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荟通便方的现代科学本质专题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

    梁红宝;李蕊;姚景春;秦国飞;张浩;张贵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索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根据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的筛选原则获取首荟通便胶囊中8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PharmGkb等数据库获取便秘相关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获得GO分析及KEGG通路数据,进行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药材-化学成分-药物靶点"网络并对PPI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分子对接方法用以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结果的准确性。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有槲皮素、豆甾醇、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92个化学成分,关键靶点有AKT1,MAPK1,IL6,JUN,TNF,TP53等。富集分析筛选出157条信号通路(P<0.01),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度值排名前3的槲皮素、白藜芦醇和赖氨酸对接关键靶点的蛋白结晶复合物构象合理。该研究初步表明,首荟通便胶囊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MAPK1,IL6,JUN等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增加肠道的滑润度和蠕动功能,保证肠道管腔通畅,发挥治疗便秘的作用。

    2021年03期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4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907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

    梁红宝;李蕊;姚景春;秦国飞;张浩;张贵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索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根据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的筛选原则获取首荟通便胶囊中8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PharmGkb等数据库获取便秘相关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获得GO分析及KEGG通路数据,进行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药材-化学成分-药物靶点"网络并对PPI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分子对接方法用以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结果的准确性。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有槲皮素、豆甾醇、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92个化学成分,关键靶点有AKT1,MAPK1,IL6,JUN,TNF,TP53等。富集分析筛选出157条信号通路(P<0.01),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度值排名前3的槲皮素、白藜芦醇和赖氨酸对接关键靶点的蛋白结晶复合物构象合理。该研究初步表明,首荟通便胶囊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MAPK1,IL6,JUN等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增加肠道的滑润度和蠕动功能,保证肠道管腔通畅,发挥治疗便秘的作用。

    2021年03期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1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907 ]
  • 首荟通便胶囊改善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晓雯;郑舒泽;李欣;孙成宏;曾克武;

    探究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改善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药理学机制。以胃肠道间质细胞GIST-882为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学考察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10,20,50,100μg·mL~(-1))对胃肠道间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进而检测线粒体形态学、线粒体膜电位、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以及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SCF/c-Kit信号通路以及CDK2/cyclin A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考察首荟通便胶囊促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首荟通便胶囊可以剂量依赖性地促进GIST-882细胞的增殖,显著提高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同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进一步研究表明,首荟通便胶囊可上调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细胞中ATP含量升高,促进SCF/c-Kit信号通路以及CDK2/cyclin A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首荟通便胶囊能增强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能量代谢并促进其增殖,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进而加速ATP的合成,并促进SCF/c-Kit以及CDK2/cyclin A信号通路实现的。

    2021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761 ]
  • 基于靶点“钩钓”策略的首荟通便胶囊肠道直接作用靶点鉴定

    郭强;姚璐;刘忠;姚景春;屠鹏飞;曾克武;

    基于靶点"钩钓"策略鉴定首荟通便胶囊发挥润肠通便作用的直接药理靶点,探索靶点相关药理学信号通路,揭示润肠通便机制。首先制备键合首荟通便胶囊药材总提取物的磁性固相微球,然后从大鼠肠道总蛋白裂解液中捕获直接作用靶点蛋白,并通过高分辨质谱进行鉴定,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共计发现138个首荟通便胶囊的潜在作用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蛋白主要与三羧酸循环,嘧啶代谢,硫代谢,脂肪酸降解,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β-丙氨酸代谢这8条信号通路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首荟通便胶囊主要通过作用于三羧酸循环等多个通路的138个靶点蛋白,进而发挥促进肠道动力学、抗炎、改善肠道细胞屏障功能、改善肠道水分泌、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作用,最终发挥润肠通便的临床疗效。

    2021年03期 v.46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1909 ]
  • 首荟通便胶囊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郑舒泽;郭强;张贵民;潘丽红;曾克武;

    研究首荟通便胶囊对盐酸洛哌丁胺所致的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以盐酸洛哌丁胺诱导ICR小鼠作为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将50只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高、中、低剂量(100,200,400 mg·kg~(-1))组,然后模型组及给药组利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的方法造模使小鼠获得慢传输型便秘。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灌胃给药。给药14 d后,测量首次排便时间、6 h排便粒数、6 h排便湿重及干重、6 h内排黑便数量及粪便含水量。取肠道组织进行c-Kit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免疫组化切片检测空白组、模型组以及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c-Kit和SCF表达情况,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内壁组织变化。同时取部分肠道组织检测小鼠肠道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结果显示,首荟通便胶囊可以有效改善盐酸洛哌丁胺诱导的ICR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症状,促进肠道运动。首荟通便胶囊能明显缩短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提高肠道推进率、粪便含水量及数量,改善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肠道组织ATP合成酶活性、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上调c-Kit/SCF信号通路,促进Cajal间质细胞增殖,增强肠道神经传递以及肠道动力有关。

    2021年03期 v.46 520-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引用频次:41 ] |[下载次数:1834 ]
  • 首荟通便胶囊改善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晓雯;郑舒泽;李欣;孙成宏;曾克武;

