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金欣;卢恒;曾燕;岳建伟;孟繁蕴;张怡光;
中药资源调查及其蕴藏量测算是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首要问题,文章利用多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黄芩资源调查的3S数据平台,结合传统的野外实地调查方法,建立小尺度基于不同生境类型的黄芩储量估算模型,对京津冀地区野生黄芩资源量进行了估算,提高了估算精度,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和基于3S技术的中药资源多空间尺度模型估算提供重要数据。
2012年17期 v.37 2524-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629 ] - 张兰兰;高文远;宋兆辉;蔡楠;周水平;
目的:分析不同年份林下山参叶中多个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考察年份对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13个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的UPLC分析方法,分析了5~17年份林下山参叶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皂苷含量随年份有波动,14年份各皂苷类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以作为同时测定人参类药材中多种皂苷含量的方法及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林下山参叶人参皂苷类成分的积累和林下参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012年17期 v.37 2530-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697 ] - 程小丽;廖彩丽;刘春生;白贞芳;杨瑶珺;郑健;张继;
目的:探讨利用NCBI核酸数据库中ITS序列鉴定紫荆皮商品药材,为保证紫荆皮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紫荆皮药材中提取DNA,以ITS序列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双向测序,利用ITS序列相似度和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紫荆皮商品药材的ITS序列信息。结论:经DNA鉴定,发现市场上流通的紫荆皮主流商品来源于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药用部位为茎皮。
2012年17期 v.37 2534-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594 ] - 史红专;郭巧生;朱再标;胡婷婷;张帅稳;
目的:测定和比较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蚂蟥Whitmania pigra消化道内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的活性。方法:实验设计了从7~52℃10个温度梯度,pH从2.2~11.2共10个梯度,测定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蚂蟥消化道内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力的变化。结果:当温度在7~52℃,pH 2.2~11.2,蚂蟥消化道内脂肪酶在温度为37℃,pH为8.2时酶活最大;淀粉酶在温度为37℃,pH为5.2时酶活最大;蛋白酶在温度为42℃,pH为3.2,9.2时酶活较大。结论:蚂蟥消化道内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8.2;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5.2;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2℃,最适pH为3.2,9.2。
2012年17期 v.37 2538-2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633 ] - 李淑芬;王峰;张高慧;徐海娜;
目的:建立一套适用于鹿尾腺总蛋白分析的双向电泳体系,为实现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探究鹿尾腺的组织发育及其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饱和酚抽提法和Trizol法3种方法提取鹿尾腺中总蛋白,采用固相pH梯度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并对蛋白上样量和等电聚焦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凝胶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PDQuest 8.0软件进行图谱分析。结果:Trizol法得到的总蛋白质纯度最高,能满足双向电泳分析对样品的要求,蛋白质样品在7 cm pH 3~10 IPG胶条上,上样量为300μg,按优化的程序Ⅱ进行双向电泳,可以得到较满意的双向电泳图谱,此时清晰可见蛋白点数多达209个。结论:通过优化双向电泳条件,建立了适合鹿尾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同时该体系可以为其他类似的动物组织样品制备和双向电泳提供借鉴。
2012年17期 v.37 2542-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4 ]
- 陈两绵;邝才志;高慧敏;张启伟;王智民;朱晶晶;鲁艳清;
目的:研究γ-巯丙基键合硅胶(MPS)脱除龙胆提取液中镉(Cd)的最佳工艺,并对其脱镉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方式考察镉的脱除率,并以镉脱除率、含固量、HPLC指纹图谱等指标综合评价MPS的脱镉性能。结果:静态吸附的工艺参数:药液浓度相当于0.20 g(药材).mL-1,吸附时间为120 min,药材量-MPS 15∶1;动态吸附的工艺参数:径高比为1∶3.5,药液浓度相当于0.20 g(药材).mL-1,药液流速0.9 mL.min-1,药材量-MPS 50∶1;龙胆药液脱镉前后的含固量及HPLC指纹图谱无显著性差异。结论:γ-巯丙基键合硅胶(MPS)能有效地脱除龙胆药液中的镉,脱镉性能良好。
2012年17期 v.37 2548-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72 ] - 胡璇;李卫东;李欧;郝江波;刘嘉坤;
目的:研究滚筒杀青烘干加工方法对不同品种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1525,采用DIKMA DiamonsilT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355 nm。结果:滚筒杀青烘干加工的四倍体金银花呈绿色,其绿原酸和木犀草苷质量分数分别为5.31%,0.105%,两者分别显著高出相同加工方法下二倍体的18.0%,32.1%,并且滚筒杀青烘干的四倍体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和二倍体金银花的传统自然晒干处理。结论:滚筒杀青烘干方法是适合四倍体金银花的新型干燥方法;在滚筒杀青烘干加工条件下,四倍体金银花药材质量显著优于原亲本二倍体,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2012年17期 v.37 2554-2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408 ] - 曹伟;王绪颖;陈彦;宋捷;张振海;贾晓斌;
