吕健;谢雁鸣;孙粼希;刘美霞;张敏;

    该文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脑出血患者人群特征及临床用药特征。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对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8 369例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脑出血患者一般信息及用药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8 369例脑出血患者中,年龄中位数59岁,男-女1.74∶1,职业以体力劳动者最多(31.26%),多于冬季入院(27.46%),节气多在寒露(5.1%),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50.94%),就诊时首选神经外科(48.82%),住院天数多在15~28 d(29.03%),有42.47%患者住院费用在10 000~50 000元;醒脑静注射液单次给药剂量以10~20 mL最多(46.03%);用药疗程大多在3 d及以下(68.60%);合并1种西药用药频数最高的为利多卡因(5.05%),合并1种中药用药常为化瘀通脉剂(10.73%)。1种中药合并1种西药频次最高的是化瘀通脉剂+地塞米松(8.08%);联合2种西药频数最高的是奥美拉唑+地塞米松(5.07%);联合3种西药频数最高的为奥美拉唑+地塞米松+利多卡因(3.35%);在用药10~20 mL,用药天数>15 d时,治愈和好转的患者最多(44.78%,45.85%)。结果表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多于冬春时节发病,常与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心血管药物等联用预防脑出血并发症,临床用药符合脑出血治疗指南,部分患者存在超疗程使用情况,可为临床医师治疗时提供参考。

    2020年15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77 ]
  • 基于真实世界刺五加注射液5904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

    沙靖昱;刘峘;谢雁鸣;庄严;

    采用关联分析及频数分析的方法研究刺五加注射液应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选取的全国1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至少使用过3次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的5 904例患者信息。应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析频率较高的变量,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算法分析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5 904例患者中,患者年龄中位数70岁,65~75岁患者数量最多(2 096例,35.5%);诊治性别来看,女性多于男性,且45~65岁及65~75岁年龄段女性患者远高于男性。西医诊断占前3位的依次是冠心病(8 104例,65.66%)、血脂异常(2 515例,20.38%)、心功能Ⅱ~Ⅲ级(581例,4.71%);中医出院证候其他最多(1 109例,21.37%),其次是气虚血瘀证(739例,14.24%)、肝肾阴虚证(698例,13.46%)。西药联合用药频数最高的是硝苯地平(2 567例,7.21%),中药最高的是复方鲜竹沥液(766例,3.53%)。从药理分析结果看,联合使用1种中药合并1种或2种西药时,使用刺五加注射液+祛瘀剂+钙通道阻断药的频率均为最高;联合使用2种中药合并1种西药时,以刺五加注射液+清热剂+祛瘀剂+钙通道阻断药最为常见。该研究阐述了真实世界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且女性多于男性。治疗上需依据不同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加以治疗,减少因基础疾病而引发的并发症,并应注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脂质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通过频数分布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时,临床主要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祛瘀剂等联合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在联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为避免出现药理变化,影响药物疗效,需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为刺五加注射液后续临床指导用药提供良好的借鉴。

    2020年15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00 ]
  • 基于自发呈报系统舒筋健腰丸不良反应/事件预警分析

    张成;李盼盼;王连心;谢雁鸣;李琳;

    为了解使用舒筋健腰丸后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E)的一般特征,挖掘风险预警信号,该研究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RS),对2005—2017年收集的166例舒筋健腰丸ADR/AE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6例ADR/AE报告中,女性患者106例(63.86%);45~64岁中老年患者占比最多(82例,49.40%),其次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48例,28.92%);ADR/AE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30例次,12.93%),其次为全身性损害(27例次,11.64%)。排前10位的有明确ADR/AE表现为:皮疹(15例次,6.33%)、恶心(14例次,5.91%)、头晕(14例次,5.91%)、腹痛(12例次,5.06%)、瘙痒(11例次,4.64%)、腰背痛(11例次,4.64%)、呕吐(10例次,4.22%)、肝细胞损害(9例次,3.80%)、头痛(9例次,3.80%)、腹泻(7例次,2.95%)。采用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挖掘舒筋健腰丸ADR/AE风险预警信号,结果提示,恶心、腹泻、皮疹、头晕、呕吐、腹痛、头痛、肝细胞损害出现预警信号。该研究结果为舒筋健腰丸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可以为其临床合理使用和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2020年15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77 ]
  •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聂文祎;吕健;谢雁鸣;孙梦华;

    该文系统评价了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VIP中文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以中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手足口病"和英文"Xiao′er Chaigui Tuire Granule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单用及联合西药治疗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月20日。筛选所有符合要求并纳入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基线数据信息并进行最终的相关文献质量评估,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果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共纳入RCT 7篇,样本量619例,试验组321例,对照组2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_(单用)=1.28,95%CI[1.11,1.46],P=0.000 4;RR_(联合常规治疗)=1.62,95%CI[1.06,2.48],P=0.02);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可明显缩短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MD_(联合常规治疗)=-1.11,95%CI[-1.44,-0.78],P<0.000 01;MD_(单用)=-2.13,95%CI[-2.37,-1.89],P<0.000 01;MD_(联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1.10,95%CI[-1.38,-0.82],P<0.000 01)及缩短退热时间(MD_(联合常规治疗)=-1.21,95%CI[-2.15,-0.27],P=0.01;MD_(单用)=-1.93,95%CI[-2.35,-1.51],P<0.000 01;MD_(联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2.00,95%CI[-2.60,-1.40],P<0.000 01),同时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针对手足口病,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使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在有效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退热时间方面更具明显优势,而且对于手足口病的早期患者临床治疗,在症状和病理上具有更好的改善和控制作用,有效率明显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考虑与辨证治疗联合使用。但由于目前纳入临床研究的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等诸多制约因素,以致目前该研究纳入结果的质量偏低,其结论的科学可靠性和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结果加以证实。