    探究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改善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药理学机制。以胃肠道间质细胞GIST-882为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学考察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10,20,50,100μg·mL~(-1))对胃肠道间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进而检测线粒体形态学、线粒体膜电位、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以及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SCF/c-Kit信号通路以及CDK2/cyclin A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考察首荟通便胶囊促胃肠道间质细胞能量代谢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首荟通便胶囊可以剂量依赖性地促进GIST-882细胞的增殖,显著提高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同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进一步研究表明,首荟通便胶囊可上调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细胞中ATP含量升高,促进SCF/c-Kit信号通路以及CDK2/cyclin A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首荟通便胶囊能增强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能量代谢并促进其增殖,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进而加速ATP的合成,并促进SCF/c-Kit以及CDK2/cyclin A信号通路实现的。

    2021年03期 v.46 526-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761 ]
  • 基于UPLC-ESI-QE-Orbitrap-MS技术的首荟通便胶囊干预慢传输型便秘的代谢组学研究

    孙成宏;李翔子;肖贺;张丽;赵云;姚景春;张贵民;

    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首荟通便胶囊(SHTB)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SHTB治疗便秘的机制。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HTB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建立慢传输型便秘模型,观察碳墨汁推进率、首次排便时间和12 h排便粒数。取结肠,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黏液细胞。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ESI-QE-Orbitrap-MS)检测结肠组织差异代谢物,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SHTB明显缩短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数量,增加肠蠕动和结肠黏膜层黏液细胞数量。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共发现左旋尿嘧啶、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L-甲酰基鸟氨酸、N6-乙酰基-L-赖氨酸、L-苯丙氨酸、苯乙醛、黄嘌呤、胸苷、甘氨酰-L-亮氨酸、L-半胱氨酸、(R)-1-氨基丙烷-2-醇、脱氧胞苷、γ-谷氨酰-γ-氨基丁醛、D-半乳糖、L-精氨酸、L-脯氨酸、丙酮酸等17个代谢差异物。SHTB组这些代谢差异物有向正常水平回调的趋势。因此推测SHTB治疗慢性传输性便秘可能与调节苯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嘧啶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和半乳糖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

    2021年03期 v.46 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254 ]

综述

  • 多糖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分析

    刘福君;刘晓颖;马宇;王为兰;李金耀;

    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多糖来源广泛、安全低毒,且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低度炎症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近年来,多糖对T2DM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多糖不仅能弥补阿卡波糖、双胍类和磺脲类等降糖药物长期治疗引起的低血糖、体质量增加、肠胃损伤等副作用,还能通过调节机体糖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等发挥高效降糖作用。该文对多糖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化学修饰多糖的降糖活性等热点方向进行总结,为活性多糖降糖药物的开发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03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302 ]
  •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桥;陈艳琰;乐世俊;王文晓;张丽;唐于平;

    大黄为常用的传统中药,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较广泛。文献调研发现大黄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多样,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主要有净制(生大黄)、酒制(酒大黄)、蒸制(熟大黄)、炒炭(大黄炭)等4种炮制品。大黄具有良好的泻下,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及活血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蒽醌/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黄酮类及鞣质类化合物。该文总结了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炮制工艺研究,以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大黄的炮制机制、有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46 539-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引用频次:187 ] |[下载次数:6936 ]
  • 多糖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分析

    刘福君;刘晓颖;马宇;王为兰;李金耀;

    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多糖来源广泛、安全低毒,且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低度炎症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近年来,多糖对T2DM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多糖不仅能弥补阿卡波糖、双胍类和磺脲类等降糖药物长期治疗引起的低血糖、体质量增加、肠胃损伤等副作用,还能通过调节机体糖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等发挥高效降糖作用。该文对多糖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化学修饰多糖的降糖活性等热点方向进行总结,为活性多糖降糖药物的开发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03期 v.46 552-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302 ]

资源与鉴定

  • 基于稳定同位素指纹的春三七主根产地判别研究

    梁社往;何忠俊;熊俊芬;洪常青;

    研究建立春三七主根产地判别技术,为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溯源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广西百色片区、云南文山片区、云南新拓展片区三七主产县三年生春三七样品共44份,利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了其稳定性碳、氮、氢、氧同位素比率,结合Duncan多重比较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3个片区三年生春三七主根产地判别模型。3个三七产区地理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广西百色-云南文山-云南新拓展片区,经度、年均温、年降水逐渐降低,海拔、纬度呈增加的趋势。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片区春三七主根δ~(13)C,δ~(15)N,δ~2H,δ~(18)O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Fisher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4种稳定同位素比率的产地判别模型,对3个产地春三七主根正确判别率分别80.05%,76.47%,90.91%,平均为84.09%。利用稳定同位素指纹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实现对春三七主根原料及产品的产地判别。

    2021年03期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381 ]
  • 紫苏叶不同栽培年份和采收期8种酚类成分含量研究

    落艳娇;郭佳琪;李卫萍;姚宇;温春梅;郭宝林;

