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艳;梁建庆;朱向东;高鹏鹏;岑曦;梁永林;李洁;王盈蕴;司晓丽;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常伴随明显的内热证候。针对内热临床广泛应用清热类复方从清郁热、实热、湿热、痰热、热毒等方面治疗T2DM的不同热证,疗效显著。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各清热类复方从不同角度开展的基础研究逐年增加。为进一步阐明清热类复方降糖机制,发现特异性作用机制,该文对近十年国内外治疗T2DM的常用清热类复方的基础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3年07期 v.48 1711-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081 ]
-  魏晓涛;刘涛;何志军;李金鹏;宋渊;陈杰;王海刚;何元旭;王威威;谢婧;糖尿病性溃疡(diabetic ulcer, DU)是一种常发生在足部或下肢的慢性难愈型溃疡,是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DU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过程(如清创、皮瓣移植、应用抗生素)也同样复杂且周期漫长。DU患者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负担着巨大经济和心理压力。因此,帮助DU创面快速愈合、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保护肢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自噬能够清除DU创面病原体,减轻创面炎症,加速溃疡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同时,自噬主要相关因子微管结合轻链蛋白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介导自噬的始终。中医药治疗DU,不仅注重解决临床症状,加速溃疡创面愈合、减少溃疡的复发、延缓DU进一步恶化,且更加注重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等中医理论指导下,调和阴阳,改善中医证候,治疗基础疾病,从根源治愈DU。因此,兹就自噬及主要相关因子LC3、Beclin-1和p62在DU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DU创面及后续相关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2023年07期 v.48 1724-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1016 ]
- 刘涛;魏晓涛;何志军;李金鹏;宋渊;陈杰;王海刚;何元旭;王威威;糖尿病溃疡(diabetic ulcers, DU)是一种常发生在下肢或足部的外周血管一定程度损伤的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治疗周期和费用。DU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肢或足部皮肤溃疡或合并感染,严重时可溃烂至肌腱、骨或关节囊的表面,甚至骨髓。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肢端会出现溃烂发黑的表现。这部分患者将无法通过保守治疗保住患肢,必须要进行截肢治疗。DU患者出现上述情况的病因病机复杂,与DU创面血液循环中断、营养供给差、代谢废物无法排出有关。相关研究也证实,促进DU创面血管生成、恢复血液供给能有效延缓创面溃疡的发生发展,为创面愈合提供营养支持,在DU的治疗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血管生成相关影响因子众多,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血管生成因子,二者的动态平衡在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既往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能够增强促血管生成因子、下调抑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机体血管再生。此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中医药调控DU创面血管新生在DU的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因此,该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阐述了血管新生在DU创面中的作用,并对中药干预部分起主要作用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生成素(Ang)]表达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治疗DU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为临床治疗DU提供新方法。 2023年07期 v.48 1731-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071 ]
-  孙雪梅;季海刚;高昕;王新东;以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连梅芪物汤(Lianmei Qiwu Decoction, LMQWD)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的作用,以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肌钙蛋白受体激酶A(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A,TrkA)/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通路为切入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model)组、连梅芪物汤(LMQWD)组、AMPK激动剂(AMPK agonist)组、空载TRPM7腺病毒(TRPM7-N)组、过表达TRPM7腺病毒(TRPM7)组、连梅芪物汤+空载TRPM7腺病毒(LMQWD+TRPM7-N)组、连梅芪物汤+过表达TRPM7腺病毒(LMQWD+TRPM7)组、TRPM7通道抑制剂(TRPM7 inhibitor)组。分组给药4周后,行程序电刺激(program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ES)检测大鼠心律失常易感性;采集大鼠心肌和神经节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结构和心肌组织纤维化情况;运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及神经节组织中TRPM7、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p-AMPK/AMPK等基因和相关神经标志物的分布与表达。结果显示,LMQWD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心律失常易感性,并减轻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组织的纤维化,降低心肌及神经节中TH、ChAT、GAP-43水平,升高NGF水平,抑制TRPM7表达,并上调p-AMPK/AMPK、p-TrkA/TrkA水平。该研究表明,LMQWD可以减轻糖尿病状态下的心脏自主神经重构,其机制与激活AMPK、进一步磷酸化TrkA而抑制TRPM7表达相关。 2023年07期 v.48 1739-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89 ]