    2020年15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13 ]
  • 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杨泽;吕健;孙梦华;支英杰;谢雁鸣;

    蓝芩口服液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但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辨治方法,临床亦常用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目前未见针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高级别证据。该研究为了系统评价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 6个数据库中关于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4月26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OB工具。最终纳入24篇,总样本量3 491例,试验组1 826例,对照组1 6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蓝芩口服液联合常规治疗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_(总有效率)=1.20,95%CI[1.16,1.23],P<0.000 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蓝芩口服液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单独常规治疗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79,1.70],P=0.4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方面,纳入的研究间异质性过大,不满足Meta分析而未得出结论。结果表明,蓝芩口服液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相对疗效,但鉴于所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普遍偏低,有待进一步验证,故需采用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以提高证据质量级别,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循证证据。

    2020年15期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673 ]
  • 基于真实世界12554例刺五加注射液用药患者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分析

    孙粼希;谢雁鸣;刘峘;黎元元;庄严;

    该研究为挖掘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特征和联合用药规律,从全国共2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12 554例刺五加注射液用药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规范化分析。中老年患者使用居多,心血管内科(22.50%)和神经内科(17.92%)是主要住院科室;2008年以前单次超剂量使用者占93.77%,2011年后仅2.07%;疗程多在8~14 d(32.98%)。西医诊断前3位依次是高血压病(11.78%)、脑梗死(9.47%)、冠心病(8.15%),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肝肾亏虚证(18.59%)。临床最常联用的西药为乙酰水杨酸(51.07%)、中药为丹参注射液(9.67%),最常联合应用西药类别是钙通道阻断药(46.88%)、中药类别为祛瘀剂(93.21%),支持度最高的联合用药组合为单硝酸异山梨酯+乙酰水杨酸;出院治愈好转率高(96.81%)。结果表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用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抗凝活血基础上兼顾基础并发疾病,且有扶正调神作用。此结果可拓展对刺五加注射液认识的广度,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较详实的真实世界依据和借鉴。

    2020年15期 v.45 3505-3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12 ]
  • 真实世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临床应用特征分析

    石丹丹;吕健;谢雁鸣;孙粼希;刘美霞;张敏;

    该文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脑出血患者人群特征及临床用药特征。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对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8 369例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脑出血患者一般信息及用药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8 369例脑出血患者中,年龄中位数59岁,男-女1.74∶1,职业以体力劳动者最多(31.26%),多于冬季入院(27.46%),节气多在寒露(5.1%),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50.94%),就诊时首选神经外科(48.82%),住院天数多在15~28 d(29.03%),有42.47%患者住院费用在10 000~50 000元;醒脑静注射液单次给药剂量以10~20 mL最多(46.03%);用药疗程大多在3 d及以下(68.60%);合并1种西药用药频数最高的为利多卡因(5.05%),合并1种中药用药常为化瘀通脉剂(10.73%)。1种中药合并1种西药频次最高的是化瘀通脉剂+地塞米松(8.08%);联合2种西药频数最高的是奥美拉唑+地塞米松(5.07%);联合3种西药频数最高的为奥美拉唑+地塞米松+利多卡因(3.35%);在用药10~20 mL,用药天数>15 d时,治愈和好转的患者最多(44.78%,45.85%)。结果表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多于冬春时节发病,常与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心血管药物等联用预防脑出血并发症,临床用药符合脑出血治疗指南,部分患者存在超疗程使用情况,可为临床医师治疗时提供参考。

    2020年15期 v.45 351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77 ]
  • 基于真实世界的喜炎平注射液194873例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李利寻;王志飞;谢雁鸣;杨云云;范海伟;庄严;吕朗;

    解析喜炎平注射液真实世界临床用药特征,基于2006—2016年全国29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患者的基本信息、西医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分析用药人群特征、疾病特点、患者治疗方案中药物分布特点,应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分析喜炎平注射液综合治疗方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94 873例,男-女1.44∶1;年龄中位数为4岁;每日剂量中位数200 mg,46.68%患者日剂量为250~500 mg,33.07%患者为50~100 mg;47.08%患者用药疗程在4~7 d,32.65%患者为1~3 d。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方案中使用率最高的西药、中药类别分别是黏液溶解剂、清热剂;最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分别是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的复方;最常用的抗病毒类药物分别是干扰素类、核苷类和核苷酸类、人免疫球蛋白类。对关联规则结果进行分析,喜炎平注射液改善呼吸道症状的核心治疗方案为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氨溴索;用于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为①重症肺部感染:多巴胺+氨溴素;②重症手足口病:纳美芬+甘露醇;③肺源性心力衰竭:多巴酚丁胺+肝素。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提供思路,为深入挖掘其适用疾病提供参考。

    2020年15期 v.45 3518-3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655 ]
  • 基于真实世界刺五加注射液5904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

    沙靖昱;刘峘;谢雁鸣;庄严;