    该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紫苏叶中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2种酚酸,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6种黄酮含量的方法。基于10份包括不同挥发油化学型的紫苏种质,以及不同栽培年份和不同采收期的材料,测定上述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酚酸总含量和黄酮总含量差异大,2种酚酸总量为2.24~34.44 mg·g~(-1),6种黄酮总量为11.55~34.71 mg·g~(-1)。各成分按照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RA 2.13~33.97 mg·g~(-1),LDG 1.31~14.80 mg·g~(-1),SG 1.97~8.45 mg·g~(-1),ADG 2.68~7.60 mg·g~(-1),SDG 1.16~5.87 mg·g~(-1),LG 0.78~1.91 mg·g~(-1),AG 0.56~1.00 mg·g~(-1),CA 0.11~0.68 mg·g~(-1)。5份PA型种质中多数成分的含量在2017年高于2018年,表现出不同栽培年份变化较大。9份种质的2种酚酸类成分含量随采收时间的变化,在穗前期(8月3日—8月18日)先降低,在开花结实期,8月18日—9月2日开始升高,9月2日—9月17日有缓慢降低趋势,在果熟期再次升高;而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种质中随采收时间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种质中黄酮类与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呈现负相关,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和挥发油化学型构成没有相关性。该论文为高品质紫苏药材的栽培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929 ]
  • 紫苏叶不同栽培年份和采收期8种酚类成分含量研究

    落艳娇;郭佳琪;李卫萍;姚宇;温春梅;郭宝林;

    该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紫苏叶中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2种酚酸,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6种黄酮含量的方法。基于10份包括不同挥发油化学型的紫苏种质,以及不同栽培年份和不同采收期的材料,测定上述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酚酸总含量和黄酮总含量差异大,2种酚酸总量为2.24~34.44 mg·g~(-1),6种黄酮总量为11.55~34.71 mg·g~(-1)。各成分按照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RA 2.13~33.97 mg·g~(-1),LDG 1.31~14.80 mg·g~(-1),SG 1.97~8.45 mg·g~(-1),ADG 2.68~7.60 mg·g~(-1),SDG 1.16~5.87 mg·g~(-1),LG 0.78~1.91 mg·g~(-1),AG 0.56~1.00 mg·g~(-1),CA 0.11~0.68 mg·g~(-1)。5份PA型种质中多数成分的含量在2017年高于2018年,表现出不同栽培年份变化较大。9份种质的2种酚酸类成分含量随采收时间的变化,在穗前期(8月3日—8月18日)先降低,在开花结实期,8月18日—9月2日开始升高,9月2日—9月17日有缓慢降低趋势,在果熟期再次升高;而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种质中随采收时间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种质中黄酮类与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呈现负相关,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和挥发油化学型构成没有相关性。该论文为高品质紫苏药材的栽培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929 ]
  • 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连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王钰;潘媛;伍晓丽;莫让瑜;谭均;陈大霞;

    自然林下种植和人工搭棚种植是目前黄连大生产上主要的种植模式,研究这2种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黄连土壤健康状况,为土壤改良及黄连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模式下一至五年生黄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多样性都是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将不同种植模式下同一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相比,自然林种植模式下一年生黄连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低于人工搭棚;2种种植模式下,二至五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在自然林种植模式下共计检测到53个门、60个纲、140个目和266个科;人工搭棚模式下共计检测到54个门、65个纲、140个目和264个科。在这2种种植模式下,丰度前10的优势细菌门占90.14%~93.29%,未被鉴定的细菌门占3.15%~3.92%。2种种植模式下群落丰度前10的优势细菌门种类相同,分别是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但在丰度排序上存在差异。MetaStat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搭棚模式下黄连根际土壤中的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高于自然林种植模式(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相同年份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一至四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生样品之间的差异最大;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五年生样品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已无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RDA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H>速效磷>全磷>全钾>容重>全氮>速效氮>有机质。

    2021年03期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16 ]
  • 掌叶覆盆子药用有效成分变异与优良种质筛选

    姚鑫;诸炜荣;黄宏亮;曾燕如;喻卫武;

    为了给优良种质选择提供依据,应用UPLC对浙江省淳安县的掌叶覆盆子青果包括没食子酸、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椴树苷和紫云英苷在内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测定部分单株成熟红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研究各组分单株间变异及相关。发现没食子酸、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和椴树苷单株间质量分数变异大,变异幅度分别为0.010 2%~0.027 4%,0.089 5%~0.291 1%,0.010 5%~0.114 8%,0.005 8%~0.041 2%,0.010 9%~0.086 3%,CV分别为18.60%,27.02%,44.23%,44.17%,47.29%。没食子酸与鞣花酸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存在显著负相关;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椴树苷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鞣花酸与熟果果形指数,椴树苷与可溶性固形物存在显著正相关;有51.35%的单株成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达15%以上。结果说明掌叶覆盆子单株间药用组分变异丰富,具有选择的潜力,但仅有7.61%的单株2个主要药用成分符合药典质量控制综合要求,可以先根据红果果形指数进行初选,再基于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含量进行复选。对药用成分不达标的种质,具有选择鲜食果用种质的潜力。