目的:评价痛经宝优化方的镇痛、抗炎效应,分析其起镇痛、抗炎作用的药效组分。方法:将动物分为模型组、痛经宝颗粒组、痛经宝优化方不同组分组,采用缩宫素致小鼠痛经模型并结合模型小鼠血钙含量,子宫MDA,NO,PGE2的含量测定,评价痛经宝优化方不同组分的镇痛、抗炎效应及产生的影响。结果:痛经宝优化方各组分可以延长痛经小鼠的痛经潜伏期,减少小鼠平均扭体次数,提高扭体抑制率,降低痛经模型小鼠的血钙含量及子宫中MDA,PGE2的含量,提高子宫中NO的含量。结论:痛经宝优化方各组分均具有镇痛、抗炎作用,不同组分在治疗痛经的多个环节具有协同作用。
2012年17期 v.37 2558-2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10 ]
- 邝彬;范君婷;赵思蒙;谭宁华;
目的:对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根茎中环肽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大叶茜草根茎的70%甲醇回流提取物经硅胶,RP-18,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环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A-VII(1),RA-V(2),RA-XII(3),rubiyunnanin C(4),RA-X(5),RY-II(6),RA-I(7),RA-XIII(8),RA-XIII-OMe(9)。结论:9个环肽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叶茜草中分离得到。
2012年17期 v.37 2563-2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773 ] - 胡传芹;杨鑫宝;杨秀伟;刘建勋;
目的:研究吴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70%乙醇溶液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该文报道其中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香叶木苷(3)和柯伊利素-7-O-芸香糖苷(4)。结论:化合物1,3,4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
2012年17期 v.37 2571-2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37 ] |[下载次数:698 ] - 王晓燕;孙磊;乔善义;
目的:对六味地黄苷糖中糖苷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阐明其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用大孔树脂柱色谱制备糖苷部位,用硅胶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各成分,用MS及NMR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9个环烯醚萜苷,1个蒎烷单萜苷,1个酚苷,分别鉴定为7-脱氢马钱素(1),7α-甲氧基莫诺苷(2),7β-甲氧基莫诺苷(3),7α-乙氧基莫诺苷(4),7β-乙氧基莫诺苷(5),莫诺苷(6),獐芽菜苷(7),马钱素(8),芍药苷(9),丹皮酚原苷(10),番木鳖酸(11)。结论:该糖苷部位是新药六味地黄苷糖发挥免疫和内分泌调节作用的重要部分。化合物6~8是该部位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是该部位主要活性成分。
2012年17期 v.37 2576-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94 ] - 任恒春;覃日懂;张庆英;程伟;梁鸿;
目的:对民间药材石油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13C-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酚酸类6个,分别为苯甲酸(benzoicacid,1),对羟基苯甲醛(4-hydroxy benzaldehyde,2),香豆酸(coumaric acid,3),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没食子酸(gal-lic acid,5),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 benzoic acid,6);含N化合物6个,分别为3-吲哚甲醛(3-indole carboxaldehyde,7),3-吲哚甲酸(3-indole carboxylic acid,8),4-甲基-(1,2,3)-三唑[4-methyl-(1,2,3)-triazole,9],尿嘧啶(uracil,10),菸酰胺(nicotinam-ide,11),(2S,E)-N-[2-羟基-2-(4-羟基苯)乙酯]阿魏酰胺{(2S,E)-N-[2-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ferulamide,12};5个其他类成分,(+)-去氢催吐萝芙醇[(+)-dehydrovomifoliol,13],正三十一烷(hentriantane,14),β-谷甾醇(β-sitosterol,15),棕榈酸(palmitic acid,16),胡萝卜苷(daucossterol,1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2年17期 v.37 2581-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458 ] - 郑林;李靖;陈慧;王永林;王爱民;黄勇;
目的:研究荭草中花穗、带叶嫩枝和粗茎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抗心肌缺血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建立荭草中花穗、带叶嫩枝和粗茎的UPLC指纹图谱,对色谱峰进行归属确认,同时观测荭草中花穗、带叶嫩枝和粗茎不同配比组合物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MTT法作为浓度筛选和细胞存活率判定指标,并检测丙二醛含量),将各组合物活性信息与其相应的U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推测药效物质基础。结果:荭草中带叶嫩枝和花穗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谱效相关性研究发现,3~5,11~14,18~19,21~25号色谱峰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了荭草抗氧化损伤的活性成分,为荭草药材深层次研究开发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012年17期 v.37 2585-2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574 ] - 吕秀香;侯蕾;黄文华;郭宝林;张连学;余竞光;
目的:建立益智中oxyphyllenodiol A(1)和teuhetenone A(2)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市售药材、饮片及药材不同部位中2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结果:1和2分别在0.129 6~0.864 0μg和0.163 5~1.090 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8%和97.80%,在所测的不同样品中质量分数分别为0.005 9%~0.014 9%和0.008 0%~0.016 4%。1和2在益智全果中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0.008 5%和0.010 4%;在益智种子中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0.013 7%和0.015 7%;果壳中未检测到2种成分。结论:该方法精密、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益智药材中oxyphyllenodiol A和teuhetenone A的含量;益智全果中2种成分含量主要源于益智的种子,且在不同样品间有一定差异;盐炙益智种子和生益智种子中2种成分含量较高且无明显差异。