- 热娜·吉恩斯;常占瑛;牛若惠;高晓黎;肝脏脂质沉积是肥胖症的一个表现,现今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安石榴苷(punicalagin, PU)是石榴皮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潜在的抗肥胖物质。该研究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2组,以高脂饲料对模型组建立单纯肥胖模型12周后,将成功建立的肥胖模型再重新分组为模型组、奥利司他组、PU低剂量组、PU中剂量组、PU高剂量组。正常组持续喂养常规饲料,其他组喂养高脂饲料,并每周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和摄食情况;8周后,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血脂四项的含量水平;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性和腹腔注射胰岛素敏感性;苏木素-伊红(hem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及脂肪组织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Q-PCR)法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肝脏中PPARγ、C/EBPα的mRNA表达及AMPK、ACC、CPT1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最后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血清甘油三酯(total glyceride, 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肝脏内脂肪沉积显著增加;肝脏PPARγ、C/EBPα mRNA含量和ACC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AMPK、CPT-1α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AMPK和CPT1A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经PU处理后,干预组小鼠上述指标显示明显反转。总之,PU可降低肥胖小鼠体质量,且较有效地抑制其摄食量,同时具有调节与肥胖相关的血脂和糖代谢异常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肝脏脂肪沉积,从机制分析PU可能通过活化AMPK/ACC通路下调脂质合成,上调脂质分解,调控肥胖小鼠肝脏脂质的沉积。 2023年07期 v.48 1751-1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19 ]
-  印国良;梁鸿艺;梁朋朋;冯亚男;陈素雯;刘湘怡;潘文超;张风霞;研究薯蓣皂苷元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模型大鼠肝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表达的影响,探讨薯蓣皂苷元对NAFLD大鼠脂质生成和炎症的作用机制。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2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以构建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薯蓣皂苷元低剂量组(150 mg·kg~(-1)·d~(-1))、薯蓣皂苷元高剂量组(300 mg·kg~(-1)·d~(-1))、辛伐他汀组(4 mg·kg~(-1)·d~(-1)),每组8只,连续灌胃给药8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的水平;酶法检测肝脏中TG、TC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的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脂质蓄积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肝组织中mTOR、FASN、HIF-1α、VEGF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大鼠体质量以及TG、TC、LDL-C、ALT、AST、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脂质蓄积显著增多(P<0.01),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肝脏mTOR、FASN、HIF-1α、VEGFA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p-mTOR、FASN、HIF-1α、VEGF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体质量以及TG、TC、LDL-C、ALT、AST、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肝脏脂质蓄积显著减少(P<0.01),肝脏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肝脏mTOR、FASN、HIF-1α,VEGFA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mTOR、FASN、HIF-1α、VEGFA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薯蓣皂苷元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薯蓣皂苷元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薯蓣皂苷元可能通过降低mTOR、FASN、HIF-1α、VEGFA的表达,减少肝脏脂质合成和炎症反应,增强自噬水平,发挥防治NAFLD的作用。 2023年07期 v.48 1760-1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1709 ]
- 施亚敏;付智慧;朱春胜;李晓萍;探讨化滞柔肝颗粒对混合脂肪酸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L02细胞模型自噬的影响及其缓解脂肪变性的可能机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和油酸(oleic acid, OA)以1∶2比例混合制备成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混合液,诱导L02细胞24 h发生脂肪变性,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体外模型。CCK-8法测定各组的细胞增殖活力;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ELISA)测定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含量;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LysoBrite Red荧光探针检测溶酶体内pH变化;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检测对细胞内自噬流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物LC3B-Ⅰ/LC3B-Ⅱ、自噬底物p6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FFA在0.2 mmol·L~(-1) PA和0.4 mmol·L~(-1) OA条件下成功诱导NAFLD细胞模型;与模型组相比,化滞柔肝颗粒不同剂量均显著降低细胞内TG含量(P<0.05,P<0.01);油红O染色显示各给药组脂滴分布较模型组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内自噬体形成增多;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结果显示化滞柔肝颗粒促进自噬溶酶体形成,从而促进自噬流的形成;LysoBrite Red染色结果显示化滞柔肝颗粒通过调控溶酶体内pH影响溶酶体功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化滞柔肝颗粒显著升高LC3B-Ⅱ/LC3B-Ⅰ、SIRT1、p-AMP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A(phospho-protein kinase A,p-PK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显著降低p6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化滞柔肝颗粒可以有效地防治混合脂肪酸诱导的NAFLD细胞模型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自噬和调控SIRT1/AMPK信号通路有关。 2023年07期 v.48 1770-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557 ]