    采用关联分析及频数分析的方法研究刺五加注射液应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选取的全国1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至少使用过3次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的5 904例患者信息。应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析频率较高的变量,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算法分析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5 904例患者中,患者年龄中位数70岁,65~75岁患者数量最多(2 096例,35.5%);诊治性别来看,女性多于男性,且45~65岁及65~75岁年龄段女性患者远高于男性。西医诊断占前3位的依次是冠心病(8 104例,65.66%)、血脂异常(2 515例,20.38%)、心功能Ⅱ~Ⅲ级(581例,4.71%);中医出院证候其他最多(1 109例,21.37%),其次是气虚血瘀证(739例,14.24%)、肝肾阴虚证(698例,13.46%)。西药联合用药频数最高的是硝苯地平(2 567例,7.21%),中药最高的是复方鲜竹沥液(766例,3.53%)。从药理分析结果看,联合使用1种中药合并1种或2种西药时,使用刺五加注射液+祛瘀剂+钙通道阻断药的频率均为最高;联合使用2种中药合并1种西药时,以刺五加注射液+清热剂+祛瘀剂+钙通道阻断药最为常见。该研究阐述了真实世界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且女性多于男性。治疗上需依据不同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加以治疗,减少因基础疾病而引发的并发症,并应注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脂质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通过频数分布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病时,临床主要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祛瘀剂等联合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在联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为避免出现药理变化,影响药物疗效,需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为刺五加注射液后续临床指导用药提供良好的借鉴。

    2020年15期 v.45 3525-3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00 ]
  •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聂文祎;吕健;谢雁鸣;孙梦华;

    该文系统评价了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VIP中文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以中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手足口病"和英文"Xiao′er Chaigui Tuire Granule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单用及联合西药治疗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月20日。筛选所有符合要求并纳入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基线数据信息并进行最终的相关文献质量评估,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果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共纳入RCT 7篇,样本量619例,试验组321例,对照组2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_(单用)=1.28,95%CI[1.11,1.46],P=0.000 4;RR_(联合常规治疗)=1.62,95%CI[1.06,2.48],P=0.02);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可明显缩短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MD_(联合常规治疗)=-1.11,95%CI[-1.44,-0.78],P<0.000 01;MD_(单用)=-2.13,95%CI[-2.37,-1.89],P<0.000 01;MD_(联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1.10,95%CI[-1.38,-0.82],P<0.000 01)及缩短退热时间(MD_(联合常规治疗)=-1.21,95%CI[-2.15,-0.27],P=0.01;MD_(单用)=-1.93,95%CI[-2.35,-1.51],P<0.000 01;MD_(联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2.00,95%CI[-2.60,-1.40],P<0.000 01),同时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针对手足口病,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使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在有效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退热时间方面更具明显优势,而且对于手足口病的早期患者临床治疗,在症状和病理上具有更好的改善和控制作用,有效率明显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考虑与辨证治疗联合使用。但由于目前纳入临床研究的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等诸多制约因素,以致目前该研究纳入结果的质量偏低,其结论的科学可靠性和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结果加以证实。

    2020年15期 v.45 3539-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13 ]

综述

  • 大麻化学成分及其种属差异研究进展

    杨柳秀;李超然;高雯;

    大麻Cannabis sativa为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常雌雄异株,原产于中亚等地,现今在各国分布广泛,有野生或栽培,多变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植物,大麻有数千年的使用史,其纤维被应用于很多方面,但也因含有精神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而广受争议,被联合国禁毒公约列为与海洛因、可卡因并列的三大毒品之一。如今随着人们对大麻的认识逐渐加深及全面,其在纺织、日化、医药等领域显露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研究。该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大麻化学成分以及种属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麻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0年15期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020 ]
  • 大麻化学成分及其种属差异研究进展

    杨柳秀;李超然;高雯;

    大麻Cannabis sativa为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常雌雄异株,原产于中亚等地,现今在各国分布广泛,有野生或栽培,多变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植物,大麻有数千年的使用史,其纤维被应用于很多方面,但也因含有精神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而广受争议,被联合国禁毒公约列为与海洛因、可卡因并列的三大毒品之一。如今随着人们对大麻的认识逐渐加深及全面,其在纺织、日化、医药等领域显露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研究。该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大麻化学成分以及种属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麻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0年15期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020 ]
  • 杨梅素及其苷类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徐畅;刘意隆;高志伟;江华民;徐昌杰;李鲜;

    杨梅素及其苷类是植物中重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且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杨梅素及其苷类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对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此外,杨梅素及其苷类还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镇痛、护肝等药理活性。由于杨梅素比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在母环结构上含有更多羟基,杨梅素及其苷类比槲皮素、山柰酚等其他黄酮醇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因此,杨梅素及其苷类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该文就杨梅素及其苷类的分类与分布、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杨梅素及其苷类与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比较等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目前杨梅素及其苷类研究与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将来深入研究更多种类杨梅素及其苷类的药理作用、量效及构效关系、化学修饰与生物合成、应用前景等作了展望。

    2020年15期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1177 ]
  • 中药有效成分抗胃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田义敏;周欣;赵超;陈华国;龚小见;

    胃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和化疗,但此方法对人体伤害均较大,而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中药有效成分在抗肿瘤领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很多相关科研人员对中药有效成分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的体外活性及机制研究尤为活跃。该文从中药提取物、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类、萜类、醌类、挥发油、酯类、酚类、蛋白组分等中药有效成分为出发点,以抗胃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及迁移;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调节细胞信号通路为主要内容,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与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抗胃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0年15期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1352 ]
  • 何首乌相关肝损伤研究进展

    马宁辉;陈依;许陈思涵;丁越;张彤;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的干燥块根,是一种传统的滋补中药,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以及乌发等作用,在临床和保健品中得到广泛使用。近年来,临床上有关何首乌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加,引起广泛关注。关于何首乌所致肝损伤的实验结果也不断增多,并且有实质性的研究进展。根据近十年有关何首乌肝损伤的临床报道,该文从使用方法、用药剂量以及使用时长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何首乌生制不分,且长期大剂量服用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此外,何首乌引起的肝损伤为特异质肝损伤,个体因素也是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同时根据文献报道,整理了何首乌中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病理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发现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成分;结合何首乌引起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对有关机制如一些化学成分对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该文就何首乌相关肝损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年15期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2319 ]
  • 中药地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孙娜;徐钢;张丽妍;李忠海;田康;曲巍;张卫国;