2012年17期 v.37 2589-2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70 ] - 高晓燕;
目的:建立大黄中4-4'-羟基苯基-2-丁酮,莲花长苷,异莲花长苷及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桂皮酰基-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68 nm。结果:4个成分的分离度良好,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r>0.999 9),其检测限均低于1.76 ng,定量限均低于4.98 ng,高、中、低3个水平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2.3%,加样回收率分别均高于91.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为大黄的全面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12年17期 v.37 2594-2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70 ]
- 潘一峰;章丹丹;凌霜;张洪平;卞化石;卞卡;
目的:研究南刘寄奴总黄酮(total flavones from Artemisia anomala,TFAS)对巨噬细胞活化、细胞氧化应激、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自身硝基化、血小板聚集、离体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脂多糖和干扰素γ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活化和导致氧化应激;过氧化氢(H2O2)和亚硝酸盐诱导CuZn-SOD自身硝基化;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胶原诱导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刺激离体血管收缩;Griess法测定巨噬细胞中亚硝酸盐含量;MTT法测定细胞活力;FRAP法测定细胞总抗氧化能力;比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CuZn-SOD自身硝基化水平;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水平;大鼠离体血管功能实验装置记录血管环舒张水平。结果:TFAS呈剂量依赖性(25,50,100,200 mg.L-1)抑制诱导后巨噬细胞内亚硝酸盐的生成;同时提高细胞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0.5,5,50 mg.L-1)抑制CuZn-SOD自身硝基化水平;于50 mg.L-1剂量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抑制作用,于1 g.L-1剂量对PE引起的血管收缩呈内皮依赖性的舒张效应。结论:TFAS于体外实验中表现抗炎、抗氧化硝基化、抗血小板聚集及舒张血管效应,可能通过多靶点调控发挥抑制血管炎症的作用,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2012年17期 v.37 2597-2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352 ] - 钟树志;马世平;汪全海;洪宗元;
目的:考察丹皮酚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生长良好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和经诱导分化后的SH-SY5Y细胞株,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1,5,10μmol.L-1)的丹皮酚孵育6 h后,再加入Aβ1-42寡聚体(30μmol.L-1)分别孵育24,48 h。采用Heo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的凋亡形态,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SH-SY5Y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神经元BDNF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丹皮酚(1,5,10μmol.L-1)显著减少海马神经元核固缩,降低SH-SY5Y细胞的凋亡率至22.4%,18.1%,16.4%,显著增加海马神经元BDNF和Bcl-2 mRNA的表达。结论:丹皮酚可通过增加神经元BDNF和Bcl-2的表达,拮抗Aβ1-42寡聚体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
2012年17期 v.37 2603-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357 ] - 智晓文;苏显明;封卫毅;张红梅;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离体大鼠肠系膜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丹红注射液对血管基础张力无影响;能明显舒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预收缩的完整内皮血管,去内皮后对该作用无明显影响;能明显舒张高钾预收缩的血管;对咖啡因预收缩血管作用无明显影响;能抑制NE诱导的内钙释放及外钙内流;钾通道阻滞剂对丹红注射液的舒张作用无影响。结论:丹红注射液有明显的扩血管作用,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起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受体、电压依赖的外钙内流和IP3受体介导的内钙释放而舒张血管。
2012年17期 v.37 2607-2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410 ] - 杨学敏;王晓洪;陈立峰;王小青;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MY)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AU)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NF-κB p65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采用同种异体口腔黏膜匀浆作为抗原皮内注射5次,制备RAU大鼠模型。末次免疫注射的同时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他组分别给DMY 50,100,200 mg.kg-1和甘草锌67.5 mg.kg-1,按10mL.kg-1ig给药7 d。取血分离血清;取口腔黏膜制备匀浆。ELISA测定口腔黏膜和血清中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和天青-伊红-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口腔黏膜中NF-κB p65,巨噬细胞(MΦ)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口腔黏膜和血清中TNF-αmRNA的表达。结果:RAU模型大鼠血清和口腔黏膜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TNF-αmRNA表达明显增强,口腔黏膜组织中NF-κB p65,MΦ表达增加;DMY能降低口腔黏膜组织和血清中TNF-α含量和TNF-αmRNA的表达,降低口腔黏膜中NF-κB p65,MΦ表达。结论:DMY可能通过抑制RAU口腔黏膜组织中NF-κB p65对MΦ中TNF-αmRNA的转录和释放的调节作用,使口腔黏膜中TNF-α下降而起抗口腔溃疡的作用。