    2021年03期 v.46 575-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92 ]
  • 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连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王钰;潘媛;伍晓丽;莫让瑜;谭均;陈大霞;

    自然林下种植和人工搭棚种植是目前黄连大生产上主要的种植模式,研究这2种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黄连土壤健康状况,为土壤改良及黄连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模式下一至五年生黄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多样性都是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将不同种植模式下同一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相比,自然林种植模式下一年生黄连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低于人工搭棚;2种种植模式下,二至五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在自然林种植模式下共计检测到53个门、60个纲、140个目和266个科;人工搭棚模式下共计检测到54个门、65个纲、140个目和264个科。在这2种种植模式下,丰度前10的优势细菌门占90.14%~93.29%,未被鉴定的细菌门占3.15%~3.92%。2种种植模式下群落丰度前10的优势细菌门种类相同,分别是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但在丰度排序上存在差异。MetaStat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搭棚模式下黄连根际土壤中的芽单胞菌门丰度显著高于自然林种植模式(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相同年份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一至四年生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生样品之间的差异最大;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五年生样品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已无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RDA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黄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H>速效磷>全磷>全钾>容重>全氮>速效氮>有机质。

    2021年03期 v.46 582-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16 ]

分子生药学

  • 鹿皮胶Ⅰ型胶原赖氨酸位点的羟基化与O-糖基化修饰分析

    刘睿;蔡朔;赵珂璇;蒋梦彤;郑云枫;徐浩坤;侯蓉;黄勇;赵明;段金廒;

    该文采用纳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鹿皮胶样品进行分析,以PEAKS Studio蛋白质搜库鉴定软件对鹿皮胶赖氨酸位点的羟基化与O-糖基化修饰进行全面鉴定,明确鹿皮胶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与α2链(COL1A2)发生羟基化与O-糖基化的主要位点、类型及数量。结果从4批次鹿皮胶样品中共鉴定了5 284个肽段信息,主要来源于COL1A1与COL1A2,其中羟基化赖氨酸(hydroxylysine, Hyl)共449个,半乳糖基化赖氨酸(galactosyl-hydroxylysine, Gal-Hyl)共442个,葡萄糖半乳糖基化赖氨酸(glucosyl-galactosyl-hydroxylysine, Glc-Gal-Hyl)共449个。鹿皮胶的Ⅰ型胶原发生羟基化与O-糖基化的主要位点有:N-末端肽的α1-9N与α2-5N,三螺旋结构域的α1-87,α1-174,α1-930,α2-87,α2-174,α2-933,C-末端肽的α1-16C。这些羟基化与糖基化赖氨酸与Ⅰ型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及胶原纤维形成密切相关,而鹿皮经高温高压熬制的过程破坏胶原的共价连接有利于胶原蛋白与胶原肽的溶出,形成具有糖基化修饰的胶原肽类成分。该文研究为鹿皮胶的功效物质基础的深入揭示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1年03期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0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99 ]
  • 鹿皮胶Ⅰ型胶原赖氨酸位点的羟基化与O-糖基化修饰分析

    刘睿;蔡朔;赵珂璇;蒋梦彤;郑云枫;徐浩坤;侯蓉;黄勇;赵明;段金廒;

    该文采用纳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鹿皮胶样品进行分析,以PEAKS Studio蛋白质搜库鉴定软件对鹿皮胶赖氨酸位点的羟基化与O-糖基化修饰进行全面鉴定,明确鹿皮胶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与α2链(COL1A2)发生羟基化与O-糖基化的主要位点、类型及数量。结果从4批次鹿皮胶样品中共鉴定了5 284个肽段信息,主要来源于COL1A1与COL1A2,其中羟基化赖氨酸(hydroxylysine, Hyl)共449个,半乳糖基化赖氨酸(galactosyl-hydroxylysine, Gal-Hyl)共442个,葡萄糖半乳糖基化赖氨酸(glucosyl-galactosyl-hydroxylysine, Glc-Gal-Hyl)共449个。鹿皮胶的Ⅰ型胶原发生羟基化与O-糖基化的主要位点有:N-末端肽的α1-9N与α2-5N,三螺旋结构域的α1-87,α1-174,α1-930,α2-87,α2-174,α2-933,C-末端肽的α1-16C。这些羟基化与糖基化赖氨酸与Ⅰ型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及胶原纤维形成密切相关,而鹿皮经高温高压熬制的过程破坏胶原的共价连接有利于胶原蛋白与胶原肽的溶出,形成具有糖基化修饰的胶原肽类成分。该文研究为鹿皮胶的功效物质基础的深入揭示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1年03期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99 ]
  • 蚂蟥蛋白激酶C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陈盼盼;郭巧生;史红专;郭丽媛;张会宁;