- 杨光;周思远;王阶;胡骏;潘菊华;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与标志物靶点。采集5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5例冠心病非痰瘀互结证患者、5名健康成人的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RNA-seq检测,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及韦恩分析确定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专属靶点。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丹蒌片的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网站及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实现“成分-靶点”预测。使用Cytoscape软件优化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确定目标分子后,纳入90例受试者,开展诊断性试验。进一步纳入30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开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明确丹蒌片对该靶点的治疗效果。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和韦恩分析,共发现200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专属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共预测出丹蒌片的1 118个潜在治疗靶点。对2个基因集进行整合分析,共发现13个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关键靶点,分别是CSF1、AKR1C2、PDGFRB、ARG1、CNR2、ALOX15B、ALDH1A1、CTSL、PLA2G7、LAP3、AKR1C3、IGFBP3、CA1,它们可能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表明,CSF1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血清中明显上调,且在丹蒌片干预后出现明显下调。CSF1可能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标志物,且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其诊断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界值为286 pg·mL~(-1)。 2023年07期 v.48 1908-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645 ]
-  孙萌;王文地;丽妍;刘可春;夏青;姜艳艳;刘斌;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防风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免疫细胞荧光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Tg(lyz:DsRed)为实验动物,选用长春瑞滨诱导免疫低下模型,评价防风多糖对斑马鱼体内巨噬细胞密度和分布的影响。以野生型AB系斑马鱼为实验动物,采用中性红和苏丹黑B染色法,检测防风多糖对斑马鱼体内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采用DAF-FM 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斑马鱼体内NO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斑马鱼体内IL-1β和IL-6的含量变化。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防风多糖处理组斑马鱼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并利用RT-qPCR法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防风多糖能显著增加斑马鱼免疫细胞密度,增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并降低免疫低下斑马鱼体内NO、IL-1β和IL-6含量。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防风多糖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通路和单纯疱疹感染通路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下游的细胞因子以及干扰素的释放,完成T细胞的活化过程,发挥调节机体免疫活性的作用。 2023年07期 v.48 1916-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1771 ]
- 徐燕;孟雪;赵文学;刘冬光;朱建国;姚茹;姚景春;张贵民;探究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 GS-Re)对鱼藤酮(rotenone, Rot)诱导果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脑神经的保护作用机制。利用Rot建立果蝇PD模型,对其进行分组给药(0.1、0.4、1.6 mmol·L~(-1 )GS-Re; 80μmol·L~(-1 )L-dopa),通过功能表型实验检测果蝇寿命及爬行能力,ELISA检测果蝇大脑抗氧化活力(CAT、MDA、ROS、SOD含量)、多巴胺(dopamine, DA)含量及线粒体功能(ATP含量、NDUFB8Ⅰ活性、SDHBⅡ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果蝇大脑DA神经元数量;Western blot检测果蝇大脑NDUFB8Ⅰ、SDHBⅡ、Cyt C、Nrf2、HO-1、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以475μmol·L~(-1) Rot(IC_(50))建立果蝇PD模型,果蝇存活率显著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果蝇脑内DA含量及神经元数量均显著降低,脑内ROS生成量、MDA含量升高,SOD含量、CAT含量下降,ATP含量、NDUFB8Ⅰ活性、SDHBⅡ活性显著下降,NDUFB8Ⅰ、SDHBⅡ、Bcl-2/Bax表达显著下调,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大量释放,Nrf2核转移降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表达显著上调,给予GS-Re(0.1、0.4、1.6 mmol·L~(-1))干预后,显著提高了PD果蝇的存活率,改善了果蝇的运动功能障碍,增加了脑内DA含量,减轻了DA神经元的丢失,降低脑内ROS生成量及MDA含量,增加SOD含量及CAT含量,提高脑内抗氧化活力,维护了线粒体功能稳态,表现为ATP含量、NDUFB8Ⅰ活性、SDHBⅡ活性显著增加,NDUFB8Ⅰ、SDHBⅡ、Bcl-2/Bax表达显著上调,显著降低胞浆中Cyt C的表达水平,Nrf2核转移增加,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表达显著下调。综上表明,GS-Re可明显改善Rot诱导的果蝇脑神经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GS-Re通过维护线粒体功能稳态,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提高脑神经元抗氧化能力,进而抑制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23年07期 v.48 1927-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46 ]