    高致残和致死率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严重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棘手难题。目前,临床上仍缺少靶点明确和药效显著的防治骨质疏松药品。中药地黄及组方临床抗骨质疏松效果显著,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地黄及其活性成分此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该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近十年文献,搜集并整理地黄抗骨质疏松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中药饮片生、制地黄、地黄中活性成分如梓醇、桃叶珊瑚苷、毛蕊花糖苷和地黄多糖等以及地黄组方等归纳其研究动态、作用指标和机制,挖掘潜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包括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促进成骨分化(增加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蛋白、骨保护素和骨钙素等以及促进钙沉积)和增大骨密度以及抑制破骨细胞数量和分化、促进破骨细胞凋亡、减少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减少骨吸收陷窝面积等,为更好地发挥和研究地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机制提供参考和开拓新思路。

    2020年15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引用频次:41 ] |[下载次数:1565 ]
  • 抗疲劳高频药物保健作用的精准定位与分析

    马乐乐;林俊芝;刘海燕;刘慧敏;黄伟;谭鹏;韩丽;许润春;张定堃;

    疲劳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复杂的生理现象。长期疲劳可诱发心血管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严重病理反应。因此,如何精准、有效地缓解疲劳是新时代践行"健康中国"理念的重要命题。中药保健食品作为中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 157个抗疲劳保健食品上市销售,其中大部分为中药单品及其复方,但其功能项下均笼统标注为"抗疲劳",功能定位宽泛而不明确。随着对疲劳分型及其生理病理基础认识的不断深化,亟需结合现代化学与药理学研究进展,对中药抗疲劳保健作用进行功效分化与精准定位。为此,该文综述了疲劳的分类,并从能量代谢、代谢产物堆积、氧化应激、炎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角度阐释了疲劳产生的机制,筛选出抗疲劳保健食品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分析其抗疲劳的作用机制,归纳抗疲劳的最佳类型,以期推动抗疲劳保健食品产业的科学发展,扩大抗疲劳保健食品的应用范围,更好地响应健康中国的建设,服务人民健康。

    2020年15期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426 ]
  • 天然来源的甘遂烷型三萜的结构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谢军;李常康;付佳;王洪庆;李保明;陈若芸;康洁;

    甘遂烷型三萜是以6个异戊二烯单元为基本母核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天然来源的甘遂烷型三萜类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化合物结构多样,如apo-型、侧链呈直链型及侧链成环型;药理活性广泛,如细胞毒、抗炎、抗氧化及抗疟原虫等。该文综述了近十年该类三萜化合物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及药理活性,并对该类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探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2020年15期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5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18 ]
  • 槲皮素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冯亚莉;卢令攀;翟广玉;

    槲皮素是一个典型的类黄酮,主要存在于日常食用的各种蔬菜、水果和中草药中,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槲皮素是具有确定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由于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差,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槲皮素的结构通过修饰,获得了溶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代谢稳定和毒副作用小的槲皮素衍生物。最近几年来,已经合成了大量槲皮素醚类、酯类、配合物、C-4羰基氧取代衍生物、A、B环修饰化合物及其他衍生物,并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检测。该文综述了最近5年合成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槲皮素衍生物。

    2020年15期 v.45 3565-3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3K]
    [引用频次:47 ] |[下载次数:1196 ]
  • 杨梅素及其苷类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徐畅;刘意隆;高志伟;江华民;徐昌杰;李鲜;

    杨梅素及其苷类是植物中重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且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杨梅素及其苷类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对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此外,杨梅素及其苷类还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镇痛、护肝等药理活性。由于杨梅素比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在母环结构上含有更多羟基,杨梅素及其苷类比槲皮素、山柰酚等其他黄酮醇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因此,杨梅素及其苷类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该文就杨梅素及其苷类的分类与分布、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杨梅素及其苷类与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比较等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目前杨梅素及其苷类研究与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将来深入研究更多种类杨梅素及其苷类的药理作用、量效及构效关系、化学修饰与生物合成、应用前景等作了展望。

    2020年15期 v.45 3575-3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1177 ]

资源与鉴定

  • 裸花紫珠分布区划研究

    李梦;张小波;景志贤;于福来;黄胜;汪娟;康利平;王凌;

    该文基于裸花紫珠实地调查、文献调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不同区划方法、不同数据源、不同空间尺度的裸花紫珠分布区划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定性描述、生态环境相似、生态位模型等不同方法进行裸花紫珠分布区划得到的分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裸花紫珠的分布范围情况。其中定性描述区划方法在大尺度范围进行宏观指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性,生态环境相似区划方法得到的分布范围,比应用定性描述方法和生态位模型方法得到的分布范围更广;通过不同数据源得到的裸花紫珠分布区划结果各有不同,调查数据的数量、代表性等,对区划结果均有影响;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区划结果分析,在我国范围与全球范围影响裸花紫珠分布的生态因子和贡献率也各不相同。综合多源数据分析,裸花紫珠在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南部沿海省份,在江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甘肃、台湾等省份也有分布。在全球范围内,裸花紫珠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亚洲地区,在美国南部、墨西哥等地也有一定的潜在分布区域。

    2020年15期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61 ]
  • 基于GIS技术的藏药渣驯四川省出露与蕴藏区空间分布研究

    范久余;丁荣;赵明明;王猛;古锐;钟世红;