    蛋白激酶C(PKC)是一类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和发育的蛋白激酶,但在雌雄同体动物蚂蟥性腺中的发育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蛋白激酶C在蚂蟥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克隆蚂蟥PKC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雌雄性腺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克隆得到的Wp-PKC全长2 580 bp,相对分子质量76 555.19,包含1个编码67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Wp-PKC和斑马鱼PKC-α及大鼠的PKC-γ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5%和58%;(2)Wp-PKC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属于亲水性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折叠和组成,以无规则卷曲、α-螺旋占比最多,Wp-PKC蛋白不含有跨膜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结构域预测分析显示,Wp-PKC包含4个经典蛋白激酶C的保守结构域;(3)荧光定量的结果显示Wp-PKC在蚂蟥性腺中的表达与生殖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其中雄性腺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腺。综上,Wp-PKC为经典PKC,Wp-PKC可能对蚂蟥性腺发育尤其雄性腺发育起了促进作用,为蚂蟥性腺发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46 599-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3 ]

制剂与炮制

  • 制首乌4种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共性变化规律分析

    许煜迪;周萍;刘颖;肖永庆;

    为了规范制首乌的炮制工艺,稳定制首乌饮片的质量,该研究基于物质基础内涵对不同炮制方法及不同炮制时间制首乌进行了共性变化规律分析,考察了黑豆汁炖、清蒸、黑豆汁蒸和黑豆汁黄酒蒸4种炮制方法制首乌,在炮制24,32,40,48 h时,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多糖、寡糖类等9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HPLC-DAD测定二苯乙烯苷类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类成分含量;HPLC-ELSD测定D-果糖、D-无水葡萄糖与蔗糖含量,绘制含量测定结果比较图,结合聚类分析和熵权TOPSIS模型,寻找不同炮制方法制首乌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共性变化规律时间区间。结果显示,炮制32 h左右,4种不同炮制方法制首乌各主要成分含量具有一定共性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将不同炮制方法制首乌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相似时区设置为32 h左右。该研究表明4种炮制方法具有"统一"的可能性,研究结果为不同炮制方法制首乌作为同名饮片使用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

    2021年03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62 ]
  • 酸枣仁-茯苓共发酵的抗氧化活性增强机制研究

    李泽;解玉军;段慧竹;崔小芳;裴香萍;闫艳;杜晨晖;

    该研究采用ABTS,DPPH和FRAP 3种方法,考察酸枣仁与茯苓共发酵过程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合活性成分含量和~1H-NMR技术探讨茯苓发酵酸枣仁的抗氧化活性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可显著提高酸枣仁总酚、总皂苷、总多糖等活性成分含量。~1H-NMR代谢组学研究表明,酸枣仁发酵后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肌酸、肌酸酐、甜菜碱等含氮化合物,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均显著增加,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上述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呈现正相关性,推测酸枣仁发酵后抗氧化活性增强可能是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初步阐明了酸枣仁发酵后抗氧化活性增强的机制,为酸枣仁-茯苓共发酵产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1年03期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9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360 ]
  • 丹参提取过程动力学研究:模型建立及关键工艺参数考察

    陈泽麒;瞿海斌;

    该研究以Fick第一扩散定律、分配平衡来表示丹参药材宏观层面内、外传质过程,建立传质模型,并将药材比表面积融合在传质阻力中,从而有效避免了药材形状不规则问题,扩大了模型适用范围。同时进一步将传质模型与酚酸降解动力学模型结合,建立丹酚酸B、紫草酸和丹参素的提取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丹参提取过程研究,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大提取率(320 min)附近,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在5%以内,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不同工艺参数考察结果表明,搅拌会显著加快丹酚酸B传质速率;溶剂倍量对丹酚酸B传质和降解无明显影响;温度的倒数与传质阻力对数值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为0.996,温度与传质阻力符合阿伦尼乌斯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提取温度(358 K以上)下,紫草酸和丹参素浓度变化受传质影响较弱,只需考虑降解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该研究为中药提取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

    2021年03期 v.46 605-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701 ]

化学

  • 三裂叶蟛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全裕;杨宏芳;冯珊;胡妍;

    从三裂叶蟛蜞菊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蒲公英烷-14-烯-30-醛-3β-棕榈酸酯(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映-贝壳杉-16-烯-19-酸(2)、16α-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9-酸(3)、蒲公英赛醇(4)、β-香树脂醇(5)、1β-乙酰氧基-4α,9α-二羟基-6β-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6)、豆甾醇(7)。化合物结构结合红外、核磁、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鉴定。

    2021年03期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8 ]
  • 人羧酸酯酶2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张景芳;李彦程;夏桂阳;宋云清;王玲燕;林鹏程;葛广波;林生;

    该文通过收集文献中已报道的人羧酸酯酶2(human carboxylesterase 2,hCE2)小分子抑制剂,选择其中活性较强的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利用HipHop方法建立hCE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表明最优药效团具有2个疏水中心、1个氢键受体和1个芳环中心。利用测试集对其进行验证,准确率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将该预测模型用于hCE2天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从赤芍化学成分中发现了5个hCE2的天然抑制剂,并对其hCE2抑制能力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5个赤芍化学成分(CS-1,CS-2,CS-3,CS-6和CS-8)对hCE2的IC_(50)分别5.04,5.21,5.95,6.64,7.94μmol·L~(-1),提示该研究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发现新型的hCE2抑制剂。