-  胡小红;魏小勇;石斛酚为中药石斛的酚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性白内障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探索其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中跨膜转运的分子机制。体外培养永生化的HLECs,按5 000个/mL细胞接种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培养皿中,通过LSCM观察荧光标记的石斛酚在HLECs内的荧光分布和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表示石斛酚的吸收量,监测石斛酚在HLECs内的跨膜转运过程,比较时间、温度、浓度、转运抑制剂以及不同细胞系对石斛酚跨膜吸收和转运的影响;HLECs接种于6孔培养板的爬片上,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非荧光标记的石斛酚跨膜吸收过程中HLECs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石斛酚跨膜吸收存在时间、温度、浓度依赖性,并能够专一性地靶向识别HLECs;能量及载体转运抑制剂降低HLECs对石斛酚的吸收量;在石斛酚跨膜过程中,HLECs细胞膜表面变得更粗糙,并呈现不同程度的凹坑。结果表明,石斛酚跨膜转运方式是通过能量及载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主动吸收实现的。 2023年07期 v.48 1936-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3 ]
-  李苗苗;赵晖;张乐;戴泽琦;吴雪;唐旭东;廖星;该研究系统评价枫蓼肠胃康制剂治疗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GE)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以及2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搜集枫蓼肠胃康制剂治疗AGE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8月30日。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偏倚风险评估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纳入18项RCTs, 3 48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单用枫蓼肠胃康制剂可提高腹痛缓解率(RR=1.27,95%CI[1.17,1.38],P<0.000 01);枫蓼肠胃康制剂+常规西药可提高治愈率(RR=1.43,95%CI[1.12,1.82],P=0.004),缩短腹泻改善时间(RR=-1.65,95%CI[-2.44,-0.86],P<0.000 1)、腹痛改善时间(RR=-1.46,95%CI[-2.00,-0.92],P<0.000 01)、呕吐改善时间(RR=-2.16,95%CI[-2.51,-1.81],P<0.000 01)和发热改善时间(RR=-2.61,95%CI[-4.00,-1.23],P=0.000 2),降低白细胞介素-8(IL-8)(RR=-1.07,95%CI[-1.26,-0.88],P<0.000 01)、白细胞介素-6(IL-6)(RR=-8.24,95%CI[-8.99,-7.49],P<0.000 0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RR=-3.04,95%CI[-3.40,-2.69],P<0.000 01)水平,减少疾病的复发率(RR=0.20,95%CI[0.05,0.90],P<0.04)。综合结果,枫蓼肠胃康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有益于AGE患者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部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降低。然而考虑到目前评估枫蓼肠胃康制剂在AGE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高质量研究较少,未来还需进一步的证据。 2023年07期 v.48 1951-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59 ]
- 高颖;杨晓琨;季昭臣;彭德慧;许欣宜;吴祎璠;李凯;张俊华;曹璐佳;该研究对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临床证据质量的提升。通过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Medline、EMbase等8个中、英文数据库,搜集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分别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 2020、GRADE证据分级并结合“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标准建议”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评价。共纳入2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包含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AMSTAR 2量表评价结果表明,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为中级到极低级,其中存在明显缺陷的关键条目为条目2(前期设计方案),非关键条目为条目3(研究类型选择)、条目10(资助来源)和条目16(利益冲突)。PRISMA 2020结果表明,8个主题的条目完整报告缺失>50%,分别为检索策略、可信度评价、结果综合、证据可信度、注册与计划书、支持、利益冲突、补充材料。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共涉及30个结局指标,对出现频次最多的3个结局指标(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安全性)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中级,其降级的主要原因为随机分配及隐藏不充分、盲法、样本量计算缺失。现有证据显示,中药注射液是治疗脓毒症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辅助方法,有助于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控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组织灌注和全身氧代谢,但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质量有待提高,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为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证据支持。 2023年07期 v.48 1962-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1418 ]