    渣驯是常用大宗藏药和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传统药,该研究认为构成渣驯的黑色有机质主要储存于产地岩石中,由于渣驯出露点多在高山崖壁上,难于观测,导致难以评估其资源分布和蕴藏区域。该研究以四川省渣驯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获得渣驯出露点的6个生态环境因子,结合四川省GIS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别提取渣驯适宜的地质类型、地貌类型、高程、坡度、植被类型、平均温度因子,将各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预测渣驯在四川省的空间分布范围,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预测的四川省渣驯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2个县,甘孜藏族自治州15个县,凉山彝族自治州2个县,共计29个县;②渣驯出露点分布在一定海拔高度的河流沟谷的避雨悬崖上,蕴藏区主要位于在三叠纪、泥盆纪和志留纪地层中,呈破碎斑块状且沿山脉走势分布,主要分布在定曲河、雅砻江、鲜水河、大渡河、梭磨河、岷江及白水江等9个流域。通过GIS分析所得的渣驯分布预测范围与调查到的渣驯实际出露区基本吻合。说明采用GIS技术对渣驯进行环境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布预测是可行的,可为全面调查渣驯资源分布、形成机制分析以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15期 v.45 3631-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75 ]
  • 裸花紫珠分布区划研究

    李梦;张小波;景志贤;于福来;黄胜;汪娟;康利平;王凌;

    该文基于裸花紫珠实地调查、文献调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不同区划方法、不同数据源、不同空间尺度的裸花紫珠分布区划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定性描述、生态环境相似、生态位模型等不同方法进行裸花紫珠分布区划得到的分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裸花紫珠的分布范围情况。其中定性描述区划方法在大尺度范围进行宏观指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性,生态环境相似区划方法得到的分布范围,比应用定性描述方法和生态位模型方法得到的分布范围更广;通过不同数据源得到的裸花紫珠分布区划结果各有不同,调查数据的数量、代表性等,对区划结果均有影响;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区划结果分析,在我国范围与全球范围影响裸花紫珠分布的生态因子和贡献率也各不相同。综合多源数据分析,裸花紫珠在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南部沿海省份,在江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甘肃、台湾等省份也有分布。在全球范围内,裸花紫珠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亚洲地区,在美国南部、墨西哥等地也有一定的潜在分布区域。

    2020年15期 v.45 3642-3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61 ]

分子生药学

  • 利用SRAP标记构建不同种金腰的DNA指纹图谱

    黄稳;兰德庆;覃瑞;刘虹;李刚;

    金腰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药药材,因近年来其野生资源逐渐减少,迫切需要进行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研究。该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采用SRAP技术对24种共计36份金腰属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利用18对SRAP引物进行扩增可获得37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0.7条带型。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群体的N_a为2.000 0,N_e为1.408 4,平均Nei′s指数为0.263 5,平均Shannon指数为0.419 1。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约为0.70处可以将其分为3个大类群:有18个种共24份样品聚集为第Ⅰ类群,有3个种(变种)共7份样品为第Ⅱ类群,有3个种共5份样品为第Ⅲ类群。这些金腰在分子水平上呈现的差异与其分布的地理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是一致的。同时利用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36份金腰的DNA指纹图谱,获得每一份材料唯一的分子身份证带型。这些研究结果将为金腰属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提供有效方法和可靠依据,也为金腰属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15期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52 ]
  • 利用SRAP标记构建不同种金腰的DNA指纹图谱

    黄稳;兰德庆;覃瑞;刘虹;李刚;

    金腰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药药材,因近年来其野生资源逐渐减少,迫切需要进行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研究。该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采用SRAP技术对24种共计36份金腰属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利用18对SRAP引物进行扩增可获得37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0.7条带型。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群体的N_a为2.000 0,N_e为1.408 4,平均Nei′s指数为0.263 5,平均Shannon指数为0.419 1。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约为0.70处可以将其分为3个大类群:有18个种共24份样品聚集为第Ⅰ类群,有3个种(变种)共7份样品为第Ⅱ类群,有3个种共5份样品为第Ⅲ类群。这些金腰在分子水平上呈现的差异与其分布的地理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是一致的。同时利用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36份金腰的DNA指纹图谱,获得每一份材料唯一的分子身份证带型。这些研究结果将为金腰属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提供有效方法和可靠依据,也为金腰属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15期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52 ]
  • 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的PCR鉴别

    李慧;钱润;田娜;李仰华;蒋超;袁媛;黄璐琦;

    天麻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中国植物志》中将天麻分为红天麻(原变型)Gastrodia elata f.elata、乌天麻G.elata f.glauca、绿天麻G.elata f.viridis、黄天麻G.elata f.flavid和松天麻G.elataf.alba等5个变型,其中红天麻与乌天麻的天麻素和多糖含量均较高,为栽培的优良品系。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麻商品多为红天麻、乌天麻或杂交天麻,但其传统性状鉴别特征并不明显,无法快速、准确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够高效、准确鉴别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根据天麻重测序结果,筛选获得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变异位点,并利用变异位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W291-F/W291-R和H255-F/H255-R。分别采集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样品,建立并优化PCR鉴别方法,并对其耐受性和适用性进行考察与验证。使用特异性引物H255-F/H255-R、退火温度为48℃、循环数为33时,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在255 bp处出现单一明亮条带;使用特异性引物W291-F/W291-R、退火温度为51℃,循环数为31时,乌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在291 bp处出现单一明亮条带。建立的特异性PCR方法可准确鉴定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

    2020年15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引用频次:44 ] |[下载次数:1223 ]
  • 山沉香结香前后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刘娟;高佳琪;陈苏依勒;蒋超;袁媛;焦顺刚;孟虎彪;柴兴云;黄璐琦;