    2021年03期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907 ]
  • HPLC-MSn分析小叶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主要成分

    范珊珊;尚明英;徐风;刘广学;李耀利;蔡少青;

    采用HPLC-MS~n联用技术对藏族药小叶莲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应用Kromasil 100-5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分析模式采集数据,通过高分辨质谱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对照品数据共指认了102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成分67个和木脂素类成分35个,其中小叶莲中首次报道的化合物45个(43个为黄酮类化合物,2个为鬼臼木脂素类化合物),新化合物19个(18个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1个鬼臼木脂素类化合物)。利用PharmMapper对首次在小叶莲中报道的化合物进行活性预测,发现有20个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该研究发现小叶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存在较多的同分异构体,共发现同分异构体19组,其中分子式为C_(21)H_(20)O_8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最多,共有18个化合物,均为α-peltatin或其异构体;其次是C_(21)H_(20)O_7,共有10个化合物,均为8-prenylquercetin-3-methyl ether或其异构体。HPLC-MS~n技术能快速指认小叶莲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为阐释小叶莲抗乳腺癌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2021年03期 14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53 ]
  • 三裂叶蟛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全裕;杨宏芳;冯珊;胡妍;

    从三裂叶蟛蜞菊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蒲公英烷-14-烯-30-醛-3β-棕榈酸酯(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映-贝壳杉-16-烯-19-酸(2)、16α-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9-酸(3)、蒲公英赛醇(4)、β-香树脂醇(5)、1β-乙酰氧基-4α,9α-二羟基-6β-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6)、豆甾醇(7)。化合物结构结合红外、核磁、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鉴定。

    2021年03期 v.46 630-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8 ]
  • 蜈蚣中1个喹啉类新化合物

    关永霞;李艳芳;范建伟;李蔚群;于成帅;刘庆丰;庄会芳;张贵民;

    综合运用硅胶正相色谱、反相中低压制备色谱、高压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和纯化方法,从蜈蚣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为蜈蚣素丙(1)、尿嘧啶(2)、次黄嘌呤(3),应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喹啉类新化合物。

    2021年03期 v.46 635-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550 ]

药理

  • 甘草附子汤对大鼠骨关节炎及关节软骨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黄思敏;吴雨蒙;张丽;谢慧慧;杨硕;徐彭;刘波;

    采用碘乙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探究甘草附子汤对大鼠骨关节炎防治作用及关节软骨蛋白质组的影响。将60只体质量230~25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以及甘草附子汤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碘乙酸钠(每侧腿给药3 mg)膝关节腔注射诱导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各给药组灌胃1个月,给药期间每周进行关节疼痛测试、关节宽度测量,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关节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含量;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骨关节形态;应用Nano-LC-LTQ-Orbitrap系统检测关节软骨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附子汤能显著改善骨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显著降低关节腔灌洗液中TNF-α,IL-1β,MMP-3的含量,升高TIMP-1的含量;减轻关节腔间隙变大、软骨边缘破裂粗糙、软骨层厚薄不一、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等炎性病变;各组之间的蛋白进行比较后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KEGG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蛋白共涉及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等43条信号通路,其中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信号通路有11条。以上结果表明,甘草附子汤对骨关节炎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骨关节炎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来完成的。

    2021年03期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1186 ]
  • 甘草附子汤对大鼠骨关节炎及关节软骨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黄思敏;吴雨蒙;张丽;谢慧慧;杨硕;徐彭;刘波;

    采用碘乙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探究甘草附子汤对大鼠骨关节炎防治作用及关节软骨蛋白质组的影响。将60只体质量230~25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以及甘草附子汤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碘乙酸钠(每侧腿给药3 mg)膝关节腔注射诱导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各给药组灌胃1个月,给药期间每周进行关节疼痛测试、关节宽度测量,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关节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含量;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骨关节形态;应用Nano-LC-LTQ-Orbitrap系统检测关节软骨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附子汤能显著改善骨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显著降低关节腔灌洗液中TNF-α,IL-1β,MMP-3的含量,升高TIMP-1的含量;减轻关节腔间隙变大、软骨边缘破裂粗糙、软骨层厚薄不一、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等炎性病变;各组之间的蛋白进行比较后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KEGG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蛋白共涉及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等43条信号通路,其中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信号通路有11条。以上结果表明,甘草附子汤对骨关节炎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骨关节炎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来完成的。

    2021年03期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0K]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1186 ]
  • 姜黄素介导IL-6/STAT3信号通路修复结肠癌5-FU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

    徐露;王娴;王宣璎;姚庆华;陈寅波;