2012年17期 v.37 2612-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487 ] - 喻婉莹;阚伟娟;于鹏霞;李敏敏;宋吉帅;赵烽;
目的:研究并比较青蒿素和二氢青蒿素的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TNF-α,IL-6,NO等炎症介质,评价药物对巨噬细胞释放以上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以ELISA法检测TNF-α,IL-6的含量,以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同时以MTT法评价细胞毒性。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COX-2及内参蛋白β-actin水平。比色法检测COX-2酶活性。结果:二氢青蒿素在12.5~100μmol.L-1可明显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TNF-α,IL-6及NO,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青蒿素仅对IL-6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二氢青蒿素通过下调iNOS蛋白表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TNF-α,IL-6和炎症介质NO发挥抗炎活性,青蒿素可能通过代谢为二氢青蒿素发挥抗炎作用。
2012年17期 v.37 2618-2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1481 ] - 高冬;陈文元;林薇;郑良朴;吴立娅;宋军;陈可冀;
目的:探讨VEGF通路在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1.25%,2.5%,5%的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诱导处理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分别采用MTT比色法,Boyden小室迁移法和体外成血管实验检测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成血管能力,并通过酶联免疫法、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分泌和表达的情况。结果:1.25%含药血清除了能提高体外成血管能力外,对其余指标均无影响;2.5%含药血清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成血管,并能显著提高VEGF及VEGFR2的表达;5%含药血清仅上调胞内VEGF的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黏附。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上调VEGF-VEGFR2途径,诱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部分说明了药物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2012年17期 v.37 2622-2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79 ] |[下载次数:1393 ] - 代群;陈哲;葛宇清;刘培;王海兵;马小琼;吴葆华;
目的:研究桔梗皂苷D(platycodin,PD)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株增殖和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株A549,PD作用终浓度分别为5~20μmol.L-1。MTT法测定PD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D对Caspase-3,Caspase-9,PARP的剪切片段和Bax,Bcl-2,Bak,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PD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作用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PD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差异显著。蛋白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蛋白Caspase-3,Caspase-9均出现剪切片断,并随着时间的增加断裂更明显。PD处理A549细胞后,Bax和Bak蛋白表达升高,Bcl-2和Bcl-xl蛋白表达下降。结论:PD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能诱导A549细胞凋亡,通过对Bax,Bak和Bcl-2,Bcl-xl表达的调控,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进而激活Caspase最终导致肺癌细胞死亡。
2012年17期 v.37 2626-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引用频次:58 ] |[下载次数:668 ] - 吴倩妮;田宏亮;张丽菡;田金徽;熊海芮;刘雅莉;杨克虎;
目的:评价丹参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造成肝损伤的大鼠的肝脏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SCI,纳入丹参治疗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5月,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GRADEpro软件对理论指导等级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7个RCTs,214只大鼠,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组与对照组对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的大鼠后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透明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等方面的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RADE系统进行推荐分级,由于研究有严重的局限性及证的间接性,故证据级别为低级别证据。结论:丹参对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后的大鼠的肝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证据级别较低,需谨慎使用。
2012年17期 v.37 2630-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