    山沉香为木犀科羽叶丁香去皮的根、茎和粗枝,是我国有特色的蒙古族习用药材,在心脑血管疾病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形成速度极为缓慢,且栽培品中挥发油含量较低。因此,如何加快山沉香的形成速度、提高挥发油含量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该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野生、栽培结香前后的山沉香细菌群落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物种多样性曲线及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山沉香的结香部位较非结香部位具有更明显的物种多样性;采用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野生山沉香结香部位与其他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差距较大。同时,通过细菌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度分析发现,4组山沉香样品中共有的3类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Modestobacter和蓝细菌的未知属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山沉香结香材料中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为优势菌属,而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在山沉香的未结香样品中丰度较高。该文首次研究了山沉香结香前后细菌的菌落结果变化,为探索山沉香的结香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为合理利用山沉香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15期 v.45 3651-3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68 ]
  • 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的PCR鉴别

    李慧;钱润;田娜;李仰华;蒋超;袁媛;黄璐琦;

    天麻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中国植物志》中将天麻分为红天麻(原变型)Gastrodia elata f.elata、乌天麻G.elata f.glauca、绿天麻G.elata f.viridis、黄天麻G.elata f.flavid和松天麻G.elataf.alba等5个变型,其中红天麻与乌天麻的天麻素和多糖含量均较高,为栽培的优良品系。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麻商品多为红天麻、乌天麻或杂交天麻,但其传统性状鉴别特征并不明显,无法快速、准确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够高效、准确鉴别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根据天麻重测序结果,筛选获得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变异位点,并利用变异位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W291-F/W291-R和H255-F/H255-R。分别采集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样品,建立并优化PCR鉴别方法,并对其耐受性和适用性进行考察与验证。使用特异性引物H255-F/H255-R、退火温度为48℃、循环数为33时,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在255 bp处出现单一明亮条带;使用特异性引物W291-F/W291-R、退火温度为51℃,循环数为31时,乌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在291 bp处出现单一明亮条带。建立的特异性PCR方法可准确鉴定红天麻、乌天麻及其杂交天麻。

    2020年15期 v.45 3666-3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引用频次:44 ] |[下载次数:1223 ]

制剂与炮制

  • 姜黄素过饱和自纳米乳的制备与体外质量评价

    陈绪龙;梁新丽;丁海波;赖章婷;袁其里;林霞;廖正根;

    为提高姜黄素自纳米乳(CUR-SNEDDS)中药物分散过饱和度和维持时间,引入沉淀抑制剂(PPIs),制备姜黄素过饱和自纳米乳(CUR-SSNEDDS)。通过溶解度试验、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变化、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的考察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CUR-SNEDDS处方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以维持姜黄素(CUR)在人工胃肠液中的过饱和浓度和持续时间筛选沉淀抑制剂(PPIs)类型及用量,同时采用偏光显微镜评估结晶抑制效果,并对CUR-SSNEDDS质量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评价。所制备的CUR-SSNEDDS处方为丙二醇单辛酸酯(capryol 9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kolliphor RH4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HP)-聚乙烯己内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7.93∶66.71∶25.36∶5),载药量为(65.12±1.25)mg·g~(-1),形成的纳米乳黄色透明,乳滴呈圆球形且分布均匀,乳化时间为(21.02±0.13)s,平均粒径为(57.03±0.35)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3±0.01),Zeta电位为(-18.10±1.30)mV,CUR-SSNEDDS体外稀释后显著抑制结晶的形成与生长,过饱和度在2 h内可维持在10以上,在人工胃肠液中CUR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均显著提高。Soluplus可有效维持过CUR过饱和状态,增强CUR体外溶出。

    2020年15期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990 ]
  • 中药饮片吸水率变化规律及中药复方汤剂相对密度预测模型研究

    张璐;桂新景;孟菲;谢梦迪;姚静;郝小佳;闫斌;陈洪燕;陈树和;赵莼;安雅婷;杨新建;李学林;刘瑞新;

    该研究旨在探讨中药饮片吸水率变化规律,并建立中药复方汤剂相对密度预测模型。首先通过研究12组(按入药部位分组)共36种常用饮片吸水率随煎煮时间变化规律,建立了吸水率对煎煮时间的拟合方程,其中矿物类和其他类饮片的拟合方程r分别为0.691 2和0.663 3,其余10组饮片的拟合方程r为0.802 2~0.925 4,均P<0.05(n=21)。结合测定的饮片煎煮后吸水率,优化加水量公式,得液率可控制在100%±10%。其次,通过液体密度测定仪的方法学考察,并与比重瓶法的测定结果对比,确定液体密度测定仪可用于中药汤剂相对密度的快速检验。通过测定分析46种常用饮片煎煮后的得液量、相对密度及出膏率等相关参数,建立校正的相对密度(y)对出膏率(%,x)的线性回归方程y=0.041 3x+1.003 7,r=0.930 9(P<0.01,n=46),线性范围1.94%~65.75%。基于此构建了中药复方汤剂相对密度预测模型雏形,经验证,8个复方汤剂的相对密度在此模型的预测区间范围内。该研究为构建中药煎药数据库,实现个性化煎药和中药汤剂快速质控奠定基础。

    2020年15期 v.45 3681-3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335 ]

药理

  • 槐耳清膏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田颖颖;杨爱琳;陈孝男;任浩淼;刘亚鑫;邱海玲;唐雷梦媛;黄惠铭;屠鹏飞;胡仲冬;