    探讨姜黄素介导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修复结肠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SD大鼠腹腔注射60 mg·kg~(-1)·d~(-1) 5-FU,连续注射4 d,制备5-FU化疗肠黏膜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以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连续4 d灌胃给药,并记录每日体质量及粪便变化情况。给药结束后,心脏取血,收集空肠组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同时测定空肠组织伊文斯蓝(Evans blue,EB)浓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空肠组织病理状态并测量空肠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免疫组化法测定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ZO-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空肠组织IL-6,p-STAT3,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姜黄素可升高大鼠体质量、粪便质量(P<0.05或P<0.01),降低粪便评分、EB浓度、IL-1β和TNF-α水平(P<0.05或P<0.01);可较大程度上维持空肠组织黏膜表面与绒毛结构的完整性,减轻病理改变,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姜黄素可升高occludin,claudin,ZO-1阳性表达(P<0.05或P<0.01),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下调空肠组织中IL-6,p-STAT3,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知,姜黄素可修复结肠癌5-FU化疗诱导的肠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有关。

    2021年03期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958 ]

药代动力学

  • 蜘蛛香提取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粪便UPLC-MS/MS代谢组学研究

    刘窈玉;穆芳园;王一程;王曼宇;王春国;闫兴丽;

    该文研究蜘蛛香提取物对母婴分离联合3种应激所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和干预后粪便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采用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冰泳、夹尾3种应激等复制腹泻型IBS动物模型,通过对大鼠的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粪便含水量、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长等药效评价指标来考察蜘蛛香提取物各剂量组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鼠粪便,运用UPLC-LTQ-Orbitrap MS平台检测小分子代谢物的代谢轮廓,通过PCA与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降低、粪便含水量增加、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长延长,而经蜘蛛香提取物干预后能使各药效指标显著回调。粪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动物经蜘蛛香高剂量组干预后,39个代谢物呈现下调,37个代谢物呈现上调,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与胆汁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神经酰胺神经类物质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相关。该研究证明了蜘蛛香提取物对IBS-D模型大鼠具有明确的药效作用,并从粪便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了蜘蛛香提取物治疗IBS-D模型大鼠的药效机制。

    2021年03期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355 ]

临床

  • 中医药辅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王梦玺;吴晨洁;曹培华;陈晓虎;

    为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法对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出应用中医药疗法辅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Handbook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包含1 0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标准三联降压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药疗法能进一步降低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MD=-16.69,95%CI[-22.21,-11.16],P<0.000 01]、降低舒张压(MD=-7.51,95%CI[-8.26,-6.76],P<0.000 01)、提高降压有效率(OR=5.16,95%CI[3.01,8.84],P<0.000 01)、提高血压达标率(OR=3.01,95%CI[1.49,6.09],P=0.002)、提高临床症状有效率(OR=4.48,95%CI[2.31,8.68],P<0.000 01),但对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影响(MD=-2.51,95%CI[-6.91,1.89],P=0.26)。结果表明,在标准三联降压方案基础上联用中医药疗法可以进一步改善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2021年03期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430 ]
  • 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不同研究类型间差异化分析

    李晴;金鑫瑶;周霞;庞稳泰;王可仪;李楠;郑文科;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血必净注射液不同临床研究类型,综合分析比较其安全性评价结果间的差异。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等6个文献数据库,搜索有关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系统评价及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的所有文献,全面、客观地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安全性,并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共纳入211篇文献,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患者共46 384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423例。包括随机对照研究191篇、队列研究3篇、系统评价15篇、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2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随机对照研究2.54%(常见)、队列研究2.31%(常见)、系统评价0.95%(偶见)、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0.50%(偶见)。423例不良反应中超一半发生于皮肤及附件系统(151例)、心血管系统(68例)及胃肠系统(65例),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心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其中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必净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时ADR发生率最高,系统评价研究显示血必净注射液用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时ADR发生率最高。研究类型不同可导致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间的显著差异,样本量、研究目的、质量控制是造成结果偏倚的主要因素。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因其大样本、高质量的特点成为当前较好的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模式,而全生命周期管理更能客观反映药物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1年03期 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0 ]
  • 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不同研究类型间差异化分析

    李晴;金鑫瑶;周霞;庞稳泰;王可仪;李楠;郑文科;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血必净注射液不同临床研究类型,综合分析比较其安全性评价结果间的差异。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等6个文献数据库,搜索有关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系统评价及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的所有文献,全面、客观地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安全性,并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共纳入211篇文献,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患者共46 384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423例。包括随机对照研究191篇、队列研究3篇、系统评价15篇、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2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随机对照研究2.54%(常见)、队列研究2.31%(常见)、系统评价0.95%(偶见)、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0.50%(偶见)。423例不良反应中超一半发生于皮肤及附件系统(151例)、心血管系统(68例)及胃肠系统(65例),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心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其中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必净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时ADR发生率最高,系统评价研究显示血必净注射液用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时ADR发生率最高。研究类型不同可导致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间的显著差异,样本量、研究目的、质量控制是造成结果偏倚的主要因素。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因其大样本、高质量的特点成为当前较好的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模式,而全生命周期管理更能客观反映药物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1年03期 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0 ]
  • 大黄蛰虫丸联合TACE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VEGF,MMP-2,TGF-β1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戴朝明;靳松;张济周;