    探讨槐耳清膏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细胞增殖毒性试验(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NCI-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槐耳清膏给药后对NCI-H1299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试验研究槐耳清膏给药后对NCI-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此外,借助免疫印迹法检测槐耳清膏给药后与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的蛋白以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槐耳清膏能够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的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槐耳清膏能够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NCI-H1299细胞凋亡的发生。此外,槐耳清膏给药能够升高NCI-H1299细胞内ROS的含量从而诱导细胞铁死亡的发生。EMT在癌症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槐耳清膏给药后能够降低NCI-H1299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且能够下调间质标志物TCF8/ZEB1,N-cadherin,β-catenin的蛋白水平进而抑制NCI-H1299细胞EMT进程。该研究还揭示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中槐耳清膏能够抑制MAPK信号通路,这可能是槐耳清膏抑制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之一。该项工作为槐耳抗肺癌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也为槐耳临床治疗肺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后续深入研究槐耳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0年15期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1173 ]
  • 槐耳清膏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田颖颖;杨爱琳;陈孝男;任浩淼;刘亚鑫;邱海玲;唐雷梦媛;黄惠铭;屠鹏飞;胡仲冬;

    探讨槐耳清膏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细胞增殖毒性试验(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NCI-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槐耳清膏给药后对NCI-H1299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试验研究槐耳清膏给药后对NCI-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此外,借助免疫印迹法检测槐耳清膏给药后与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的蛋白以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槐耳清膏能够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的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槐耳清膏能够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NCI-H1299细胞凋亡的发生。此外,槐耳清膏给药能够升高NCI-H1299细胞内ROS的含量从而诱导细胞铁死亡的发生。EMT在癌症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槐耳清膏给药后能够降低NCI-H1299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且能够下调间质标志物TCF8/ZEB1,N-cadherin,β-catenin的蛋白水平进而抑制NCI-H1299细胞EMT进程。该研究还揭示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299细胞中槐耳清膏能够抑制MAPK信号通路,这可能是槐耳清膏抑制NCI-H129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之一。该项工作为槐耳抗肺癌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也为槐耳临床治疗肺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后续深入研究槐耳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0年15期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1173 ]
  • 基于miR-198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姜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

    王丽萍;刘彦琦;崔洁;吴莉;

    利用姜黄素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探讨其可能机制。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姜黄素组、模型+腺病毒(mock)+姜黄素组、模型+拮抗剂+姜黄素组、模型+姜黄素+LY294002组,每组20只,测定大鼠胰腺组织湿/干重比,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Bcl-2、Bax的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胰腺组织PI3K,Akt,p-Akt水平变化。HE染色法显示姜黄素可改善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胰腺病理改变,减少胰腺组织病理评分;ELISA法显示姜黄素可降低模型大鼠外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活力与Bax水平,上调Bcl-2浓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姜黄素干预后模型大鼠胰腺组织PI3K和p-Akt表达上调,并通过TUNEL染色法证实干预后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率减少,且上述作用可被miR-198拮抗剂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削弱。姜黄素对急性胰腺炎有理想疗效,其机制可能通过miR-198-PI3K-Akt轴介导。

    2020年15期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752 ]
  • 定坤丹联合西药对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VEGF,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郑娟;谈勇;

    探讨定坤丹对多重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选取性周期规律的40只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空白组自由饮水摄食,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补佳乐、定坤丹、补佳乐+定坤丹灌胃。15 d后,ELISA法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分析子宫内膜形态、内膜厚度以及定坤丹的治疗机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OPN,VEGF,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坤丹组OPN和MMP-9水平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内膜层基质细胞减少,腺体、血管稀疏,内膜明显变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腺体、血管增多,基质细胞密集,内膜均明显增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K19表达面积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CK19表达面积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和MMP-9 mRNA升高(P<0.05),而VEGF mRNA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组及联合用药组MMP-9 mRNA明显降低(P<0.05);定坤丹联合补佳乐通过上调多重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和VEGF mRNA表达,下调MMP-9 mRNA的表达,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2020年15期 22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692 ]
  • 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AQP4和AQP8表达的影响

    屈映;张书信;傅丽元;代秋颖;张渊博;刘子号;李诗莹;杨向阳;聂桂宽;王锐;

    探讨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和AQP8表达的影响。SD雄性健康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风药(荆芥、防风免煎颗粒1∶1)低、中、高剂量组(6,12,24 g·kg~(-1)·d~(-1)),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自由饮用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10 d后予以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分别于10 d后结束实验时采集结肠组织,测量各组大鼠结肠长度,评估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结肠病理变化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和IL-8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内AQP4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PCR法检测结肠黏膜AQP4和AQP8 mRNA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长度明显短缩(P<0.01),CMDI及病理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低,颜色为淡黄色或棕色,AQP4和AQP8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风药组CMDI及病理评分、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强,颜色为棕褐色或深褐色,结肠长度及AQP4和AQP8 mRNA表达增加(P<0.01,P<0.05)。荆芥和防风对UC模型大鼠症状及病理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促进肠黏膜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AQP4和AQP8表达相关。

    2020年15期 229-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1155 ]
  • 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AQP4和AQP8表达的影响

    屈映;张书信;傅丽元;代秋颖;张渊博;刘子号;李诗莹;杨向阳;聂桂宽;王锐;

    探讨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和AQP8表达的影响。SD雄性健康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风药(荆芥、防风免煎颗粒1∶1)低、中、高剂量组(6,12,24 g·kg~(-1)·d~(-1)),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自由饮用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10 d后予以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分别于10 d后结束实验时采集结肠组织,测量各组大鼠结肠长度,评估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结肠病理变化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和IL-8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内AQP4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PCR法检测结肠黏膜AQP4和AQP8 mRNA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长度明显短缩(P<0.01),CMDI及病理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低,颜色为淡黄色或棕色,AQP4和AQP8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风药组CMDI及病理评分、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强,颜色为棕褐色或深褐色,结肠长度及AQP4和AQP8 mRNA表达增加(P<0.01,P<0.05)。荆芥和防风对UC模型大鼠症状及病理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促进肠黏膜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AQP4和AQP8表达相关。

    2020年15期 229-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1155 ]
  • 定坤丹联合西药对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VEGF,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郑娟;谈勇;

    探讨定坤丹对多重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选取性周期规律的40只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空白组自由饮水摄食,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补佳乐、定坤丹、补佳乐+定坤丹灌胃。15 d后,ELISA法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分析子宫内膜形态、内膜厚度以及定坤丹的治疗机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OPN,VEGF,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坤丹组OPN和MMP-9水平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内膜层基质细胞减少,腺体、血管稀疏,内膜明显变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腺体、血管增多,基质细胞密集,内膜均明显增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K19表达面积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CK19表达面积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和MMP-9 mRNA升高(P<0.05),而VEGF mRNA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组及联合用药组MMP-9 mRNA明显降低(P<0.05);定坤丹联合补佳乐通过上调多重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和VEGF mRNA表达,下调MMP-9 mRNA的表达,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2020年15期 v.45 3713-3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692 ]

药代动力学

  • 清肺排毒汤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吴高松;钟婧;郑宁宁;王超然;金红利;葛广波;韩晶岩;高月;盛丽莉;张卫东;李后开;

    通过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探讨清肺排毒汤(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揭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GC-MS结合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学方法,对清肺排毒汤干预大鼠5 d后的血清内源性代谢物谱与肠道菌群组成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基于GC-MS和LC-MS/MS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获得清肺排毒汤调控的23种和43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TCA循环和丙酮酸代谢。利用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清肺排毒汤显著调节了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明显上调Romboutsia,Turicibacter,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相对丰度,下调norank_f_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该研究证明清肺排毒汤短期干预能够显著调节大鼠整体代谢,并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对机体的内源性代谢调控及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有关。

    2020年15期 23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2K]
    [引用频次:42 ] |[下载次数:2940 ]
  • 清肺排毒汤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吴高松;钟婧;郑宁宁;王超然;金红利;葛广波;韩晶岩;高月;盛丽莉;张卫东;李后开;

    通过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探讨清肺排毒汤(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对大鼠整体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揭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GC-MS结合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学方法,对清肺排毒汤干预大鼠5 d后的血清内源性代谢物谱与肠道菌群组成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基于GC-MS和LC-MS/MS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获得清肺排毒汤调控的23种和43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TCA循环和丙酮酸代谢。利用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清肺排毒汤显著调节了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明显上调Romboutsia,Turicibacter,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相对丰度,下调norank_f_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该研究证明清肺排毒汤短期干预能够显著调节大鼠整体代谢,并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对机体的内源性代谢调控及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有关。

    2020年15期 23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8K]
    [引用频次:42 ] |[下载次数:2940 ]

学术探讨

  • 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及优质评价新模式探讨

    赵桉熠;倪凤燕;陈彭月;刘艳;刘安;

    中成药产品质量一致性是当前中药制剂控制的热点和难点,已成为制约其国际化的瓶颈之一。该文通过查阅大品种中成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一致性控制技术等相关文献,从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中成药品质评价措施和制药周期内影响质量一致性的可能因素,提出建立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优质中成药评价标准体系,以此促进中成药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全面提升,引导同品种中成药市场价格合理形成,为中成药优质评选提供参考新模式。

    2020年15期 250-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1179 ]
  • 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及优质评价新模式探讨

    赵桉熠;倪凤燕;陈彭月;刘艳;刘安;

    中成药产品质量一致性是当前中药制剂控制的热点和难点,已成为制约其国际化的瓶颈之一。该文通过查阅大品种中成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一致性控制技术等相关文献,从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中成药品质评价措施和制药周期内影响质量一致性的可能因素,提出建立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优质中成药评价标准体系,以此促进中成药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全面提升,引导同品种中成药市场价格合理形成,为中成药优质评选提供参考新模式。

    2020年15期 v.45 3740-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1179 ]

化学

  • 高粱根中1个新大环酚苷

    王山立;周浪;朱安祥;杨小生;李齐激;杨娟;

    运用硅胶柱色谱、MCI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高粱根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并通过NMR和MS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4-[(6′-O-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羟基苯乙酸环二聚内酯(1)、β-谷甾醇(2)、豆甾醇(3)、胡萝卜苷(4)、对甲氧基肉桂酸(5)、紫杉氰糖苷(6)、绿原酸(7)、对羟基苯甲醛(8)、琥珀酸(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obtusalin(11)。化合物4,5,9~11为首次从高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以对羟基苯乙酸酯葡萄糖苷反向聚合形成的拥有24环的二聚双内酯酚苷,命名为sorgholide A。

    2020年15期 v.45 3689-3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31 ]
  •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青翘和老翘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残留规律研究

    朱晓东;盛萍;王长健;李石飞;骆骄阳;杨美华;

    连翘因采收期不同分为青翘和老翘,2种连翘规格中重金属蓄积规律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29批老翘和60批青翘中铜(Cu)、铅(Pb)、铬(Cr)、砷(As)、镉(Cd)、汞(Hg)的残留水平,样品分别来自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产区。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青翘、老翘中有害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青翘、老翘中有害元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青翘和老翘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残留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老翘中Pb残留水平显著高于青翘(P<0.01),而Cu残留水平低于青翘(P<0.01)。连翘的产地差异性表现较小。PCA分析显示,青翘和老翘可成功聚为2类。研究表明,青翘和老翘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残留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果实成熟期(老翘)相对于青翘对Pb元素存在更高富集性。该研究为连翘质量分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2020年15期 v.45 3694-3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91 ]

  •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正>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12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436),现股本6.03亿股,市值超700亿,股票首批纳入MSCI指数体系和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指数。目前拥有35家控股子公司、7家参股公司,生产经营6大品类,400多个系列产品。公司位列"医药工业企业百强"、"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董事会获得"第十届中国主板上

    2020年15期 v.45 3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