    探讨大黄蛰虫丸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肿瘤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79例纳入研究,纳入研究前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单纯采用TACE术,观察组39例患者联合大黄蛰虫丸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D4~+细胞、CD4~+/CD8~+、CD3~+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等肿瘤指标,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18%,获益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获益率85.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肾功能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72%,低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采用大黄蛰虫丸联合TACE术治疗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护肝功能,降低转移风险,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2021年03期 224-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引用频次:67 ] |[下载次数:913 ]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王浩楠;梁士兵;姚晓玲;来保勇;文天元;苏宁;

    为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Compound Glycyrrhizin Injection,CGI)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系统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10日。纳入CGI治疗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由2名作者独立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纳入18项双臂RCT,1 9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不高。对于CGI vs甘草酸二铵,CGI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而在提高ALT复常率、降低ALT及AST水平上2组无统计学差异;对于CGI vs甘草酸二铵+其他一般保肝药,CGI在降低AST水平上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ALT水平和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上2组无统计学差异;对于CGI+其他常用药(包括能量合剂、谷胱甘肽、维生素及门冬氨酸钾镁等)vs甘草酸二铵+其他常用药,CGI联合其他常用药在降低ALT及AST水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而在提高ALT复常率上2组无统计学差异;对于CGI+其他常用药vs其他常用药,CGI联合其他常用药在降低ALT及AST水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对于CGI+维生素vs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在降低AST水平上2组无统计学差异。少数纳入研究报告了CGI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过程中会引起轻度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表明,CGI对改善CHB肝损伤具有一定疗效,目前证据尚不足以证明CGI会引起较严重安全性问题。未来仍需更多严格设计、足够样本量并严格实施的RCT进一步评价CGI改善CHB肝损伤的效果。

    2021年03期 v.46 694-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728 ]
  • 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

    张露苗;杜廷海;牛琳琳;王路瑶;李俊楠;马平凡;于瑞;

    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成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检索有关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依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绘图。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8项符合标准的研究,样本量2 885例,涉及8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对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依次为:参芍胶囊>脑心通胶囊>银杏酮酯滴丸>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片>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排序依次为:银杏酮酯滴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参芍胶囊>麝香保心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超敏-C反应蛋白疗效排序依次为:通心络胶囊>参芍胶囊>银杏叶片>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银杏酮酯滴丸。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成药可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但由于不同中成药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差异,其排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2021年03期 v.46 703-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638 ]

本草考证

  • 橘红与化橘红的古今演变探析

    吴孟华;钟楚楚;余品皓;李锋;张英;马志国;曹晖;

    古代橘红药材有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2种,分别对应《中国药典》收载的橘红和化橘红。纵观历代本草,不同时期橘红的品种与入药部位同中有异。该文以朝代为脉络,对本草所载橘红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在谢宗万先生"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迁论"的指导下,结合实地调研,探析橘红来源品种和药用部位的演变与原因。东汉及以前,橘柚并用,以皮入药;南北朝时期,橘皮的使用方法即为取陈者"汤浸去穰",已具备橘红使用外层果皮入药的实质,来源品种为橘Citrus reticalata;宋代出现橘红的名称和入药记载,品种和部位延续前朝,并出现不去穰的使用方式,称为"陈皮";橘红在本草中单列始于明《本草汇言》,明代各本草均以广东为橘红的道地产地,结合地方志推测其来源既有橘,又有化州柚C.grandis‘Tomentosa’;清代和民国时期橘红来源品种为橘和化州柚,以后者为最优,仍以外层果皮入药,民国化州柚药用部位新增原个幼果。1949后,柚C.grandis与橘、化州柚的外层果皮一并被《中国药典》收录在橘红药材下。自南北朝至民国时期,柚皮均为橘红的伪品,故现《中国药典》化橘红来源收载的柚的外层果皮与历史记载相悖。1985年版起《中国药典》始分橘红和化橘红2种,化橘红仅用化州柚和柚未成熟或近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未收载现化橘红商品主流的化州柚幼果。考证结果有助于理清橘红与化橘红品种和药用部位的历史演变脉络,由此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收录化橘红的品种仅用化州柚,删除柚,药用部位在未成熟或近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基础上新增幼果。

    2021年03期 23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1647 ]

药事管理

  • 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

    韩玲;侯晨晨;

    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在药品研制和注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机制。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建立药品审评沟通交流制度的改革政策以及具体法规、规章内容,对沟通交流的渠道、流程、方式、类型等进行梳理,并基于临床实践总结、申请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期间、上市申请及上市后的再研究等全过程对中药新药沟通交流的现状进行总结,针对目前存在的不沟通、无效沟通、低效沟通、反复沟通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开展有效沟通交流的考虑和建议,以期为申请人更好地开展沟通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46 730-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292 ]

学术探讨

  • 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现状及分析

    姚霞;曹海禄;

    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及管理至关重要。该文对2020年以前现行各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中涉及中药材种子种苗及地方或民间药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相关的标准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从标准发布年度、标准中涉及的中药材基原、中药材种类及其是否被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收载的中药材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占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对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的研制应系统化、专业化、可操作,切实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1年03期 v.46 745-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9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